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風能13日發布招股意向書,將發行5200萬股,計劃募資8.03億元。意向書顯示,其主營業務為風塔及風塔零部件的生産和銷售。作為一家風電企業,天順風能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僅是10月以來的風電企業IPO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國內目前仍有多家風電企業籌備海內外上市。分析人士認為,風電企業集體IPO在改變産業格局的同時,也蘊含着風險。
 |
| 資料照片 |
衝刺 風電企業集體IPO
風電企業集體衝刺IPO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
12月17日,國內第二大風電企業大唐新能源將正式在港交所掛牌,該公司此次以每股2.33港元的發行價出售了21.4億股新股,本次IPO將融資6.42億美元。
證監會10日則發布公告稱,經發審委2010年第244次會議審核,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銳風電)首發申請獲得通過。華銳風電招股説明書(申報稿)顯示,華銳風電本次申請在上交所上市,擬公開發行1.051億股,預計募集資金34.47億元。
而在此之前,明陽風電今年10月1日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籌資3.50億美元。這是中國首家風電整機製造企業登陸紐交所,也是今年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個赴美上市IPO項目。一週之後,國內第二大風機製造商金風科技登陸港交所,融資近70億港元。隨後泰勝風能也在A股創業板上市,募資9.3億元。
分析人士&&,從設備製造到運營,風電企業的批量上市將對整個風電産業鏈産生巨大的影響。
一位業內人士&&,由於風電企業本身存在快速擴張的問題,一旦站上資本平台,或將導致行業面臨更為慘烈的寡頭競爭的態勢。
一位不具名的風機配套供應商憂心忡忡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由於上游配套廠商多,作為主機廠家和風廠業主選擇餘地大,是市場上最為強勢的一方。目前行業標準沒有出來,以大欺小屢屢上演。有分析師認為,眾家風機企業迎來上市潮,會在産業鏈裏形成數家獨大的現象,對上游配套供應商將更加強勢。
宏源證券分析師王靜認為,在風電的整個産業鏈中,由於風電新增裝機增速下滑,整機設備競爭日益加劇,零部件整體化率和整機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成本下降遠不足以彌補整機價格的下滑,因此對整機設備明年的盈利能力持謹慎態度。而隨着整機價格的下降,風電場建設成本開始下降,其利潤開始上升。因此建議企業對風電的關注從設備上逐步向風電場建設與運營轉移。
借力 風電不再僅僅是概念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行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自然要尋求資本平台進行再發展。
一位不具名的風電設備企業高管則對記者&&,眾多企業選擇在現在上市不能説是一個巧合,風電這個行業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從規模和盈利都達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這一階段需要通過資本平台進一步發展,所以風電企業才紛紛IPO。一個行業裏的企業可以面對大眾進行IPO,一定是這個行業已經可以讓投資者産生信心,有不錯的未來和業績。可以説現在風電這個行業已經到這個階段。風電在新能源領域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已經可以規模化地應用,真正地替代傳統能源,雖然只是部分替代,成本在逐步降低,可以産業化、規模化,這樣就可以面對大眾投資者了。
此外,國家的政策對風電企業也是利好,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是世界第二,很可能在短期內超越美國。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最新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預測,到2020年時中國累計風電裝機有望達到2.3億千瓦。
分析人士認為,在“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大背景下,投資者會對風電行業的預期更有信心。
一位分析師對記者&&,由於受到國家産業政策的大力扶持,無論是風電設備生産商還是風電場運營商,都對未來風電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預測,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有望超過2.5億千瓦,甚至達到3億千瓦;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則認為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可以達到3.2億千瓦上下。
在這種一片樂觀的情緒下,企業尤其是市場份額居前的企業都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來迅速擴大其生産能力。
宏源證券分析師王靜告訴記者,相對於太陽能而言,風電整體市場成熟程度較高,目前風電上網價格在0.5元/度至0.6元/度,這個價格之下,由於煤炭價格有持續上漲的趨勢,火電行業的生存狀況短期內很難改變,因而大家都對風電感興趣。目前風電的增值稅可以用設備費用抵扣,政策上的扶持也使得風電企業有加大投資的慾望。
“風電行業進入了成熟期。”興業證券分析師朱杉也在研究報告中&&,近期風電中標價格低於4000元/千瓦,較2009年下降約25%,雖不排除是極端競爭個例,但他認為這是行業進入成熟階段的明顯標誌。在行業成熟期,企業的目標將從高速擴張轉為擴大市場份額。
難題 風電面臨政策性風險
12月6日,華能新能源宣布啟動IPO,計劃在港交所發行24.86億股H股,募資約82億港元。然而,由於公開發售和國際配售均未得到足額認購,華能新能源已於日前宣布暫停IPO。
一位曾參與華能新能源H股IPO機構路演的人士告訴記者,在路演現場,曾有機構提出疑問,坎昆會議之後,離《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只剩兩年,其所規定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未來能否繼續運行存疑,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風電企業能否繼續通過CDM項目獲得補貼資金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京都議定書》CDM執行理事會(EB)委員、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副教授段茂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歐盟等締約方希望2013年之後CDM可以繼續運行,但也有締約方提出反對意見,因此CDM在2013年之後將如何運行尚無明確答案。
發改委氣候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的CDM項目已經達到了2785個。
據統計,從2005年至今,中國共獲得CDM的三成多市場,價值超過10億美元,在這些CDM項目中,已在EB註冊的,風電項目佔比超過1/4。在最新一期批准的54個項目中,風電項目有30個,其中華能新能源就有7個項目獲批。“如果沒有CDM的項目資金補償,這些風電場的運營收入連購買設備和鋪設電線桿子都不夠,怎麼能掙到錢?”這位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
除了CDM未來存在的不確定性外,風電行業的政策風險和技術難題也不容忽視。
深交所研究報告稱,當今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對新能源産業實施了多種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也成為了新能源企業被青睞的重要因素。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政策變更也會給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如國家發改委1204號文件強調“風電設備國産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政策給本土風電企業提供了發展良機。但是隨着國內企業實力的增強以及歐美的企業和政府認為上述規定限制了國外企業在中國風電産業的公平競爭。2010年1月,發改委取消了此項規定,這一開放風電市場的政策變化對已經産生政策依賴性的國産風電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風電行業還能熱火幾年。”中原證券分析師潘杭鈞對記者&&,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風電行業發展在短期內問題不大。但是從中長期看,仍然面臨着兩大難題,一是風電並網的難題,二是發電成本的問題。電網對於風電不穩定性的消化仍然有待技術的突破,而技術突破不同於産能的擴張,在未來的五年中,能否實現則“很難講”。
“由於成本和技術原因,風電僅靠運營並不能掙錢。國家要求裝機容量50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集團在2020年之前除水電之外的新能源佔比必須達到8%。而目前大唐、華能等大型電力集團這個比例僅為3%不到。而在包括風電、太陽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之中,風電項目上馬時間最快,也最省錢。因此,大唐等大型電力集團才對其趨之若鶩。”潘杭鈞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