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觀察文字稿-民工荒 慌什麼?
2011-02-16   作者:  來源:央視網
 

    解説:“民工荒”又來了,“民工荒”荒在哪?
    記者:現在缺多少人?
    何正品(浙江佳都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現在缺2000多人。
    解説:今年“民工荒”發生了哪些新變化?《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王小丫):觀眾朋友大家好!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春節假期剛剛過,我們送走了一個創記錄的春運返鄉潮,同時在東部沿海地區也迎來了今年的民工荒。一些東部的企業,甚至把車就直接開到了中西部地區,爭搶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民工荒”是不是又來了?最近這幾年,每年的年初,我們都會聽到這樣的消息。新一輪的“民工荒”真的是又來了麼?那麼這個民工荒,對於進城務工的另外一些農民工,對他們來説,工作會是不是要好找一些了?更容易一些了呢?一年比一年加劇的民工荒對於中國經濟和社會究竟意味着什麼?今天我們將就此展開梳理和評論。
    今天的兩位評論員是馬光遠和張鴻,同時也希望大家參與到我們的節目當中來,首先我們還是來了解一下相關的一些新聞背景。
    解説:破五剛過,初六凌晨,夜色中行駛的是從上海出發的大巴車,今年上海出動近400輛大巴車趕到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來接農民工,包下這些車的是上海的多家企業主。位於上海嘉定區的傑蒂玩具廠,以前最多時有1300多人,由於招不到工人,工廠規模已經縮減到了300人,用工荒也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多個城市上演。
    招工單位工作人員:感覺蠻難招的,反正不好招。
    何正品(浙江佳都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我們工廠滿員是2600人。
    記者:現在缺多少人?
    何正品:現在缺2000多人。
    解説:在廣東肇慶長途客車站,月薪2000到3000元,享受50%伙食補貼,每月休息四天,這樣的招工廣告隨處可見,不少企業將招聘現場直接搬到了火車站。
    招聘企業人員:儘管提高了待遇,去年從兩千,兩千五提到三千,一樣招不到人。
    解説:而浙江德清縣更是主動出擊,組織當地五家企業趕到貴州來招聘。
    劉詩明(應聘人員):大老遠從浙江趕過來,比較有誠心,而且也為我們這些想找工作的人,給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解説:俗話説,三六九往外走,農曆正月初九,在不少百姓眼裏,被認為是一個利於出行的吉利日子,也成為每年春節後農民工外出打工的高峰時期,不過,今年出現的新情況是成都、重慶、湖南、武漢等中西部城市也加入到了爭搶農民工的隊伍中來,他們要留下當地的農民工在家鄉打工,在湖南日前組織的2011年産業轉移來鄉企業專場招聘會,節後陸續在長沙、衡陽等九個城市舉行,招聘會的主題是,務工不必去遠方,回鄉建業創家業,希望能夠留住返鄉過年的農民工。
    用工荒為什麼會年年荒?今年出現的新動向,誰又該為用工荒而心慌?
    主持人:確實今年這個用工荒有一點新的動向,比如説一提到用工荒都會説你看誰誰誰把大巴都開到了家門口了,怎麼怎麼樣去跑運輸了,那今年這個農民工的用工荒是不是來勢比往年更兇猛一些呢?或者説它有什麼樣新的特點?
