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包”催生民俗文化大産業
2010-12-01   作者:趙鋒 薛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外國游客參觀慶陽香包展廳。

    香包挂件戲蓮。

    五毒香包。

    慶陽市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民間民俗文化底蘊深厚,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皮影和剪紙等民俗藝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慶陽市是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道情皮影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和徒手秧歌之鄉”。先後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命名為“亞洲傳統手工技藝文化名城”。
  為了開發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慶陽市積極推動以香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産業發展,努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市香包民俗文化産業生産隊伍不斷壯大,産業鏈條逐步形成,産業基礎已經奠定,産業效益日益凸顯。
  在慶陽市,以香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産品的生産已經形成了“公司加農戶模式”、“能人帶動農戶模式”、“零售運銷模式”、“團體會展模式”等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多種産業經營模式,民俗産品産有基地,銷有市場。
  目前,慶陽市已形成了100多家生産企業、35個基地、86個營銷公司,15萬人參與的香包隴繡生産大軍,産品達到20多個大類5000多個品種,年生産900多萬件,遠銷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美國、日本、歐盟、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年銷售收入3億元。慶陽民俗文化産業作為全市“紅、黑、綠、黃”四大支柱産業之一,已成長為慶陽市經濟增長的強勁一極。

  政府推動 打造慶陽“新名片”

  在推動民俗語文化産業開發的進程中,慶陽市始終堅持把做大做強民俗民間文化産業作為打造慶陽“新名片”和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突破口,不斷加大宏觀指導力度,並把民俗文化産業開發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
  搭建平台,會展帶動。2002年,慶陽市經過充分論證,舉辦了首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此後每年舉辦一次。2007年,慶陽市政府組織參加了“中國慶陽-法國巴黎經濟文化交流周”、“深圳國際文博會”、“西部文博會”。2008年,又先後與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甘肅分公司、首都博物館等聯合,成功舉辦“東方空中文化體驗之旅-甘肅慶陽宣傳月”、“慶祝中國文化遺産日-甘肅省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首都博物館推廣周”活動。2009年2月9號,慶陽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慶陽香包繡制”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大展”系列活動。2009年5月15日至18日,慶陽市組團代表甘肅省參加了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本屆文博會上,慶陽市共銷售民俗文化産品4萬餘件,銷售總額100多萬元,簽訂金額200多萬元的訂貨合同。2009年9月21日-25日,慶陽市成功舉辦“2009’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從農耕文化發展的角度挖掘和審視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進一步拓展了全市民俗文化的藝術空間,為推動民俗文化産業的健康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台。2010年1月8日,慶陽市又與上海東華大學、瑞安上海新天地聯合,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慶陽隴繡産品展暨上海推介會”,借助2010年世博會的廣闊平台和上海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推介民俗文化産品,宣傳慶陽發展成果。2010年8月21日,慶陽市組團參加借助滿洲裏全國最大陸路口岸的區位優勢,向俄羅斯及歐洲宣傳慶陽獨具魅力的民俗民間文化,推介慶陽豐富多彩的香包隴繡産品。上海世博會中,慶陽市精心選送的11件香包、隴繡、皮影、剪紙等民俗文化産品陳設在中國館貴賓區。
  政策鼓勵,全面發展。2004年,圍繞把慶陽建成“西部油城、隴上煤海、特色文化大市和經濟強市”的發展目標,慶陽市從機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寬、利益上保障,為民俗文化産業開發創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同時,慶陽市財政每年劃撥文化産業專項經費,對龍頭企業、生産大戶組織生産、新産品設計研發和營銷企業在外設立經營網點無償進行資金扶持,為做大做強民俗文化産業提供資金保障。
  長遠規劃,科學定位。2007年以來,慶陽市在總結全市文化産業開發經驗的基礎上,聘請有關專家,組織力量對全市民俗文化産業開發的目標定位、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為了進一步推動香包文化産業快速發展,積極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實現香包民俗文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的目標,慶陽市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培育主體,産業化經營,實現富民增收”的文化産業發展總體思路。全市積極實施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産業發展“四個一”工程,即依託一個國際化的營銷公司組織營銷,組建一批龍頭企業引導和帶動,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建立一套國際化的特色民俗文化藝術品生産標準和設計研發體系,在省內外、國內外陸續設立一批直銷和代銷點,做大做強以香包、刺繡、皮影、民間剪紙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創意産業,建設民俗文化産業園,把慶陽建成全國民俗文化産品生産經營中心和産業要素資源集散地。並將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市有30萬至50萬農村婦女參與到文化創意産業大軍中來,文化創意産業年創造産值超過10億元,佔生産總值的3%至5%,真正把文化創意産業打造成為富民産業。

