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築應追求能延續到未來的“美”
北京建外SOHO被指“難看”持續受關注
2011-02-18   作者:記者 王濤 實習生 趙東東/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建外SOHO樓群 資料照片

    演員宋丹丹發微博批評北京建外SOHO太難看一事持續受到關注,風波背後,城市建築應如何體現美感、如何更契合城市風貌以及如何表現城市文化內涵引發了人們的思考與討論。
  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宋丹丹微博言論引起的廣泛關注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城市建築應該追求能夠延續到未來的“美”,應遵循後建的建築要與先建的協調、符合城市戰略性規劃等原則使得建築與城市風貌相協調。不過,也有專家提醒説,人們對建築和城市風貌的關注不應停留在膚淺層次,更多還是應關注開發商提供的建築是否改善了城市的生活質量。

  建外SOHO被指“難看”引熱議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這個事件可以從兩個層面思考,一是建外SOHO是否破壞了城市風貌,二是宋丹丹的“感慨”引起的對於建築與城市風貌關係問題的討論與關注。

  2011年1月,宋丹丹多次發微博,批評建外SOHO毀了北京的景色:“特想讓潘石屹‘關注’我,好有機會給他發個‘私信’問他個問題:長安街南邊那麼好的位置你蓋了那麼一大片難看極了的廉價樓(建外SOHO),把北京的景色毀得夠嗆你後悔嗎今天?求你了,不帶這樣的!”“剛才有網友説那是日本人設計的還是挺現代的。您就是意大利人設計的您那材料也得稍微好一點吧?那麼好的位置!”“建築商不該對這座城市有責任心嗎?我每次路過那兒都有一種要犯更年期的感覺。求求您了,別再蓋了,愛愛北京吧!”
  微博迅速引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轉發,與此同時建築與城市風景的問題也在互聯網上引發了討論。據網絡調查顯示,大多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目前建築和城市風景的衝突問題嚴重,對於宋丹丹求潘石屹別再蓋樓的觀點,也有八成以上的人投了贊成票。有觀點認為,人們一直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提高效率和效益方面,使得快速的城市建設常常因缺乏特色而近乎雷同,而城市應有的特定性格漸漸被忽視。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這個事件可以從兩個層面思考,一是建外SOHO是否破壞了城市風貌,二是宋丹丹的“感慨”引起的對於建築與城市風貌關係問題的討論與關注。“對於建外SOHO是否破壞了城市風貌,從專業評價的角度,我更傾向於認為建外SOHO對於北京城市風貌的影響是積極的。”
  對於宋丹丹微博言論所引起的廣泛關注,李迪華認為,這是有積極意義的,那就是將這個複雜的專業問題引進了公眾視野,另一層面上也表明了公眾對於建築與城市風貌的衝突“問題嚴重”,“這個嚴峻問題,在專業領域已經是陳詞濫調了,只是專業共識遲遲沒有引起管理者和城市開發者的實質性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城市規劃研究室主任李紅玉則認為,建築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位置對錯之分。比如,將一些現代性建築放在文化保護區裏,是破壞整體效果的。如果放入現代性具有藝術、文化創意區裏,便具有正面的意義。

  城市建築應追求能延續到未來的“美”

  李迪華提醒説,用“漂亮”一詞衡量建築與城市風貌是淺薄和危險的,城市建築應該追求能夠延續到未來的“美”,這種美一定是凝聚了當地持續的自然、人文歷史性格和對未來社會心理的理性判斷,並與建築設計發展趨勢和當時技術水平相結合,建築是這些因素能夠實現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個不是置身於建築內部觀看的人只能先從其外觀開始欣賞。李迪華&&,“漂亮”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口説出的感受,通常沒有什麼實質性含義,“美”則不同,是人與建築締造的室內外空間的交流與體驗。有個性而又與周圍建築、自然地理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協調一致的建築才會産生能夠持續的美,成為帶給人們美的體驗的經典建築。
  有研究人士認為,建築形象被認為是建築的觀感或美觀問題。建築形象要求和環境相適應,與生活空間有機結合,反映出社會的生活面貌和時代精神。建築不僅要滿足人們物質上的要求,而且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要求。
  建築的美感來源於很多方面,包括有得體的比例、尺度、合理的布局,協調均衡的構圖等等,其中,色彩便是建築設計中必須考慮而且應當十分重視的問題,為此,有專業人士撰文建議,建築的色彩應與地區的氣候環境相適應,要體現建築的性質和功能等,比如,南方氣候炎熱,建築的色彩使用高明度的中性色或冷色。療養院、醫院以白色或中性灰色為主調,在心理上給人以清潔、安靜之感。

  後建的建築要與先建的協調

  “建築與城市風貌協調”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後建的建築要與先建的協調”。協調並非要建成“一個樣子”,而是在“一致中有變化”,共性是主要的,個性是有條件的、受已經存在的城市風貌的約束的。