    張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今日觀察》開播三年多來,這是第四次做用工荒的節目,只不過這兩年可能和往常不同的是,它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因為從2003年,2004年的時候其實關於用工荒就已經開始廣泛的討論,那個時候還局限在什麼呢?就是到底是長三角搶了珠三角的人,還是珠三角搶了長三角的人,現在這一次不同在,就是沿海到內地,就是東部到中西部去搶人,但是中西部現在不願意放人,比如説你看媒體廣泛關注就是浙江要去重慶要農民工,説你們能不能多派點務工人員,但重慶説我們自己現在要留人。
    主持人:自己還要留人。
    張鴻:四川,你老家四川,有春風卡,就是農民工可以有各種的這種好的待遇什麼的這種,就用權利、用待遇來留人了,我的老家安徽,很多地方是把浙江的企業,比如説造鞋企業引到了我們那,所以他在那,在本地就可以留下來幹活了,所以他也在留人,那你那邊再把大巴開到門口的話,可能拉起來就很困難,所以我把它總結為,就是中西部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和東部緩慢的經濟升級之間的矛盾。
    主持人:其實我在想,今天這個話題對於我們三位來説是一個比較愉悅的話題,因為我是四川的,張鴻是安徽的,馬博士是甘肅的,我們這都屬於中西部地區。
    張鴻:都是勞務輸出大省。
    主持人:對對對。
    馬光遠:我們是輸出的。
    主持人:對。
    馬光遠:這個我覺得張鴻最後一句話説的非常對,就是如果我們總結今年的民工荒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西部加入了爭奪,西部原先是輸入的。
    張鴻:輸出的。
    馬光遠:哦,輸出的,現在成了一個用工需求量比較大的地方,當然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産業的轉移,就是説東部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一些産業轉移到了西部,從去年開始,國家做出這麼一個戰略以後,這個轉移的應該説速度是比較快的,但是我們看到,東部仍然保留有這麼大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一些産業,所以現在爭奪的主要的戰略爭奪點在什麼地方,就是那些附加值比較低的,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想漲工資漲不上去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東部跟西部這些勞動力的一個爭奪,這可能是今年最大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我覺得對於中國經濟來講,可能是一個,應該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事,好在什麼地方,就是説,如果這個爭奪,我們假定這個爭奪本身是“真槍實彈”的,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説媒體爆炒出來的一個虛假的繁榮,那麼意味着在目前的情況下,農民工有了叫價的一個資本,有了議價權,就在整個勞動力的市場上,他第一次從一個非常被動的一方,從被人選擇的一方成了選擇方。 
    主持人:那我們剛才説了,農民工是面對着來家門口接的大巴也不上車了,可以不走了,那其實對於這個現象可能這個企業他會着急,畢竟企業是要用人的,面對這個現象企業又有什麼樣的辦法呢?或者説他們用了什麼樣的新招呢?我們現在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
    解説:今年企業招工開出的薪資大體是個什麼水平呢?在廣州市的人力資源市場,有不少從外省千里迢迢而來的應聘者,他們看中的是這裡機會較多,但一些中小企業開出的薪酬待遇讓一些應聘者並不感冒。
    錢江土:工資都寫的是1500元,1300元,1200元,2000元,我想找工作(時間)是13個小時,工作就包住包吃,(工資)大概3000元差不多。
    解説:走了一圈,老錢無奈下決定降低工資標準,他終於找到了一家薪酬待遇比較滿意的企業,可是企業方又不願意了。
    企業招工人員:木工最起碼要兩三年以上經驗,你做了一年的木工,技術不是很好。
    解説:務工人員希望企業給出更高一點的工資,而企業希望用較低的工資找到技術過硬的工人,當二者需求錯位時,招工難和就業難矛盾就顯現出來。
    與中小企業的招工難相比,大型企業的情況要好一些。
    日前在浙江義烏的企業招聘點上,今年浪莎將工資提高了20%以上,而各個工種的工人,僅保底工資就達到了2000元,目前企業招到的工人已接近預計招工量的一半。
    王磊(浪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我們現在差不多一千人了,就是説所有的新員工差不多有1000人了,相比較來説,我們待遇各方面比起同行業都要高的,我們這個佔了優勢的。
    解説:大企業招工相對容易,除了工資高,最大的原因就是福利待遇穩定,在義烏,大的加工廠比較少,小加工廠,家庭作坊式的生産企業相對較多,一些小的加工廠為了留住工人,有的會甚至採取壓扣員工工資的方法,而大型企業、制度、勞動合同比較完善,福利待遇穩定,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大都願意選擇去大企業工作。
    主持人:剛才兩位都談到了今年的一個新特點,就是農民工可以主動向資方説不了,我可以提這個用工的條件,福利待遇等等這一切,但其實我注意到有這樣的一個數字,就是中國的農民工的總量是2.4億,也就是説從總量來説,它不是説是……
    張鴻:還是供大於求的。
    主持人:對,它是一個供大於求,他的人數還是很充足的,那為什麼可以有這麼多的農民工,車開到家門口了,我還要跟你説不?
