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視劇《喬家大院》把人們帶回了19世紀。那時,晉商是清朝後期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力量,由晉商支撐的山西成為中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晉商隕落之後,山西工業逐步興起,煤炭、鋼鐵等支撐下,閻錫山統治下的山西成為“模範省”。由於天然的資源稟賦,山西成為新中國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在共和國六十餘年的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史上,山西居功至偉。
   時光荏苒,在即將進入新世紀時,亞洲金融危機迅速衝擊了這個中國金融業鼻祖省份,支柱産業全部陷入虧損,然而這僅僅是表面的,長期的煤炭採掘,給山西帶來的是更深的危害:生態破壞、採空區塌陷、礦難頻發、空氣污染……
   進入十一五,山西選擇了壯士斷腕式的改革方式,從環保的一票否決制到釜底抽薪式的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炭企業兼併重組,黑色煤層上面掀起一場綠色革命,山西將以全新的姿態進入“十二五”。
  三晉大地的發展曲線
  2010年12月,山西成為中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首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隆冬季節,記者穿娘子關口、入汾河谷地、過呂梁山麓、進煤海之都……一路踏訪,一路收穫,深切感受到山西人民謀求科學發展的意識正日漸清晰和自覺,一幅三晉大地負重轉型的動人畫卷正徐徐展開……
[詳細]
 
  轉型之路
觀念轉型:突破“資源優勢怪圈”
  山西流傳着一個故事: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為什麼放羊?”“掙錢娶媳婦。”“娶媳婦幹什麼?”“生娃。”“生了娃讓他幹什麼?”“放羊。”
  有人把故事的主角換成了一個“煤老闆”。問:“你開煤礦幹什麼?”“賣煤掙錢。”“掙了錢幹什麼?”“再開更多的煤礦。”
産業轉型:艱難地“先行先試”
  為解決資源型經濟的種種弊端,山西省在轉型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包括實施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循環經濟試點和生態省建設試點,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加快民生社會事業建設等,取得了顯著成效。
技術轉型:全循環 多聯産 抓高端
  “大同煤礦集團不僅負擔着70萬員工及家屬的生存和穩定責任,而且每當國家急需煤炭的時候,企業必須全力保障煤炭供應,不能打任何折扣,企業擔負着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大同煤礦集團一名中層幹部對記者説。
  晉商之變
煤資多路出擊 開啟“後整合時代”
  隨着山西資源整合、重組兼併的不斷推進,大量資本陸續退出煤炭行業,或轉産農業,涉足高科技,或發展旅游,躋身服務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開啟了“後整合時代”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地下”轉“地上” 黑色變綠色
  在“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山西省晉城市,無論是“太行至尊”的王莽嶺風景區,還是“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背後都有煤炭企業的資本支持,“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已成為山西晉城煤老闆調整産業結構、轉型發展的主線之一。
孝義“煤老闆”:轉型之路 且艱且行
  山西省孝義市,是全國著名的煤焦産區。煤係經濟佔其GDP和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50%。如今,孝義煤老闆數量已經銳減,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開始逐步退出煤炭行業,尋求轉型。有的人轉型農業、有的轉型小額金融貸款,但也有人仍在“燒錢”,不過,這錢不是燒在了買悍馬、辦豪華婚禮上,而是投到了文化産業、高新技術、肉鴨養殖加工等項目上。
  文化之絢
文化:山西的一張金色名片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大型民族舞劇《一把酸棗》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連演4場,這是美國最高藝術殿堂上演的首部中國民族舞劇,是由山西省精心打磨的一部文化大戲。
平遙:旅游雪球是如何滾大的
  恢弘城垣,巍峨城樓;四合院落,青磚瓦屋;寺觀廟堂,亭&樓閣……烙刻着深厚漢民族文化情結的印記,歷經千年風雨的平遙古城古樸宛然,風姿依舊。自1997年申遺成功以來,平遙古城旅游産業“一年一個樣,年年大變樣”。目前,平遙旅游産業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産業集群,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5.6%增長到2009年的46.2%。
大院文化:展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統領商界五百年、縱橫歐亞九千里”,被譽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的晉商,在明清年間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受傳統文化和改善生活狀態的雙重驅使,富貴之後的晉商開始大興土木,興建豪宅,營造了一座座富麗深邃的晉商大院。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