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安徽、山西等地發生嚴重旱情。為應對災情,各地政府積極組織抗旱減災行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到天氣以及農村基層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等因素制約,抗旱形勢仍不容樂觀,糧食穩産增産基礎尚不牢靠。
晉皖等地旱情嚴重
自今年9月底以來,無有效降雨造成安徽旱情嚴重,部分地區小麥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而截至12月14日,山西受旱面積已達到1628.76萬畝,其中冬小麥受旱面積671.88萬畝,佔其總播種面積的一半以上。旱情還導致33.64萬人、7.82萬頭大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山西運城市農委種植業科科長郎宇説,當前旱情對冬小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根係不發達,葉苗有點旺長,若旱情持續,水肥跟不上,可能會影響明春小麥的分蘗。目前,全市有幾千畝地塊出現了死苗現象。
記者在安徽潁上、阜南等小麥主産區採訪時看到,受旱情影響,不少田塊小麥長勢稀疏,一些田塊甚至裸露着大塊黃土,沒有出苗,用手在土裏翻挖一會,才會找到只分蘗了三四片黃葉的弱苗,甚至還可以翻出播散的麥種。阜南縣農委副主任蔡明勝告訴記者,今年該縣降水較往年相比減少8成以上,造成小麥旱情嚴重。
水利失修影響穩産增産
為應對災情,各地政府積極組織抗旱減災行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乾旱天氣可能持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抗旱形勢仍不容樂觀。
此外,基層幹部群眾認為,繼2008年大旱後,此次嚴重旱情再次暴露出當前農村農田水利設施的諸多問題,如不加快解決,糧食主産區的糧食穩定生産就面臨着基礎不牢的突出問題。
在安徽阜南縣劉溝鎮新街村,村民溫金勝正在給自己的6畝麥地抽水灌溉。順着他澆水的管子看到旁邊一條已經見底的河溝。溫金勝説,今年的旱情特別重,連續六七十天沒下大雨,大家都在搶水澆麥,這附近唯一一條有水的河溝都快幹了。
除了水源緊張,引水灌溉的溝渠損毀不暢也是抗旱中暴露的突出問題。在安徽潁上縣八里河鎮韓郢村,60多歲的馬點英告訴記者,由於麥田周圍的溝渠網絡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的,如今損毀比較嚴重,一遇旱天或者暴雨,麥田不是引不到水就是排不出水,內澇嚴重。一些電灌站也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派不上用場。他最盼望政府能早日修好農田溝渠網,實現旱澇保收。
山西運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介紹,該市大部分機電井、小型機電灌站都是上世紀70到80年代所建,已經超期服役。再加上近年來連續乾旱,設施長時間運行,損壞嚴重。據統計,目前全市有1685眼機電井因井管、井泵、變壓器損壞而不能正常使用。
記者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山西省在運城市沿黃河地區大力發展引黃提灌工程,並經過省財政補貼降低提黃灌溉電價、水價,使受益地區灌溉成本大幅下降,並減少了當地地下水抽採量。然而,由於鄉村末級渠係損壞嚴重,影響了工程效益。運城市鹽湖區金井鄉大井村和侯村中間就有一條引黃支渠經過,記者日前看到,雖然支渠內水流很大,但兩邊的部分麥地並沒有用上。張桂枝、李官成等村民説:“黃河水不僅價格便宜、水量大,而且澆地快、澆的實,我們也想用,但村裏過去修的渠道全壞了,也沒人修。如果在支渠裏引黃河水的話,還得重新架泵,算下來比用機井水還貴。”
此外,澆地追肥成本仍然偏高、抗旱水源嚴重不足,抗旱資金短缺等也制約了抗旱減災。
亟待加大投資完善水利設施
有關人士指出,當前糧食主産區普遍經濟基礎薄弱,加之這一地區往往是勞動力大量外出地區,因此,農田小水利建設面臨着資金、人力不足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國家層面採取措施,破解這一難題。建議國家建立專項投入,分步實施,盡快建設完善糧食主産區的小水利網絡。在項目建設上,考慮糧食主産區經濟實際,少要甚至不要地方配套,從而保證項目建設不因地方配套資金不足,成為半拉子工程,影響整個項目效益發揮。
基層人士建議説,保證有效的澆水是抗旱的最好辦法,從當前看,要繼續開動水利設施,擴大澆地面積。從長遠看,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資,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縣、鄉、村末級渠係以及小型水利設施配套,切實改善農村水利條件,增加水地面積;與此同時,要依託區域內河流,加大地表水用量,嚴格控制和置換地下水,形成良性水資源配置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村電網建設,保障澆地用電,同時切實降低電價,進而降低農民澆地成本,提高其澆地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