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搖擺在“平衡木”兩端的世界經濟
“愈”與“痛”“滯”與“脹”
2010-12-13   作者:記者 方家喜 閆磊/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編者按:時光即將穿透2010年、投射到2011年。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上,人們往往停下匆忙的腳步,來品味即將過去的一年:它沉澱了什麼?展望新的一年:它將要展開什麼新的畫卷?正是基於這種願望,本報今日起推出年終系列特稿,冀望和讀者一起品味過去一年,那些在經濟領域讓我們激動的、思考的、奮鬥的、疑惑的點點滴滴;展望新的一年裏可能的發展方向。今天推出的是第一篇年終特稿,此後本報將陸續刊發其餘年終特稿。
  結構性滯脹格局正考驗着全球各個國家:發達國家面臨市場緊縮而經濟發展滯緩,新興市場國家則通脹高燒不止。一邊是擴大刺激規模和維持寬鬆,另一邊急切運用各種工具實施退出策略,不過兩種局面下民眾都不爽,發達國家增印的鈔票沒有大量流入實體部門,失業、罷工、不敢花錢、保障標準降低……;而新興市場承受着熱錢和刺激方案後遺症內外效應引發的通脹,居民的菜籃子加重和地産泡沫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通脹與通縮的拉鋸戰

圖片製作:黃濤
  在巴西,家庭主婦瑪西亞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超市貨架上,巴西豆的價格 ,竟 然 比 自 己 上 次 購 買 的 時 候 貴 了30%。居住在巴西利亞衛星城的瑪西亞家境貧寒,她的先生給一位有錢人當管家,她靠給人做鐘點工貼補家用,每個月都得量入為出。作為主食的巴西豆調價,對她簡直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據官方的巴西通訊社報道,受到國際糧價上漲的壓力,巴西市場上主要糧食産品的價格今年以來上漲了6.59%,巴西豆價格更是翻了一番。糧食産品價格上漲,對巴西政府力圖將今年通貨膨脹率控制在4.5%的努力造成了很大壓力。
  瑪西亞的感受是很多新興經濟體中居民的共同感受,數據也印證了他們承受不起日常用品漲價的壓力。
  今年10月份“金磚四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CPI漲幅分別達到了4.4%、5.2%、7.5%和9.8%大大超了各預設通脹目標。印度食品價格漲幅連續52周超10%,引發了民眾恐慌。
  此外,韓國、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國家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通脹,其中阿根廷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可能將達到40%,伊朗的通脹仍維持在9.9%的高位。
  相比於上述新興市場國家,在地球的另一邊,有些國家卻有着不一樣的景象。身在北京的白領小王指着網上流傳的熱貼“美國超市物價讓你羨慕嫉妒恨”對記者抱怨説:“同樣生活用品,人家美國人掙得多卻只花費咱們支出的一半就可買到。”
  紐約皇后區74街一家連鎖超市的店員布萊爾説“就我在超市工作5年期間的感覺,物價變動並不明顯,有些商品在這幾年間甚至還有些下降,大家會發現象全麥麵包、奶酪這樣的商品價格變動在幾十美分上下。”數據顯示,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 PI)年率從2010年起開始持續回落,年率已經從2009年12月的2.72%下降至2010年6月的1.05%。美國經濟前景不佳,G D P增速下降,而物價指數也節節走低,人們普遍擔心未來的趨勢會是通貨緊縮。
  巴黎同樣食品價格平穩。主食(大米、麵粉等)、奶製品、肉類(尤其是豬肉、牛肉)、保存時間長的蔬菜(土豆、洋蔥、胡蘿蔔等)價格相對穩定,價格變動較活躍、較大的只有時鮮蔬菜。不過,這些蔬菜也是有漲有降。
  2010年,歐元區的G D P增長緩慢,最近三個季度的G D P增長季率為0 .4%、0.1%、0.2%,而且物價指數一直落在歐洲央行的2%界限以下,最近三個月的數據是1.5%、1.6%、1.4%。由於經濟傾向於下行,加上財政緊縮等政策,歐洲經濟可能在2011年後進入通貨緊縮。
  咱們最近的發達國家日本,由於長期面臨通貨緊縮,老百姓不捨得花錢,很多食品都在競相降價出售:日本吉野家快餐店以前一碗牛肉飯400日元左右,現在推出了290日元的牛肉飯;一碗拉麵以前一般都在500日元左右,現在不少餐館推出390日元一碗的拉麵。店主認為,雖然拉麵不賺甚至賠錢,但顧客多了,可以從菜上多賺。
  長期佔據日本市場的朝日、麒麟、三得利、札幌等幾大啤酒廠商好像有一個默契,不打價格戰,啤酒價錢一直相差無幾,一聽350毫升的罐裝啤酒,大都在200日元以上。
  但今年6月,日本著名零售商永望公司,作為企業自主策劃商品從韓國進口啤酒,一聽350毫升的罐裝啤酒僅賣88日元,大型超級商場西友百貨公司7月也推出87日元一聽的啤酒。零售商公司認為,在人們捂緊錢包的情況下,為了贏得顧客,理所當然要把商品價格降到最低。

