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均衡是一個難度很高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貨幣均衡”的切實含義、度量方法、實現機制以及貨幣失衡的效應等迄今在理論上尚未達成一個普遍共識(甚至什麼是“貨幣”也未達成普遍共識)。一個簡單的問題是,貨幣均衡指的是貨幣與商品(包括服務)之間的均衡,還是也包括各種金融交易在內,即貨幣數量在流通中是否應當充分滿足商品、服務和金融等交易的需要?如果是,那麼,在通貨膨脹和資産價格上漲條件下,貨幣是否均衡(對應的,在通貨緊縮和資産價格下落條件下,貨幣是否均衡)?如果答案為是,那麼,貨幣失衡是什麼?如果答案為否,那麼,貨幣均衡的物價水平和資産價格水平是什麼?另一個簡單的問題是,貨幣均衡是指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還是也包括貯存中的貨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在經濟運行中雖然人們對嚴重的貨幣失衡現象及其後果有着深切的感受,但在貨幣失衡並不嚴重(即貨幣非均衡)的條件下,各類市場(包括金融市場)中的貨幣充裕其利弊關係如何?依經濟運行的具體條件不同,各國和地區所選擇的政策不盡相同。始於2007年8月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9月以後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儘管西方國家的央行強力放鬆銀根,但依然普遍地發生了“流動性陷阱”,由此,對“貨幣均衡”問題再次提出了理論挑戰。在此背景下,張軍果推出新作《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均衡研究》一書,既體現了他勇於探索創新的膽識,也反映了在後危機時代“貨幣均衡”研究的新動向。 這一著作有着如下三方面特點: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貨幣理論為指導,在充分吸收和借鑒中西方貨幣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中外經濟運行實際,緊緊圍繞貨幣運行和經濟運行之間關係這一主線,以社會投資作為研究貨幣運行和經濟運行之間關係的切入點,以新形勢下實現我國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均衡為落腳點,對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均衡”論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和富有創見性的研究。第二,對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具體深入並提出了作者的獨到之見。例如,在貨幣均衡的內涵方面,作者將貨幣均衡的內涵分為靜態、動態和目標層面等三種,使貨幣均衡的內涵變得更為豐富、更為科學。又如,作者將貨幣均衡納入經濟適度增長範疇,建立了適度經濟增長、適度投資增長和適度貨幣供給增長等模型予以具體分析,結合我國經濟運行的歷史、現實和對未來的展望具體計算出了我國經濟適度增長的寬區間、中區間和小區間,以為宏觀經濟調控提供參考。第三,理論&&實際。作者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1978—2009的30年間統計數據探討了我國經濟增長、投資增長和貨幣供給增長的適度區間,得出了一些有益的新認識。另一方面,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種種案例,作者將視野擴展到20世紀90年代,將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冰島金融危機和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等穿成一體,探討了其中帶有規律性和機制性的現象,強調了國際貨幣失衡的嚴重性。作者認為,要避免貨幣失衡引致的金融危機,維護經濟運行的健康秩序,必須正確處理七個方面的關係,即:貨幣政策與匯率制度的關係;貨幣政策的統一性與差異性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金融開放與金融自主的關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經濟增長與經濟驅動模式的關係;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城鎮化將逐步成為帶動工業經濟發展、協調城鄉關係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社會也將在調整中展示新的發展歷程,多元化(或多極化)將進一步顯現。在此背景下,貨幣作為經濟運行中的一種機制,如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如何與經濟全球化相協調,還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研究的論題。張軍果著《經濟運行中的貨幣均衡研究》的出版將有助於這一研究的深化。這是筆者為之作序並予以推薦的理由。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