    張鴻:這個剛才咱們新聞裏已經説了,它其實是有一個結構性的一個矛盾,現在其實奇缺的是那種短工,或者低端的那種勞動力,而那種相對來説比較固定的,簽了長期合同的,過完年以後肯定,現在都已經在上班了,所以今天我們的微博發出去,題目發出去以後,&&了很多網友,有好幾個都是,他在辦公室上網,但是他也是農民工,受過一些相對來説好一點的教育,而且和企業簽着一個相對來説比較穩定的一個合同,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説,就是説那些低端的,現在大城市,對他已經吸引力不夠大了,為什麼呢?因為那裏面,就是你原來他可以忍受的那些,比如説不平等的待遇,還有就是説他的收入水平,已經和他家裏的這個成本不匹配了,比如説現在我們中西部的這些很多地方,他自己在那個地方,包括二線城市,現在二、三線城市其實外出打工的更多,這些地方他的收入水平一個月可能拿一兩千塊錢,兩三千塊錢,但是他成本沒有那麼高,但是到了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那邊,他可能看上去有個三千塊錢起,或者2500塊錢起,但是這個起你就不知道是多少了,但是他的長期的保障還不如他在家裏待着,這個家裏成本很低,所以而且現在是這樣,就是説他在家裏打工,離家近,幸福感強,穩定感強,所以有一個網友就給我寫説,説我看到那些企業他寫五千,如果要是他真五千,能保證一年。
    馬光遠:兩年。
    張鴻:我肯定去,我肯定去,別説什麼缺民工,但是我可能去了以後他明天沒貨了,他沒訂單了,他就把我開掉了,所以這種沒有安全感,導致了大家對這個長期的這種不信任,所以我就把它總結成什麼呢?就是家鄉不斷增長的一個穩定感,還有一個幸福感,和大城市不變的漂泊感和不穩定感之間的矛盾。
    主持人:所以相對也有了一個取捨。
    馬光遠:事實上從總量來看的話,不應該出現民工荒,因為我們的勞動力的總量是夠的。
    主持人:對,夠的。
    馬光遠:但為什麼出現?我覺得我們長期在探討一個問題,就是農民工的待遇問題,所以我看到網上有一個評論,説你給一個縣長,你一個月給1300塊錢的話,也會出現縣長荒,對吧,我覺得這個説的是非常實在的,也就是説歸根到底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因為待遇差,當然這個待遇差本身在以前你是無所選擇的,因為農村的很多政策我們知道以前並沒有到位,農民的收入是非常低的,他只有出來,但是現在,他的選擇面多,我們不是説農民工的總量減少了,供應減少了,而是説他的選擇多了,比如説我可以選擇在農村,因為我在農村的話,我也有很多選擇,我可以選擇在西部,當然,現在我們看到由於中國經濟總量擴大以後,事實上給大家提供了很多選擇的機會按。比如説去年的時候,那麼有很多搞物流的,快遞的,傳出説快遞一個月的工資能達到兩萬塊錢,那麼這種選擇本身意味着對農民工來講,第一方面即使我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我也有很多的選擇,我也有很多的機會選擇,我也有很多的去向的選擇,這個我覺得歸根於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經濟增長的成就,給大家提供了很多的機會,這個機會本身事實上就是一種競爭,就是一種倒逼,所以這種倒逼我們看出在當前的情況下,之所以出現農民工,之所以出現民工荒,最大的根源還是待遇差的問題。
    主持人:但是不過我們看到的是現在農民工可以對這1000多塊錢的待遇説不了,我可以不去了,這個可能也是時代的不一樣,可能對於第一代農民工來説他們沒有辦法説不,因為生存很需要,但是第二代農民工他們真的也是可以説不了,就是説我不是説要找活路,這是涉及到一個出路的問題,所以一年比一年,來勢更兇猛這個農民工。
    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的觀眾朋友們,他們都有什麼樣的觀點。
    我看到這樣一位朋友呢,他就説“用工荒的存在首先跟福利待遇有關,過去靠低工資來發展企業的經濟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用工荒其實也是在教育企業廉價的勞動力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目前農民工隊伍當中的技術人才最緊缺,企業發展不能做短期的打算,産品技術管理要向高端發展。”其實也是要給農民工一個穩定的。
