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産業如何實現轉型?這是我國老工業基地振興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
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西安紡織城在戰略轉型過程中,堅持破産不破生産力,通過體制創新將歷史包袱變成了優勢發展資源,成功解決了傳統産業轉型“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的難題,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調結構、轉方式的新路。
夕陽産業迎來新生
西安紡織城是國家“一五”期間投資建設的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因為國家産業結構調整、市場競爭加劇和生産工藝的落後,紡織城地區企業紛紛倒閉,大量工人下崗,許多家庭生活極度困難,上訪、堵路事件時有發生。紡織城也由輝煌時期的西安“小上海”變為全市最貧困落後的地區之一。
為了實現紡織城的轉型發展,2008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完成這一地區主要國企破産改制的同時,啟動新一輪的産業重組,成立了西安紡織集團公司,同時異地選址建設“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開展了大規模的紡織産業搬遷、改造、升級工作。
“我們紡織企業的搬遷,是一種全方位的升級改造。”西安紡織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柳説:“老企業廠區搬遷之後,我們將投資20億元建設一個佔地800畝的新廠區,形成30萬錠的大型紡織品生産基地。新基地是按照新企業、新技術、新設備、新産品的要求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在國內同行業中達到一流水平,這裡的紡織産業將重獲新生。”
對於紡織城老産業的“高調振興”,今年77歲的西北國棉四廠退休職工葛朝祥深有感觸。他説:“紡織城曾經是西安最富、人氣最旺的地方。最近十多來年,這裡又成了企業和職工最困難的地區,連自來水都要限時供應,年輕人也不好找對象,許多人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現在看到西安市採取措施繼續高水平發展紡織業,讓我這個老職工又看到了希望。”
歷史包袱變成發展資源
在紡織城地區,許多幹部職工認為,各級黨委、政府下定決心讓紡織産業重新帶動西安城東區域經濟發展,既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又是立足自身優勢搶抓發展機遇的選擇。
灞橋區委書記聶仲秋認為,企業破産不等於産業破産,傳統産業也不等於是夕陽産業。他説:“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都認為紡織産業是夕陽産業,沒有前途。但我們考慮到紡織企業轉型必須抱有民生情懷和憂患意識,要立足必須解決大量人口就業的客觀現實,因此紡織城的轉型不可能脫離紡織産業,我們在讓部分紡織企業破産重組的同時,並沒有放棄破壞紡織産業的生産力。”
儘管爭議很大,但大家還是形成了重振紡織産業的共識。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劉國榮分析説,紡織城的“重生”面臨多重機遇:隨着我國東部地區紡織産業向西部的梯度轉移,許多企業在尋找産業承接地;再加上紡織城原有的人力資源、技術優勢,這裡的紡織産業具備了新一輪發展的條件。
重振紡織産業也得到了大量企業職工的認可。原西北國棉三廠職工李玲花説:“人人都要穿衣服,紡織業怎麼會沒有前途?過去企業發展不行,主要還是技術、設備、産品落後,附加值太低。升級改造之後,肯定能掙錢。”
西安紡織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柳説:“紡織行業不可能像一些新興産業那樣産生高額利潤,但只要做好了,照樣能夠成為高端産業創造穩定的收益。所以我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還是有信心的。”
正是緣於這種共識和信心,建設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改造紡織城老區,再一次成為西安東郊灞橋區經濟發展的引擎。
“過去紡織産業一直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尤其是職工貧困面廣,穩定壓力大。那時我們的紡織企業想尋找投資商,門檻也低,但客商到那些老廠一考察,搖搖頭都走了。”聶仲秋説:“現在我們招商門檻高了,客商反而多了。近兩年來,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已引進項目49個,合同引資300億元,已開工項目50個,完成投資89億元,同時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
體制創新解決兩大難題
大型國企破産改制之後,下一步的轉型發展往往面臨“錢從哪來、人往哪去”的難題。西安紡織城的轉型發展中,基層政府通過體制創新使這兩大難題迎刃而解。
紡織企業改造、升級的資金短缺問題在“騰籠換鳥”中得以解決。西安紡織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柳説,紡織企業搬遷重建過程中,舊廠區的國有土地由政府部門進行統一收儲,按照新規劃開發建設商貿、物流、住宅、文化創意等産業,由此利用土地級差可以為新廠區建設、設備更新、新産品開發籌集資金約15億元。
聶仲秋介紹,前些年紡織城地區衰落的一大原因是産業單一、産業鏈斷裂。而現在正在建設的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將以紡織企業搬遷和承接東部企業轉移為主,拉長、拉圓紡織産業鏈條,形成紡織集群,實現效益最大化,同時提供充分就業崗位。
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劉國榮説,園區規劃佔地約15平方公里,大約8年時間建成後,不僅能形成約500億元的産值,而且可以提供8萬多個就業崗位,這將為目前紡織城地區約2萬名勞動力的就業提供廣闊的空間,解決老工業基地“人往哪去”的問題,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