  資産泡沫催生國際買房人

  樓市在發達和新興經濟體間的反差景象更為極端。美國南部城市亞特蘭大曾經備受地産開發商青睞,在樓市紅火時大量興建高級寫字樓。如今,由於經濟增長停滯不前,亞特蘭大房地産業陷入“經濟昏迷”,寫字樓和高級公寓無人問津。
  在專事地産數據分析的艾倫韋克斯勒看來,亞特蘭大街頭空蕩蕩的寫字樓和打折銷售廣告是房地産業陷入“經濟昏迷”的最好的證明,見證着亞特蘭大樓市的絕望處境。“那幢樓,看見了嗎?”韋克斯勒一邊開車一邊指向不遠處一座藍色玻璃鋼結構寫字樓“一家芝加哥銀行半年前接管了這幢樓,現在六折出售。”
  他探出下巴指向另外一個方向,那兒聳立着一幢外墻覆蓋着木板的高樓,樓頂豎立着一家快餐店的廣告“那本來要建成公寓,他們就這樣收工一走了之。”
  這只是美國樓市疲軟的一個縮影,另一個有趣的景像是,一年來,手握大筆現金的中國購房者積極赴美進行樓市抄底,目標很多還是豪宅,很多人甚至感覺中國房價不比美國便宜。美國紐約近日舉行了一次專以華人富豪為目標的“觀樓團”活動,推銷曼哈頓上西城的新建豪宅。活動吸引了200多名華人報名參加,最後到場也有150人,協辦活動的地産商&&,這是公司有史以來觀樓人數最多的一次,大大出乎他們意料。
  有業界人士稱,以往紐約華人的住屋流向是“由西向東”,即是新移民會先在皇后區的法拉盛或布魯克林一帶居住,待經濟條件好轉後再陸續搬到長島等地。但最近,選擇“由東往西”搬往曼哈頓的華人增加,且對區內豪宅很感興趣,於是催生了這次“睇樓團”。報道指,最初發展商和地産商只安排了40多個座位,之後加至100個,當聽到報名人數超過200人時,讓他們大吃一驚。
  據業內人士稱,現在紐約地産界都流傳中國富豪到曼哈頓置業,有的準備退休,有的為留學的孩子購買。
  今年3月,一名華裔商人據報以3320萬美元,買下曼哈頓川普國際大廈中一套豪宅,每平方英尺價高達6000美元,創今年區內豪宅價格之最。該單位面積5500平方英尺,窗口可看見中央公園。
  業內人士稱新興市場國家購房者出海的一大緣由是國內樓市泡沫激增所致,中國、俄羅斯等國的高房價問題更成為當政者的心頭病。