    馬光遠:身份上的待遇。
    主持人:一個穩定。另外一位就説“農民工離鄉辛苦打工一年賺來的錢遇上通脹帶來的物價飛漲,再加上家庭方面的開支所剩不多了,如果能在家門口能找到工作,誰願意背井離鄉。”這也是一個現實。
    那我們看到,一方面是不願意去,另外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人,那麼農民工的用工荒對於中國經濟轉型期間究竟有着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呢?稍候繼續梳理和評論。
    解説:農民工為何具備了議價訴求能力?他們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如何讓農二代順利進城?《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剛才我們談到了這個用工荒,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人,另外一方面就是農民工可以對資方説不了,這其實已經充分地顯現説明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期,那麼對於這一點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評論呢,我們來看一下相關的一些報道?
    解説:用工荒是好現象,説明中國産業正在轉移,説明目前對農民工極端不利的惡劣環境有了改變的希望,説明前兩代農民工無法受到教育,代繼傳遞的貧窮有可能得到扭轉,這是美日經濟新聞援引葉檀的觀點,她認為“中低端製造業從東部轉移到中西部是大勢所趨,是全球戰略轉移的成果,可以形象地稱之為將工廠開到家門口。2010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的大搬遷就是象徵性事件”。
    提升外來務工人員技能,應對新型崗位對用工技能的要求,讓農民工做得好,留得住,一些地方也在探索,上海就&&新政策,讓農民工在職業技術培訓上和市民享受同等的300元補貼,去年上海對農民工進行了11萬人次的職業技術培訓,今年這一范圍將擴大到50萬人次,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42億人,其中外出就業1.53億人,本地非農就業0.89億人,勞動力總體上供大於求,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企業招工難和總體上農民工就業難問題相互交織,勞動力市場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
    新華社文章,化解用工難題,打破信息壁壘,需要艱苦細緻的工作,更需要創新性的做法,有關職能部門需要走出辦公大樓,深入企業,農民工居住區等基層一線,掌握一手的就業市場信息,同時不斷創新方式和方法,提高就業信息傳播的到達率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讓勞動力供需雙方充分對接,記住農民工兄弟充分就業也解企業用工燃眉之急。
    企業面臨用工荒,大學生則面臨就業難,用工荒和就業難的並存,這個尷尬也需找到答案。
    主持人:我注意到在不久前,這個人保部的副部長楊志明他是這麼來説農民工的一個分析,現狀,就是説現在70%的農民工他們其實都是80,90後。
    張鴻:對。
    主持人:也就是説他們基本上是拉着拉桿箱進城的,而他們的父輩是拎着編織袋。
    張鴻:蛇皮袋。
    主持人:就是俗稱的蛇皮袋進城的,所以他們的訴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照着這樣的訴求,或者説這樣的一個傳承,或者年齡的一個變遷,那現在農民工荒,這個用工荒可能不是一個“荒”字的問題這麼簡單?
