|
外匯佔款1月猛增5000億元以上,再次敲響了“熱錢”壓境的警鐘。央行3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共計5016.48億元人民幣,接近2008年4月以來的歷史高點。 2008年4月以來,月度新增外匯佔款增量歷史高點出現在2010年10月,新增量為5190.47億元人民幣。而剛剛公布的1月份數據距離此僅“一步之遙”。雖然不是最全面的指標,但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是觀察流入中國外部資金數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外匯佔款增加意味着外匯收支的順差。而通常而言,月度金融機構外匯佔款增量在2000億至3000億元左右。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指出,近幾年,新增外匯佔款規模一直大於基礎貨幣增加的規模。“即使外匯佔款增量僅為2000億至3000億元人民幣,但疊加上四至五倍的貨幣乘數效應,其規模也是巨大的。”趙慶明説。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中外利息差等因素外,“人民幣升值”或是今年影響資金流入乃至中國經濟的一個重大不確定因素。儘管人民幣升值會帶來不少負面效應,但是與此同時,升值也能緩解由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致的輸入型通脹,並且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此,國內對升值的容忍度可能將提高。數據表明,2010年全年人民幣累計升值3.6%。儘管近兩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稍有走低,但在美元指數持續下行之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繼續向着匯改後的新高邁進。中金預計,2011年人民幣將加速升值,最大升值幅度將接近6%。趙慶明也説,預計2011全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將升值5%至7%,而且超過7%的可能性很大。 而“升值”和“外匯流入”猶如一對孿生兄弟,互為因果。升值預期增大外匯流入壓力,過多外匯流入又成為了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動力。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1月曾在《中國外匯》雜誌上撰文指出,過大的順差造成貨幣升值的壓力,而為緩解升值壓力,央行被迫在市場上購匯,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央行雖然進行了大規模對衝操作,但市場流動性仍非常充裕,引發通脹預期。自2003年4月開始發行央行票據算起,大規模對衝操作已持續八年,截至2010年9月末,對衝率(即存款準備金餘額+央行票據餘額/外匯佔款餘額)約為80%。正如趙慶明所説,在目前情況下,外匯佔款的任何增長絕不是好事,因為這將給本就困難重重的流動性調節帶來更大挑戰。分析認為,未來央行將進一步祭出加息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也指出,值得重視的是,最近由於中國政府致力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管制在某些領域有所放鬆(例如允許境外人民幣資金通過投資於中國內地金融産品或在內地使用而回流),這可能會降低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成本。而外匯局有關負責人日前&&,下一階段,外匯管理部門將密切監控跨境資本流動,防範和化解“熱錢”流動的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