  事實上,在此之前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等建築設計方案公布後都曾引起不小爭議,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建築才是與城市風貌相協調的?
  在李迪華看來,“建築與城市風貌協調”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後建的建築要與先建的協調”。協調並非要建成“一個樣子”,而是在“一致中有變化”,共性是主要的,個性是有條件的、受已經存在的建築形成的城市風貌的約束的。“標準是什麼?簡而言之,是已經存在的建築的式樣、風格,形成的城市風貌。”
  他進一步&&,“城市風貌”不是空洞的,各個城市都不一樣,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不同地段都是不一樣。因此,説一個建築或者一個建築群“破壞城市風貌”不一定是全面的,實際情況是,今天中國城市,許許多多有特色的新建築放在一起沒有形成讓人賞心悅目的城市風貌,甚至破壞原有城市的風貌。
  李迪華認為,城市風貌是一個歷史的積累過程,一個城市的風貌會只在“堅持”中逐漸形成,而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每個建築都認為自己有獨特甚至張揚的個性才會貢獻於城市風貌,只會造就出今天這樣沒有特色風貌的城市。作為城市的靈魂,每個城市應該有數量有限的地標性建築,非常重要的是,地標性建築同樣不應該追求大、怪、奇的建築形態,而是在彰顯個性的同時,仍然與整體城市風貌、自然地域特徵是一致的。
  他建議,城市建築如何更好地契合而不是破壞城市風貌,最好的做法是模仿和學習歐洲城市,“這樣的案例太多了,幾乎所有歐洲城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巴塞羅那、阿姆斯特丹、布拉格和里昂等等,中小城市,就舉不勝舉了。”最關鍵的是,管理者和建設者要擺平心態,認識到一個城市的絕大多數建築都應該是“普通的”、平常的,具有共性的。

  建築設計應遵循城市的戰略性規劃

  李紅玉提出,建築設計一方面要體現歷史文化特色和沿革,另一方面要體現出功能上的舒適性和便利性。這兩方面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不一致的。因此首先要確定城市發展的大的戰略性規劃。

  在這個規劃中,要確定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沿革、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在內的城市屬性。在城市屬性確定的前提下,設計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包括理念形象和空間形態方面的形象兩部分。
  建築設計是在大的戰略性規劃指導下進行的,不能只考慮建築本身特性和外在形象。建築設計要根據城市發展的大方向要求,按照城市理念形象和空間形態形象的要求進行。
  建設設計滿足城市發展戰略形象要求的同時,還需要體現出城市的發展目標。比如,北京要發展成世界城市,同時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還要建設宜居城市,這些發展目標要在大的發展戰略中要得以體現。城市規劃的目標是城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城市功能高效運行,同時還要兼顧舒適性(宜居性)體現鮮明的城市文化形象。這樣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才能實現北京發展的總體戰略。所以,北京的建築設計要兼顧幾個方面的要求。
  仍以北京為例,北京是一個複合型、多元化的大城市,不同功能分區在建築標準、外觀形象上體現出差異性。比如,核心城區應該體現北京的傳統文化特色,以低密度、低層建築為主;而CBD和新城區可以出現比較現代前衛的建築,或者是高密度、高樓層的建築,有利於城市運行效率和産業功能的配合。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胡斌博士&&,最後呈現出來的建築是建築師、開發商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國內,當前情況下建築師往往要聽從於出資方,因此主導力量相對較弱。
  就開發商而言,其能力和開發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築設計的主導因素。“沒有人願意把建築設計的難看,可能是有些開發商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在設計上進行過多的投入。”胡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選擇好的設計團隊、設計材料等都意味着投入成本的提高,因此,有些開發商可能出於利潤等方面考慮會壓縮這部分成本,最後導致建築的品質也可能稍差。
  至於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胡斌進一步&&,他們往往會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政策等對建築的高度、色彩、體量、密度、容積率等提出要求或做出限制。其中,有一些是硬性規定,比如高度、容積率等。
  以北京為例,李紅玉介紹説,在二十幾個文化保護區域裏,對建築的限高、形態和色彩都有明確的規定。在更大的範圍內,不同區域有一個限高的要求,但對建築外形構造就沒有嚴格的要求了,這是和北京複合型、多元化城市功能分不開的。北京有一些現代性很強的建築,但並不違背《城市規劃法》。

  生活才是城市與建築的本質

  “今天很多人對於建築和城市風貌的關注還是淺層的。生活才是城市與建築的本質,理解加深了,建築和城市風貌本身就不會成為問題了。”

  李迪華告訴記者,他居住了十年的北京某居住區有非常好的小區規劃,建築外貌設計也非常不錯,買房時幾乎沒有多想就決定了,然而住進去以後發現,客廳和餐廳非常大,廚房面積很小。
  李迪華認為,人們更多的應該關注開發商提供的建築是否改善了城市生活質量,包括建築本身和建築環境或者城市環境。“過分關注建築與城市風貌這樣的外在問題,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城市的結果。” 
  李紅玉也提出,民眾更多是從宜居性和舒適性等方面考慮,因此在制定城市戰略發展規劃時,應該充分考慮城市居民的習慣和感受,以及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適性。“部分民眾對北京一些建築有抵觸情緒,並不一定就是反文化的,更可能是一種壓抑感和對高密度、高層建築的陌生感等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可能對宜居是不利的。”
  李迪華還認為,關於建外SOHO對城市風貌的影響的討論提出了中國建築與城市風貌的機會與挑戰,即中國城市發展並不像西方是一個長久的、緩慢的、持續的積累過程,西方不少城市還已經經歷了數次城市更新。中國城市可以説是在一張白紙上快速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建設都是沒有充足時間討論和思考的,因此很容易出現簡單模仿、簡單決策導致的建築與城市風貌失控。今天中國的城市有最好的塑造建築風貌的機會,“不過這個機會很難把握,而且稍縱即逝。”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智能豪宅 理想中國城市建築試驗 2011-01-07
智能“豪宅”:“理想中國城市建築試驗” 2011-01-07
城市建築比的是文化不是高度 2010-06-22
中國城市建築新地標研究成果發布 2009-12-02
中國城市建築十年冷思考 2007-06-06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王迎暉:連續降雪相當於一次加息[思想]從進口産品量價看結構優化緊迫性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