    張鴻:對,我覺得他不管是用蛇皮袋,還是拉着拉桿箱,其實人在這社會上生存,包括你出去務工,都有一個需求,這個需求叫成就感或者幸福感,馬光遠剛才説,説咱們都是從外地然後到北京來務工的,對吧,那成就感怎麼體現呢?我們在電視上一説説話,哎,家裏人覺得挺好的,這就是成就感,那第一代拿蛇皮口袋的這些人,他怎麼獲得成就感呢?他就城裏是能忍受那個困難的,怎麼獲得成就感呢?他回家買房,回家買地,回家蓋個小洋樓,他成就感就有了。
    馬光遠:還係個領帶回去。
    張鴻:對。,但第二代很多本身就不在農村出生,他可能就在城裏,城鄉結合部,然後他沒有地方能夠展現自己的這種幸福感,他沒法獲得,他在城裏不是城裏人,回老家不是老家人,但是他又因為年輕一代,所以他又有新的需求,什麼需求呢?比如説持續發展的需求,自己能不能有更好的這樣的一個發展機會。
    主持人:同樣他對未來也有需求。
    張鴻:對,然後子女的教育需求。
    馬光遠:他有夢想。
    張鴻:包括這種情感需求,第一代他可以和家人分離,分離年底回家的時候,他很幸福,全村人都看到他掙了錢了,對吧,第二代怎麼辦?第二代他就不願意和家裏分離,不願意有那種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所以他現在他戶口又在老家,所以現在問題就是,他在哪能更有幸福感,這是一個選擇,包括社會保障,在老家現在農村的社會保障現在越來越多,城裏呢不認可他,如果在企業的話,這個社會保障可能轉續期間又有困難,所以,那在大學生都普遍現在開始,已經開始做出什麼逃離北、上、廣這種舉動的時候,那這些人,這些年輕人離開最大的這種城市,去二三線城市或者去他的老家,那是必然之選。
    主持人:你剛才説到幸福感,我就很真切地感受到,原來四川有很多人出來打工的,現在不像原來那麼多了,為什麼?
    張鴻:他不積極了。
    主持人:經過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後,面對過生死了,知道什麼是快樂的。
    張鴻:尤其是四川,四川成都,成都説現在已經沒有農民工的區別了。
    主持人:對,沒有。
    張鴻:農民就是個職業,工人就是工人。
    主持人:加上政策也好了,所以日子也過得也不錯。
    馬光遠:所以這個毫不客氣地説,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對於農民工來講,農民工已經走在我們時代的前面,走在産業轉型的前面,走在很多人觀念的前面。前兩年的時候,地方開“兩會”的時候,不知道你們兩位關注到沒有,老是有地方上一些企業家的人大代表,叫廢除《勞動合同法》,取消最低工資保障,特別是2008年的時候,叫囂的是最厲害的,對吧,那個時候他們有底氣,因為農民工找不到工作等等,他們認為,你首先有一份工作就不錯了,你還要求那麼高。我覺得這個觀念本身真的貽誤了我們經濟轉型的大計,我們這麼多年為什麼經濟為什麼不轉型?就是因為依賴廉價勞動力模式,但是到經濟的蛋糕做大以後,大家有了很多機會以後,農民工已經過河了,那些企業家還在假裝摸石頭,還在假裝不懂,認為農民工還是原先的農民工,事實上第二代農民工不僅僅要求待遇,他們是完全的一種全新的一種生活的理念和觀念,他們有很多的選擇,我們從身份上來講的話,第二代農民工可能還是農民工,但是有相當多的80後的農民工已經把自己當成城裏人。
    張鴻:主要是他們對自己權益的認識也和城裏人是一樣的。
    主持人:對。
    馬光遠:所以我覺得對於第二代農民工來講,如果説真的這麼多年,我覺得中國經濟在轉型方面,走的比我們預料的要慢,比我們期待的要慢,但是第二代農民工的這種力量本身自發的推動,我覺得可能能把中國經濟的轉型的路往前推一大步,這個轉型本身對於中國來講的話,我覺得是一件大好事,所以今天的這個,以前2002年到第一次出現民工荒的時候,我也很慌,但是今天出現農民荒的時候,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
    主持人:你很期待。
    馬光遠:是推動産業轉型的一個最重要的力量。
    主持人:而且一定還要加上一句,是他們的覺醒喚起了我們的覺醒。