  2011年凸顯“滯”與“脹”的全球破壞性

  IM F今年春季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全球復蘇強勁超過預期。”半年之後,該組織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發生了變化。在秋季報告中,IM F描述世界經濟的關鍵詞變成了“迄今經濟復蘇在整體上符合預期,但下行風險增大。”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其《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也説,從2010年年中開始,全球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減速,2011年的增長很可能將更加緩慢。
  經合組織則預測,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在2011年下降0.6%至4.2%,2012年可能反彈至4.6%。IM 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朗夏爾説,全球復蘇“既不強勁,也不平衡,並且存在不可持續的風險。”
世界經濟在機構的預測中走勢變得越來越不明朗“滯”與“脹”困擾着每個國家,從經濟危機的谷底走出,面對着痊癒之前的“刮骨療傷”,痛在所難免,卻也蘊含着希望。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張茉楠説,“從庫存消化與景氣變化、資本性支出、房地産調整以及需求缺口的角度看,全球經濟短期內難以重現快速增長格局,本輪經濟調整還將持續2-3年。”她説,儘管全球範圍內將有“二次政策刺激”來對衝“二次衰退風險”,但真正走出危機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主要經濟體尚未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源時,全球要做好接受較長時期經濟低速徘徊的準備。
  對於目前全球經濟體通縮與通脹並存的局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認為,這是由兩大經濟體系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結構的不同,以及復蘇步伐不同造成的。而美國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的推出,更助推了熱錢向新興市場的涌入,從而加重了新興市場的通脹壓力。
  對新興經濟體而言,業界普遍認為,食品、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是推高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據悉,農産品價格上漲幾乎是全球同步的。
  除了以上客觀因素外,通貨膨脹還來自宏觀調控層面。北京大學的專家解釋説,首先,刺激政策的後果開始顯現。其次,美聯儲正在推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令新興經濟體國家控制價格上漲的形勢變得更加複雜。第三,對於那些選擇通過加息來預防和抑制通脹的經濟體而言,由此而來的負面效應也顯而易見。在韓國加息當天,韓元對美元匯價不跌反升,並帶動其他亞洲貨幣普遍走強。換句話説,更高的利率進一步鼓勵了熱錢進入這些市場的熱情。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稱,這場由次貸危機引起的經濟危機,讓如今的許多美國人忙於還債,或者存錢,在目前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老百姓不敢花錢,自然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局面。
  中信建投的研究報告認為,本輪滯脹來自需求不足和流動性過剩的博弈。通脹壓力來自流動性過剩而不是成本衝擊。在本輪庫存周期的高點之後,會出現一個階段性的滯脹期,但從目前需求的不穩定性和流動性的易變性來看,滯脹可能是短期內的一個階段性特徵。
  上述判斷相對客觀地反映了目前階段的經濟現實。在美、日、歐等國家中,儘管各國央行已經執行實際零利率措施,通貨緊縮的陰雲依舊揮之不去。從2010年年初到11月,美國C PI僅上漲0.9%;歐元區國家上升0 .7%;而日本創下十年來下跌新低1.5%。此外,銀行信貸的停滯不前甚至萎縮,以及高失業率與産量預期間的矛盾差距,加速了緊縮形勢的惡化。在歐元區國家,通貨緊縮甚至抑制了國內的消費需求。
  國際權威機構的分析師認為,倘若發達國家緊縮真的到來那將比通脹可怕得多。在價格下跌前,已經有部分消費者預期大跌之時即將來臨,他們會自動推遲購買行為,使經濟形勢陷入窘境,而此時的消費減弱帶動的是價格的進一步猛降。當嚴重負債型經濟出現時,價格的下跌勢必加重消費者與政府債務的負擔。
  通貨緊縮比通脹更加難以應付,在過去的20多年中,在應對價格快速上漲方面,銀行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儘管政府可以通過高通貨膨脹來減少債務負擔,但面對新一輪緊縮的到來,日本在應對價格下滑方面顯得越來越無能為力。綜合上述原因,美、日、歐三大世界央行恐懼價格下跌並無道理。預算規模的日漸吃緊意味着銀行利率幾年內都將在低位徘徊,受富國零利率貨幣政策作用,資金將會“逐利”的流向高收益地區,進一步破壞區域經濟的穩定性。

  鏈結

  2011年,六個難題

  一,全球結構性滯脹進一步凸顯,全球資源配置效率降低。
  二,全球復蘇速度不平衡。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復蘇較快,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之源,先進經濟體則相對遲緩。
  三,前一階段推動經濟復蘇的兩大動力正在衰減。國際機構稱,企業調整庫存和政府的刺激經濟政策的效果已經逐漸消退,宏觀經濟政策的操作空間有限,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仍未形成。
  四,高失業率依然是最大難題。IM F總裁卡恩在不久前的一次講話中,把當前的形勢概括為“失業危機”。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IM F預測在2011年美國的失業率仍將高達9 .6%,歐洲為10%。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成為經濟決策者的頭號政策挑戰。
  五,金融穩定出現倒退。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IM F指出全球金融體系仍處在異常不確定的時期,而且仍是經濟復蘇的大敵。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如何管理國際資本流入和流出將是一項重大挑戰。貨幣政策的不協調成為金融市場動蕩和不確定的根源。
  六,世界經濟面臨着各自為政局面。在國際金融學會總裁查爾斯達雷華看來,現在的世界經濟步入了一個令人擔憂的階段。各個國家加強合作的政治意願下降,貿易保護主義行動增加,甚至有可能發生匯率戰。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世界經濟復蘇根基有望穩固 2010-11-03
IMF總裁卡恩説世界經濟面臨四大挑戰 2010-10-09
世界經濟:以鄰為壑 其害無窮 2010-10-09
IMF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長4.8% 2010-10-08
陳東琪:謹慎應對可能出現的世界經濟二次探底 2010-09-15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兩個同步"概括"十二五"分配改革要義[思想]陳思進:一輩子租房又何妨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