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氣開發進入“海洋時代”
中海油油氣年産量突破5000萬噸,相當于建成一個“海上大慶”
2011-01-04   作者:記者 杜躍進 李新民/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10年歲末,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對外宣布:公司所屬海域油氣年産量突破5000萬噸,相當于建成一個“海上大慶油田”。
  多位能源專家就此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海油“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表明,中國海域已成為陸上油氣開發最重要、最現實的接替區,標誌著我國能源開發步入“海洋時代”。

  圖為中海油矗立在珠江口盆地的鑽井平臺。記者 杜躍進 攝

  跨越 海洋已成為我國油氣開發接替區

  “如果説從1976年至2002年連續27年穩産原油超過5000萬噸的大慶油田是中國石油史上的奇跡,那麼中海油2010年實現油氣産量突破5000萬噸則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跡。”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
  據董秀成介紹,我國石油開發經歷了三次戰略轉移,第一次是從西北轉向東部,開發出大慶油田實現石油自給,繼而開發出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第二次是從東部轉向西部,開發出塔裏木油田等;第三次是從陸地到海洋,並實施海陸並重的發展戰略。
  “中國海上石油開採遠遠晚于發達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説,在上世紀中葉,當石油工人駕三只小船駛進位于海南島鶯歌海,鑽了兩眼20多米深的淺井,撈出150公斤原油的時候,距美國鑽成世界首口海上探井已過了73年。此後20多年間,中國海域油氣高峰年産量也只有9萬噸。
  198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標誌著中國正式邁出向海洋油氣資源進軍的步伐。
  “從陸地走向海洋,這是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我國石油工業做出的重大決策。”董秀成告訴記者,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大慶、勝利等東部主力油田的産量雖相對穩定,但多數已到生産峰值,勘探開發難度增加,成本不斷上升。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油氣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在確立“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石油開發戰略的同時,以中海油為主力的石油新軍開始“挺進海洋”,向蔚藍的大海探求油氣資源。
  數據表明,中海油成立近29年間,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取得豐碩成果。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海油目前已開發建設80多個油氣田,2009年油氣産量達到3925萬噸油當量,2010年則突破5000萬噸。
  “從9萬噸到5000萬噸,這不僅僅是個數量的變化,而且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海洋石油生産大國,在海洋石油勘探和開發、海洋工程技術和大型裝備等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説,“我國用不到30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完成的海洋工業歷程,目前已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業體係。”
  談及“海上大慶”的意義,中海油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呂波説,一方面,這意味著中國海域已成為我國石油、天然氣最重要、最現實的接替區;另一方面,海洋石油工業也成為拉動原材料、機電、通訊、裝備制造、造船、海洋工程等行業發展的戰略新興産業。

  支撐 “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

  5000萬噸的油氣産量來之不易。呂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海上大慶”的建成,一方面靠的是國家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則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據了解,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三大特點,在海上鑽探一口井需要的資金是陸地鑽井的5至10倍。
  1982年初,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以立法形式授予中海油在中國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産和銷售的專營權。
  國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開創了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新局面。美國菲利浦斯石油公司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石油公司。據統計,從1983年中海油與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簽訂首個在南中國海找油合同算起,截至2008年底,中海油共與21個國家的77家公司合作過,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
  2006年3月,中海油和加拿大哈斯基公司發現荔灣3—1大氣田,成為首個在中國領海內發現的深海油氣田。
  2008年9月,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宣布,斥資171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挪威一家海洋石油鑽井公司(Awilco Offshore ASA)的整體收購。傅成玉坦言:通過收購和創新,中海油深海油氣勘探技術水準大大提高。
  據介紹,幾十年來,中海油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已建立了與國際慣例接軌、專業配套齊全的管理體系和技術體係。特別是“十一五”期間,中海油投資150億元建造了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981號”、深水物探船、深水多功能勘察船、深水大馬力起拋錨三用工作船、深水起重鋪管船等大型裝備。
  最讓中海油驕傲的當屬自主研發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981號”。
  “這是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鑽井平臺。”中海油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告訴記者,平臺重3萬噸,高136米,相當于45層高樓;甲板面積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設計了可容納160人的居住區,甲板室頂部配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堪稱海洋工程領域的“航空母艦”。該平臺2010年2月26日在上海順利出塢,計劃在2011年建造完成並投入使用。

  前景 走向深海實現“藍色夢想”

  1968年,聯合國一份調查報告稱中國的東海是“另一個波斯灣”,擁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還有資料顯示,中國南海的油氣資源量超過300億噸,被譽為第二個“中東”。
  向海洋要資源是幾代中國人的“藍色夢想”。中國地質學界泰鬥李四光生前曾預言:“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在東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指出:“海洋蘊藏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這些資源靜靜地躺在冰冷的海底,等待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中海油“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讓幾代中國人的“藍色夢想”接近現實。據翟光明介紹,從增長幅度看,近10年全國新增石油産量的53%來自海洋,2010年更是達到85%。他説:“海上油氣的勘探和開發正成為我國原油産量上升的主要領域之一。”
  然而,從全球視野來看,5000萬噸“海上大慶”的實現,還只是中國人“藍色夢想”的一個開端。
  一方面,中國海洋油氣探明率還很低。中國石油和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透露,世界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為73%,而我國僅為12.3%;世界海洋天然氣平均探明率為60.5%,我國僅為10.9%。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勘探和開發的油氣田大多集中在周邊淺海區域。據董秀成介紹,目前全世界共有1.4萬個海上採油平臺,全球石油産量的1/3以上來自海洋,預計到2015年,海洋石油所佔比例可能達到45%。
  “中國未來油氣勘探開發勢必走向深海。”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中心研究員岳來群説。
  來自國土資源部和國家能源局的消息表明,近年來,隨著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升溫和國內政策的“松綁”,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石油巨頭也開始加快“下海”步伐,並將目標鎖定在深海油氣開採領域。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中海油作為中國海洋石油開發的“先行者”和“主力軍”,無疑已在海洋油氣開發方面拔得頭籌。特別是“981號”平臺的建成,將成為其走向深海的“法寶”。據介紹,“981號”平臺具有鑽井、完井與修井作業等多種功能,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鑽井深度可達1萬米。
  現實是嚴峻的,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我國油氣消費量大幅攀升,當前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5%,天然氣(包括管道進口和LNG進口)對外依存度也不斷加大。但前景是光明的,以“海上大慶油田”為突破,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的中國,畢竟已迎來油氣資源開發的“海洋時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海油收購阿根廷第二大油氣商 2010-12-01
石化雙雄爭灘海上油氣戰略通道 2010-09-13
各國搶佔油氣上游資源 我油企境外開發需補短 2010-08-24
海洋油氣開發走向何方? 2010-06-28
中海油籌建三個“海上大慶” 2009-07-2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積極財政之“積極”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滅鼠也要防鱷魚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繫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連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