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02-18 作者:喬治達格尼諾 來源:經濟參考網
|
|
| |
中國的力量,來自於她勤勞、智慧、自律的人民。中國人民是中國輝煌成長的主動力。而為了保持這種成長,中國的領導人和中國的企業家們,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決策。
每一天,都有無數決策被制定出來。比如,是擴充生産規模,還是降低生産規模。如果擴充生産規模需要購入更多的原材料,通常會抬高大宗商品價格。於是,就産生了相應資産的投資機會。如果企業選擇降低生産規模,就會相應購入較少原材料。結果通常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於是通脹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而此時進行債券投資,比如國債,將會受益於這種環境,從而産生資本增值。
一般而言,做出降低存貨的決策,微觀層面上可能是為了應對企業銷售額下降,宏觀層面上則很可能是因為整體經濟趨弱。長期的弱勢經濟是中國領導人不能容忍的,於是,中央銀行將降低基準利率。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創造充足的流通性。這時,股票市場開始勃發生機。
在相反的情況下,如果金融當局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控制過熱的中國經濟,將很可能使股票市場停止上揚……
這些關係,在所有的發達工業國家都可以觀察到,在中國能否例外呢?不會。因為決策驅動經濟枯榮循環,而做出決策的依據,是人和企業的天性——最大化自己的福祉。中國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一樣,會根據同樣的原因,做出同樣的決策,驅動大宗商品、公司所有權、債券、房屋、藝術品和任何其他種類資産發生價格變化。這本書的目的,是向你展示這些關係。理解這些關係,有助於你建立一個成功的投資組合。
這本書是我過去30餘年來研究商業及金融循環的行為模式,以及它們對投資管理的影響之相關心得。本書中的觀點,源自於當年我在俄亥俄州克裏夫蘭Case-Western
Reserve大學所寫的博士論文。
這所大學以其在管理、信息系統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而著稱。畢業之後的幾年,我把所學付諸實踐,並逐漸領會其中要義。終於,我認識到,對於商業和金融循環這個課題的整個研究,其實是一個“思考工程”,其過程完全是邏輯和結構性的思考,所以屬於典型的人工智能領域。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其基本假設是,人的思想可以被複製。任何頭腦中的想法,都是經由多個組織到一起的邏輯步驟産生的。
當我研究驅動金融市場和資産價格變動的力量時,有一些經濟指標的相互關係,明顯比另外的一些更為顯著。最為顯著的,是那些經濟指標的反轉點和變動趨勢在時間上的相互關係。使用絕對化的指標(比如,某個指標A達到50),往往使我的研究結論和由此衍生的交易策略不夠合意。但是,經濟指標的變動趨勢(比如,利率上升對股價的負面影響),對於交易策略有至關重要的價值。
本書的宗旨是將我的思考過程一步一步地呈現,同時,盡可能保持內容的連續性。當我述及新內容時,我會確認新內容的加入使之前建立的邏輯關係更加清晰,更加易懂。對我而言,挑戰是,首先厘清各種可靠的、可獲利的指標關係,然後找到一種能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方式,使得任意組合都能夠推衍出唯一的有效投資策略。要找到這樣的有效投資策略,必須要使用一些違背傳統的新認識。例如,美聯儲實際上並不能控制利率,真正控制利率的是市場。利率上升是因為市場的力量使得資金價格走高。市場對於棉麻、鋁和其他商品的價格也有同樣的影響。美聯儲對於利率水平確實有衝擊,但是這個過程並非直截了當,雖然財經時評人員往往言之鑿鑿。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原油價格,它同樣是由市場驅動。石油輸出國組織就如同美聯儲一樣,擁有絕對壟斷地位。前者影響石油價格,後者影響資金價格。壟斷的存在,只能增加價格的波動程度,而不能左右上升和下降的趨勢,趨勢由市場説了算。
我完全清楚這些説法有違常理,但是我相信,策略制定者和投資人必須敞開胸懷接受新觀念。如果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預測利率走勢,投資者必須找到利率循環變動的真正模式。雖然利率變動的原因有可能確實是美聯儲,但在傳統的預測利率和股市趨勢的方法中,由原因到結果的過程分析絕對是錯誤的,對於原油價格和其他資産價格的預測也是如此。
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邏輯框架,明確了眾多指標數據間的關係,融合了經濟和金融中的眾多變量,是我一生對市場調查、研究,幾經成敗之後的結晶。
這不是一本理論性的書籍,而是基於30年來擔任The Peter Dag Portfolio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雙週刊主編的經驗,這份投資評論刊物早已贏得國內外的認可。 而過去在固特異輪胎及橡膠公司(the
Goodyear Tire and Rubber
Company)供職的經歷,也讓我有機會熟悉交易策略中的精髓。我的職責,一是為投資部門和CFO提供諮詢,以優化固定資産與流動資産的比率;二是管理30億美元的利率衍生品交易和10億美元的外匯對衝業務。
這樣的經歷讓我有非常多的機會來驗證自己的想法,並且學會了如何在詭譎又複雜的市場中求勝,進而不斷完善投資策略。在金融市場中為客戶管理資金不啻為一種持續不斷學習的過程。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