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0後小夫妻——胡育鵬、陸清雲 |
| |
別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裏 |
陸清雲和胡育鵬生活在廣州。小陸在一家著名的視頻網站工作,小胡則做汽車銷售。他們不是本地人,對這座城市,雖説不上處處滿意,卻有一處覺得舒心:住得挺好。 “我們住天河城,市中心地段,相當於北京的王府井。面積75平方米,兩室一廳,廳還挺大。離我們倆單位都近,去上班,哼着歌、散着步,10分鐘準到。超滿意!” 這“超滿意”的房子是租的。儘管月收入兩三萬,但這對80後小夫妻的信條卻是:不買房。 “我們認真討論過這件事。”陸清雲,這位2008年畢業的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説,“結論是:租房比買房更符合經濟理性。” 胡育鵬的闡釋更形象:房子不是人生的保險箱。“誰能保證房價永遠漲?高位買了房,跌了怎麼辦?看看美國、日本,不是沒先例。如果有200萬,可以考慮買;可我們沒有,貸款買房,必須透支自己的發展前景,機會成本太高了!” 小陸則算了一筆細賬:假如選擇買房,首先就得“啃老”。雙方父母都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畢生積蓄加一塊兒不過三四十萬。這一啃,立馬啃個精光;然後,小夫妻這幾年的積蓄,也得全拿出來;最後,每月的月供,就得把兩人牢牢按住,如五行山下的孫猴子,再也動彈不得。 “竭兩代六口之力,舍夫妻事業空間,只換一堆磚頭,而且未必增值,您説划算嗎?”胡育鵬發問。 “人的增值重要,還是房子增值重要?”陸清雲補充。 顯然,他們選擇了前者。2009年,他們各自換了工作,從北京轉戰廣州,薪水翻了一倍多。 有人説,自己的房子,住着才有家的感覺。 “我就不讚同這個説法。非得天天看一遍房産證,才能確認:噢,這是我家?”小胡説。 “有愛人,有書,養些植物,挂上朋友贈的書法,簡單傢具簡單生活,這就是家。”小陸説。 “郊區買房、每天趕路、累個半死,跟我們身居繁華、來去輕鬆、面積適宜比,哪個生活品質高?” 兩人都認為:千萬別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裏。 “身邊傳來誰誰的房子又漲了的消息,我們從不眼紅。他們的增長也只是數字,生活質量沒有變化。我們追求的是充滿未知的生活。我們有周游世界的夢想。20年後一回頭,即便沒賺到房子,但擁有了豐富的人生,那也沒有遺憾。” 一年裏,由於生活負擔小,他們去了成都、青島、肇慶、珠海、香港、九寨溝旅游。明年計劃去黃山和日本。“家長覺得我們去趟九寨溝花一兩萬太浪費,我説,嗨,不就是一平方米的房子嗎?用別人的一平方米換我們的開心,這多划算!”小陸笑着説。 陸清雲閒下來,最愛的是旅游、讀書、上網看視頻。“我看過比爾 蓋茨一個演講,他自問:40年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我應該做點什麼?40年後,他已經死了,可他沒有拘泥於小我。我不羨慕他有錢,而羨慕他的這種大境界。我們要有精神追求,不要有意無意誇大生活壓力,做它的奴僕,讓它佔據自我。” 2009年8月7日,他們結婚。沒有大擺宴席,沒有買鑽戒,沒有車,也沒有房,“裸婚”的他們,有的是樂觀和希望。 他們選擇簡單而灑脫的生活。