    馬光遠:對。
    主持人:好,現在就這個問題我們再來聽一聽特約評論員又怎樣的觀點和建議。
    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今年用工荒它比原來的程度要深,那如果是照着這樣的一個趨勢演變下去的話,那恐怕明年就會更加厲害,應對之道,從總的來説,工業方面,勞動生産率提高也可以釋放出一個工資上漲的空間,很多企業通過使用現代化設備,勞動生産力提高了以後,他也用不了那麼多工人,而農業那邊使用了現代的設備,它勞動生産力提高,它可以釋放出更多的人來,所以兩個方面都是建築在現代技術繼續的大規模的採用,産業都升級,都走向現代化,這樣的話勞動力的供求在一個新的技術基礎之上,可以達到一個新平衡,這個過程實際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時間,那麼這個我想未來十年,應該達到一個比較明顯的效果。
    張車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從根本上來講還是要讓農民工能夠融入城市,穩定的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只有這樣的話才會能夠給企業提供一個穩定的勞動力供給的來源,才會避免每年到了春節的時候都會出現民工荒的現象。從企業上來講的話,首先要從工薪的待遇方面,要給一個比較好的,比較公平的對待,同時企業要積極的為農民工繳納各項的社會保險,那麼對於政府部門來講,提供的公共服務,公共的,社會的保障等等,都是他們應盡的職責,要讓他們成為當地的居民,讓他們能夠享受到當地的公共服務,能夠享受到當地的社會的保障,當地的教育的資源,當地的醫療的資源,像住房問題應該充分的考慮,應該讓他們有一個穩定的住所,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一些保障。
    主持人:現在呢我們要請我們演播室的這兩位評論員來轉換一下你們的角色,你們兩位一位就是面對農民工這個用工荒的農民工,一位就是,也是面對用工荒的企業的一方,可以説是資方,你們倆分別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或者是態度來面對現在來勢兇猛的用工荒?
    張鴻:我要是企業很簡單,我加錢不就完了嘛,加錢,但是我那個微博上有一個網友説,説你企業現在沒法加錢,因為你成本,你什麼稅費什麼的,你根本加不起,為什麼內地,中西部他招商很多企業過來他能夠加錢,能給企業加錢,是因為在招商的時候,一般來説,內地的中西部的這些城市會給他減稅,所以如果我是這個企業的話,那我就首先要求,我説我能不能加錢,我看看我的財務能不能加錢給工人,如果不能的話,那我就要求政府能不能給我減點稅,對吧,減點稅,如果真的影響了咱們當地經濟的話,那咱們減點稅不就完了。
    主持人:至少我把農民工的用工待遇提高了,是吧。
    張鴻:對,所以在我看來其實沒有那麼荒,如果真荒的話,企業和地方政府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留住人的。
    主持人:好,現在農民工您説話。
    馬光遠:我覺得如果我作為一個農民工,當然是第二代的,80後,90後的農民工的話,我未見得首先看最好的待遇,我可能想選擇一個能夠長期滿足我的理想和願景的這麼一個企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今日觀察文字稿-春節樓市有點“冷” 2011-02-11
今日觀察文字稿-又加息了 2011-02-11
今日觀察文字稿-2010:世界金融新秩序 2011-02-09
今日觀察文字稿-2010:直面不平靜的地球 2011-01-28
今日觀察文字稿-2010:世界造 中國造 2011-01-2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王迎暉:連續降雪相當於一次加息[思想]從進口産品量價看結構優化緊迫性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