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據汽車業界人士分析,目前我國汽車産業分散,整車廠超過120家,但大部分車廠盈利能力低下,這就造成了無效産能。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於政績衝動,盲目支持企業上馬新項目,進一步放大了無效産能的比值。
益普索上海分公司汽車研究主管張曉雄日前公開&&,當前我國汽車産業無效産能過剩而有效産能不足,應對汽車行業産能擴張堅持“有保有壓”原則,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政府新上汽車項目,支持有出口潛力的産品擴大産能。
産業集中程度較低 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
自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出“汽車産能過剩的苗頭已經顯現並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的信號以來,《關於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汽車産業調整振興規劃》等政策相繼&&,很大程度上引導並推動了國內汽車企業的兼併重組進程。
2007年底,上汽和南汽的合併拉開了中國汽車産業大型企業間重組的序幕。接踵而至的是,廣汽重組長豐、長安與中航汽車重組、廣汽再收吉奧、中國重汽控股成都王牌、北汽收購寶龍輕汽。與此同時,我國汽車企業兼併重組的觸角也延伸到了海外——吉利完成了對沃爾沃的收購。
觀察人士分析,近年來各大汽車集團紛紛擴大産能,使得生産集中度和市場佔有率有了較大提升。2007年上汽、一汽、東風三大集團共銷售汽車412.73萬輛,佔全國汽車銷售總量的47%;銷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車企業共銷售汽車733.65萬輛,佔國産汽車銷售總量的83%。2009年,年銷量超過百萬輛的企業集團達到五家,分別是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和北汽,共銷售汽車966.05萬輛,佔汽車銷售總量的71%;銷量前十名的企業共銷售汽車1189.33萬輛,佔汽車總銷量的87%。
但是,我國汽車産業集中度水平較低的局面尚未完全改變,基於産品結構調整基礎上的兼併重組仍然是小範圍推進,大型企業間的重組仍然是鳳毛麟角。同時,兼併重組主要發生在國有企業之間,且政府主管部門一直是汽車業聯合重組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還很有限。其主要是由於行政性市場准入原則、地方保護本地汽車資質資源和盲目規劃擴張所造成的。
近年來,雖然我國汽車産業集中度有了一定提高,但與汽車産業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公司副總裁沈軍&&,中國汽車企業目前的現狀是散、弱、小,中國汽車産業集中度只有83%,17%的份額被100多家企業瓜分。強者不強,即使是最大的前三家汽車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仍處於一個非常小的地位。
據益普索上海分公司汽車研究主管張曉雄介紹,我國汽車市場集中度不及發達國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2009年産量超過100萬輛的僅有五家,絕大多數汽車企業距最小最優經濟規模尚有明顯差距。美國汽車企業在1990年有190家,現在僅剩下三家,且每一家年産量都在700萬輛以上。而在2006年日本的豐田年産量就達到900萬輛以上。
無效産能過剩 有效産能不足
2010年8月28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意見》中提出,“以汽車、鋼鐵、水泥、機械製造、電解鋁、稀土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併重組、境外並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産業集中度,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的骨幹企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汽車行業被列入六大重點行業之首。
據悉,配套文件《促進汽車企業兼併重組的指導意見》有望&&。另外,國家發改委曾於今年初委託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産業政策研究室對汽車行業主要汽車企業集團進行了第五次産能情況調查。被調查的30家主要汽車企業(集團),2009年年底形成整車産能1359萬輛,2015年年底規劃産能3124萬輛。據此認為,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式發展加劇了産能過剩的風險。
實際上,關於汽車産業是否存在産能過剩問題,目前尚有爭議。2006年國家發改委提出“汽車産能過剩的苗頭已經顯現”,認為再過兩年總産能將突破1000萬輛。但是,2005年全行業産銷量僅為570萬輛,2008年分別達到934.51萬輛和938.05萬輛。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是當時始料不及的。此次調查2009年底産能為1359萬輛,正好與當年産銷量基本持平。據預測,2015年我國汽車市場需求為2500萬輛,屆時産能達到3124萬輛並不為過。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汽車産業與其他重點産業有所不同,所謂産能過剩,實則是“無效産能過剩,而有效産能不足”。
目前,中國的整車廠超過120家,改裝廠加在一起有六七百家,而發達國家主要車企一般不會超過五家。産能已成為一汽大眾、北京現代等銷量突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需要通過新開工廠或擴産來突破瓶頸。與此同時,部分小企業的産品並未獲得市場認可,其盈利能力較低、産能出現過剩。
汽車業投資大、産出高、帶動性強,對地方政府形成巨大吸引力。地方政府盲目上馬汽車項目也成為引發汽車行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了解,湖南長沙計劃於2015年達到120萬輛整車産能,內蒙古鄂爾多斯正建西部最大汽車城。此外,多地都將上馬新能源項目等等。就此,9月上旬在天津舉辦的2010中國汽車産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司長陳斌明確指出,在地方政府推動下,國內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加劇了産能過剩的風險,必須採取措施堅決抑制。
“有保有壓” 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針對汽車産業制定具體政策時,應採取“有保有壓”的措施,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政府新上汽車項目,支持自主創新項目建設和自主品牌産品技術升級,支持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支持有出口潛力的産品擴大産能。同時,建立和完善對於無效産能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退出機制。
業內專家指出,汽車市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競爭時代,汽車企業也將由以量取勝轉到以優越的性價比和適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産品取勝的時代。中國汽車工業面臨着促進消費增長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挑戰。所採取的對策思路:一是繼續堅持政策調控市場,市場引導結構調整;二是積極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三是堅決抑制汽車工業産能過剩,加強對汽車行業産能及産能利用率的監測。
此外,還要從宏觀層面上全面推動汽車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因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促進汽車産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對策措施。首先應確保油品質量適應汽車排放標準不斷升級的要求;其次應採取綜合政策措施解決城市和公路交通擁堵問題;此外應協調汽車相關行業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