“我在上海買房子,沒向父母要過一分錢。”王浩很自豪。 王浩,70後,河南人,工薪族。2002年,中南民族大學畢業,在上海一家通訊公司從事程序開發。一起到上海的,還有他女朋友。當年底,兩人就結婚了。 上海成家,舉目無親,沒有住處,買套房吧。當時上海房價不高,每平方米也就3000元左右,可兩口子剛工作,根本沒錢買。 “我是農民的兒子,還有個妹妹。因為家裏困難,妹妹只念到初中畢業,就直接工作了。父母支持我繼續讀書,我已經非常感激了。自從工作以後,從來沒想過再花他們的血汗錢。父母不是用來‘啃’的!” 王浩的夫人,是他大學同學,湖北襄陽人。“她們家雖然在城裏,但父母都是工薪階層,供一個大學生也不容易了。” 買不起房,兩人就在女方單位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30平方米的一室戶,租金每月1200元。“房子不大,卻很溫馨,因為我們在一起。”王浩説。 2004年初,夫人懷孕了。這下,王浩真正動起了買房的念頭,孩子總得有自己的家吧!從此,他開始四處看房子。 説起那段日子,王浩至今仍十分感慨。從3月到6月,不知走了多少路、看了多少房,自己都記不清了,“幾乎每天都會抽時間去看,周末更是如此。”然而,沒有結果,不是太貴,就是太偏,或者戶型不好。 一直到8月,有一次逛超市,門口有人發廣告,説有個樓盤9月份開盤。雖然是中環外面,但離太太的單位不太遠,就去看了看。兩房兩廳,92平方米,房價近80萬,首付三成,咬咬牙還能承受。兩口子一商議,就下定決心買了。 首付大約24萬元,加上契稅等差不多要27萬了。兩人的存款加起來,20萬元都不到。幸虧女方單位有房貼,他們申請預支了10萬元。就這樣,把首付款付了。 王浩是個敬業的職工,做事認真、細心、踏實,職位逐步上升,薪水也隨之增加。去年,王浩還把房貸提前還清了。 一路走來,對於妻子,王浩常懷感恩之心:“沒有她的支持,我會非常艱難。因為她和我一起打拼,我們才有今天。”
“買套房子,升值再拋,雖然可以掙錢,畢竟不是事業,對個人成長的幫助也有限。”關於房子,李勇態度鮮明。 李勇,80後,山東人,創業者。2003年,清華畢業,留在北京。2005年,自主創業。 “我認為創業比較適合我。”當時,他與朋友拿到一筆風險投資,一起創辦了一家網絡公司。“我只給自己發3000元的月薪,其他的錢全部投進公司。那時,根本不會想買房。我始終認為,精力有限,財力有限,應該投在事業上。至於房子,早晚會有的。” 人總要有棲身之所。既然不買房,那就租房住。租房的日子裏,李勇兩年搬了4次家。第一次由於想換個大點的房子租,第二次是因為房東不想租了,第三、四次是辦公室換了地方,想離辦公室近一點。 創業者要付出的,遠不止搬家的折騰。網絡公司磕磕絆絆,很快就虧損關閉了。李勇卻奮鬥不止,他重整旗鼓,很快又辦了一家服裝公司,專營西服定制。這一次,老天也似乎格外眷顧他,業務風生水起,公司開始贏利。 2007年底,公司運營穩定,手上也有錢了,李勇在北京五環以外買了套房子。“我買房子,沒有‘啃’老。父母的錢,每一分都是辛苦攢下的,咱不能動!” 為什麼不在更好的地段買房呢?他説,買房只是為了住,如果投入過多,就會影響事業。 公司做起來後,李勇趁熱打鐵,投資了一家下游工廠。然而世事變幻莫測,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李勇受到衝擊很大。 “一下子就陷入困境了,員工工資發不出,只好到處籌錢。我把車都賣了,差點就賣房了。”李勇説。 還好,危機總會過去,他也挺過來了。如今,李勇又開始在商業版圖上開疆擴土——創辦了一家內衣B2C公司。 對於當下年輕人急迫買房的心態,李勇也很理解,“每個人都有現實問題,最後看用什麼方法去解決。” 只是,他有一句忠告:“男人立身於世,最終要靠事業。並且,有事業,一切都會有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