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工信部獲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已經進入部委會簽階段,會簽完畢後將上報國務院。據了解,在産業路線圖的設計方面,《規劃》明確界定了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新能源車範疇,並將純電動汽車作為未來産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對其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據悉,最終版本的《規劃》明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産業布局和政策措施。國家將繼續執行相關補貼政策,同時加強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未來將投入大量資金,扶持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研發。 “我們和財政部等幾部委經過幾個月的協商,將討論稿中一些存在爭議的內容進行了修改,現在寫入的從研發生産、市場推廣、售後服務和回收利用等各個環節入手的一系列産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等都是最後商議的結果。”工信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説:“我們把有能力做的,能寫的都寫進去了。我們希望既要積極引導地方和社會投資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又要防止一哄而起。” 長期以來,對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選擇時序上就有三種不同意見。第一種認為應該先發展最成熟的混合動力車,再到純電動,最後是燃料電池;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該直接從純電動車開始發展,再到燃料電池;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應該直接發展燃料電池。 到底選擇哪條路線直接關係到新能源汽車這一塊大“蛋糕”的分配。張相木在接受專訪時詳細談了選擇技術路線的原則:“在選擇技術路線時,首先要明確的前提是我們的目的是要搞技術突破還是産業化?既然是以産業化為目標就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氫燃料電池一定是最後的發展方向,但目前不具備産業化的條件,一是制氫成本太高,二是安全性還需考核,存在不確定性。” 據了解,在《規劃》中,新能源車的範圍得到了清晰的界定,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並不屬於新能源車的範疇。而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與純電動車中,“基於目前世界各國純電動車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集中力量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形成新興産業。尤其中國汽車保有量將從2009年的6280多萬輛躍升到2020年的2億輛,未來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交通壓力等問題將進一步凸顯。純電動車不僅是從節能角度考慮,更是從替代能源的角度考慮。這是一個戰略層面的大事。”張相木説,“另外,插電式混合動力實際上都得有兩套設備,在有電機電控這套系統的基礎上,要麼多一套燃油發動設備,要麼多一套燃油發電設備,所以從以後都實現了産業化的角度比較,成本並不佔優勢。當然,目前插電式混合動力産業化實現起來最容易,可作為過渡。” 另外,在眾多動力電池的選擇方面,不少機構都看好鋰電池。對此,張相木説:“鋰電池的確是目前最好的。但技術的事不能説得太絕對,我們並不強行規定一定要是鋰電池,但我們對指標水平做出了規定,只要能達到要求的先進的動力電池就可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指出,電池技術決定了新能源汽車産業化步伐。儘管目前中國電池指標處於全球第一梯隊,電池能量密度高達每公斤120瓦時,但鋰離子動力電池理論值為每公斤600瓦時。未來需要實現材料領域的突破,才有望達到這一理論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