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區物價局對新洲、黃陂、江夏等3區27戶農戶2010年家庭生産經營及收益情況調查結果表明,2010年,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大,成為武漢市農民現金收益強力支撐,全年人均現金收益為6605.51元,比2009年增加933.37元,增幅16.46%;人均凈收益為6046.34元,比2009年增長26.16%。
種、養各業現金收益有增有減:取決於結構性
據市物價局成本調查監審分局介紹,調查戶戶均家庭人口4.3人、人均耕地面積2.24畝,
全部從事種植業生産,人均各種農作物復種面積3.53畝。2010年農民種植和養殖各業現金收益有增有減,增減因素取決於農業內部結構性。
從種植業和養殖業現金收益情況來看,飼養業現金收益下降,其他渠道現金收益增長。人均各種渠道現金收益比較如下:飼養業154.52元,比2009年下降14.39%;種植業2096.23元,各種補貼收入180.06元,打工收入3818.48元,其它收入356.22元,比2009年分別增長12.4%、5.74%、20.4%、25.04%。各種渠道現金收益佔人均現金總收益的比重:種植業31.7%,飼養業2.4%,補貼2.7%,比2009年分別降低1.2個、0.8個、0.3個百分點;打工57.8%,其他收入5.4%,比2009年分別提高1.9個、0.4個百分點。
但從種植業來看,各種作物的現金收益也有很大反差。早秈稻、油菜種植現金收益下降,小麥、中秈稻、晚秈稻、棉花及其它農作物種植現金收益增長。去年,人均各種農作物種植現金收益比較如下:早秈稻263.74元,油菜170.78元,比2009年分別下降16.14%、20.17%;小麥35.88元,中秈稻153.14元,晚秈稻477.5元,棉花423.05元,其他農作物572.14元,比2009年分別增長0.59%、17.36%、42.44%、48.14%、4.11%。
養殖業也是如此。去年,養豬現金收益下降,養魚及其他禽畜飼養現金收益增長。人均各種飼養業産品現金收益:養魚25元,其它禽畜飼養22.97元,比2009年分別增長7.99%、36.56%;養豬106.55元,比2009年下降24.18%。
農民現金收益增長,得益於惠農政策落實力度加大
據分析,2010年,武漢市農民現金收益增長,主要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按照黨中央關於“全黨務必居安思危,切實防止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的傾向,努力確保糧食生産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好勢頭不逆轉”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同時也得益於農産品價格上漲。
——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和油菜籽托市收購價格提高。2010年國家提高了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每50公斤白小麥(三等,下同)、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90元、86元、86元,比2009年均提高3元;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93元、97元、105元,比2009年分別提高3元、5元、10元,並在稻穀、小麥主産區啟動了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同時,國家繼續在主産區對油菜籽實行托市收購,油菜籽臨時收儲價格(即托市收購價格)為每市斤1.95元(國標三等),比2009年每斤提高0.1元。國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和油菜籽托市收購價格,並及時在主産區啟動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促使市場糧食和油料價格上升,增加了農民收入。2010年調查戶稻穀、小麥畝平現金收益分別為526.11元、256.29元,比2009年分別增長11.94%、7.78%。
——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和企業工資指導線調整。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從5月1日起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由700元、600元、520元、450元調整為900元、750元、670元、600元;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由7元、6.5元、6元、5.5元調整為9元、8元、7元、6.5元;同時還發布了2010年全省企業工資指導線:企業職工貨幣工資增長基準線為13%,增長上線為21%、增長下線為6%。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和企業工資指導線的發布,引導和促進了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使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收入水平得以提高,這是2010年農民打工現金收益增幅較大的根本原因。
——農産品價格普遍上漲。2010年受生産成本上升和夏糧、早秈稻、棉花總産量減産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漲價預期強烈;在游資投機炒作下,綠豆、大蒜、生薑等産品價格出現暴漲;加之國際市場農産品價格普遍上漲的傳導,國內市場農産品價格普遍上漲。農産品價格普遍上漲,對農民增收形成有力支撐。2010年,武漢市棉花成本調查戶每50公斤皮棉平均出售價格為1139.07元,比2009年上漲84.21%。調查的27戶農戶棉花生産在播種面積減少、單産受自然災害影響減産的情況下,畝平現金收益達1458.79元,比2009年增長68.57%。
經營單一、效益不高,制約農民增收
從調查戶家庭生産經營結構來看,大多經營結構單一,經營效益普遍不高,制約着當地農民的增收。大多數家庭除了農作物種植收入外,就靠打工收入,收入來源渠道較少。市物價部門專業人士分析了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場信息不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較為頻繁。大多數農戶居住地離城鎮較遠,信息來源渠道不暢,對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缺乏較為全面、及時的了解,擔心調整生産經營結構不當會造成損失,對生産經營結構調整較為謹慎。二是銷售渠道缺乏。目前農戶生産的農産品,除糧食、油菜籽、棉花可以賣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和棉花經營企業外,其它農産品基本上靠個體商販收購,銷售渠道單一。農戶怕産品賣不出去,不敢輕易改種或改産其它産品。三是缺乏技術支撐。目前農村務農人員多為老年人和婦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老品種生産過程較為熟悉,有一定的生産經驗,而對新品種、新技術知之甚少,不敢輕易調整生産經營結構。
市物價部門專業人士指出,當前,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加大強農惠農的政策力度,讓農民從國家政策中得到實惠。要進一步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油菜籽托市收購、凍豬肉收儲等政策措施,加強農産品價格調控,努力保持農産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防止農産品價格大起大落,促進農民增産增收。進一步加大種子、化肥、農膜、農藥、飼料等農資商品市場監管力度,加強農資商品市場供求和價格宏觀調控,努力穩定農資商品市場價格,防止假冒偽劣農資商品坑農,幫助農民實現減支增收。要加大新品種、新産品和新型實用農業生産技術的宣傳、推廣和應用力度,加強對農民的新型實用農業生産技術培訓,加強對農民科學種田的指導,幫助農民提高農産品生産的科學技術含量。整合信息資源,及時發布農産品市場供求、生産經營成本和市場價格信息,引導農戶搞好家庭生産經營結構調整,規避盲目調整生産經營結構帶來的經濟風險,提高家庭生産經營效益。
與此同時,要引導農戶根據市場供求,調整、優化家庭生産經營結構,在搞好糧、棉、油生産的同時,大力發展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努力發展庭院經濟,發展淡水養殖、畜禽飼養、農産品加工和第三産業等多种經營,拓寬收入來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