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説當前的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存在泡沫,反對的人應該不會太多,一個簡單的對比是:最近10年來,這些城市的房價上漲幅度超過200%,部分市場漲幅超過500%。對於投資者而言,泡沫不可怕,沒有資産價格的泡沫就沒有迅速致富的機會。問題的關鍵是資産價格泡沫何時破裂?為何破裂?
1985年9月,美日等五國財長與中央銀行行長簽訂“廣場協議”,旨在降低美元對日元等貨幣的匯率,由此導致了日元的急劇升值。後來的日本房地産泡沫破裂的故事是國人害怕的,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房地産市場的硬着陸?
回答這些疑問的關鍵是通貨膨脹。
到1989年中期,日本貨幣當局為了防止普通物價上漲,而且也開始意識到資産價格膨脹的嚴重性,於5月31日將官方貼現率提高到3.25%,又於年末進一步提高到4.25%,同時大藏省也採取了多項措施限制土地投機。更重要的是,1990年8月,“海灣危機”爆發,石油價格飆升。為防止石油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緊縮政策,將官方貼現率提高到6%,於是,資産價格開始暴跌,“泡沫”破裂。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對物價高度敏感,而對資産價格的迅速上升缺乏警惕呢?
每當政府為了遏制通脹,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時,資産價格會首當其衝。這其中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在資産價格泡沫膨脹的過程中,物價都處在較低的水平上,而當資産價格持續膨脹到很高位時,物價才開始上漲。也就是説,當物價開始膨脹時,資産價格泡沫已經處在危險的狀態了,此時採取貨幣緊縮措施就必然會刺破資産價格泡沫。
在80年代後期發生的日本資産價格泡沫時期,日本居民消費物價穩定,當資産價格已經上漲了數年之後,198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出現上漲;2001年至2004年,美國實行低利率而導致房地産價格泡沫時,同樣出現消費物價穩定的現象,但四年之後美國的物價出現了上升趨勢;2003年至2007年,中國的房價大幅度飆升,但消費物價同樣基本穩定,2007年後物價開始爬升。
中國的資産價格泡沫正處在何階段?依我之見,早在2007年已經處在巔峰狀態,當時的資産價格泡沫已經開始傳導到消費物價領域。由於控制通脹的需要,當時我國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並導致了資産價格泡沫的破裂。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泡沫破裂的進程被打斷了。在2008年底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2010年房地産泡沫繼續膨脹,至2010年下半年,通脹的陰影又開始籠罩着我們,我們將再次面臨資産價格泡沫破裂的危險時刻。
當然,貨幣政策決策者顯然也看到了上述風險,試圖找到讓房地産價格軟着陸的方法,避免重蹈2008年貨幣政策操作上的覆轍(2008年上半年貨幣緊縮,年底貨幣政策又徹底放鬆)。表現在宏觀經濟政策操作上就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産業政策上,積極推行公共租賃住房,試圖通過大批量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方式平抑房價價格泡沫。同時,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和提高主要農産品的收購價格,希望增加農産品的供應,總之,還沒有將貨幣政策轉到“緊縮”的狀態,房地産泡沫暫時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