  讓民俗文化産業在市場中求生存

  在民俗文化産業開發過程中,慶陽市始終堅持以市場引導促開發,把發展民俗文化産業與群眾增收緊密&&起來,使群眾在政府引導和利益驅動的雙重作用下,積極投身於民俗文化産業開發,在市場中求生存。
  慶陽市各級政府也在改善環境、強化服務上下工夫,大力發展營銷、服務、運輸、包裝等為一體的專業市場,帶動了民俗文化産業深度發展。堅持以銷促産,大力發展民俗文化産品中介組織和文化經紀人隊伍,積極組織集團公司、龍頭企業採取多種方式參與國內外大型經貿文化活動,構建國內、國際營銷網絡,拓展銷售市場。
  2009年,慶陽市與國際跨媒體集團科普蘭德公司旗下的北京中周偉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我的手藝網”ctoc網絡交易平台,利用國際互聯網,向世界推介宣傳和營銷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産品。
  同時,慶陽市堅持以中國農耕文化節、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等形式搭建平台,每年吸引上萬客商考察參觀,大大提高了香包民俗文化的知名度,打造了以香包、隴繡、隴東民歌、剪紙、道情、皮影為代表的知名品牌,帶動了草編、根雕、泥塑、石雕、面藝、戲劇服裝道具、藝術壁挂等民俗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小香包不僅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品和具有可觀經濟收益的商品,更成為代表慶陽形象的知名品牌。

  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

  為了切實提高以香包刺繡為主的民俗文化産業的效益,慶陽市始終按照産業化的客觀要求,狠抓龍頭企業培育,強化創業扶持,以龍頭帶能人、能人帶大戶、大戶帶群體,突出技術指導、專業培訓、信息服務、資金幫扶、商標註冊等關鍵措施,培育了一批市場競爭主體,扶強了一批民俗文化産品生産、營銷和服務的龍頭企業,“火車跑得快 全靠頭來帶”這句話用在民俗文化産業上再恰當不過。
  這些文化企業集研發、設計、生産、銷售於一體,使不同門類的民間藝術品系列化,在推進民俗文化産業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慶陽民俗文化産業集團公司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運作、社會化分工、集約化經營、産供銷一條龍服務,僅香包産品産銷量連續三年實現雙翻番,産值達到1000萬元。
  目前,全市從事民俗文化産品開發的企業已達286戶,營銷企業558個,並在北京、天津、廣州、上海、西安、義烏、杭州、蘭州等城市設立營銷分公司98個。
  與此同時,一批民間藝術大師發揮所能,帶動鄰里鄉親共同走上文化富裕之路。開發民俗文化産業已經成為慶陽市轉移富餘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
  基地是民俗文化産業開發的基礎。慶陽市在民俗文化産業開發中,堅持政府扶持,項目支撐,擴張基地規模,引導民俗文化經營向集群化、規模化發展。
  全市上下建立了文化産業項目庫,儲備了一批市場前景好、投資回報高的民俗文化産業項目。慶陽市民俗博覽館等9個重點文化産業項目或投入使用,或已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1億元。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引入民營資本1200多萬元,完成了二期工程的古農耕景區、民俗博物館、窯洞山莊、岐伯紀念館等9處景點建設。合水縣引入民營資金870萬元,建成了擁有2000多件文物的全省首家古石刻專業藝術博物館。慶陽文化産業園作為全市重點文化創意産業項目正在規劃實施之中。
  這些項目的滾動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産業基地和産業帶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市有香包、刺繡、道情皮影、剪紙、雕塑等專業村276個,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産業基地39個,形成了龍頭帶動、鄉鎮聯動、村組聯營、戶戶相幫、連片開發的文化産業發展新格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貴州清鎮舉辦生態民俗文化節 2009-07-28
山西推出系列民俗文化活動 2008-01-09
以香包做大民俗文化産業 2006-11-02
關中民俗珍品薈萃民間博物館 2010-07-16
中國民俗産業推進“誠信經營” 2010-03-29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劉敬東:中國管理稀土資源不違反WTO規則[思想]財經洞察:透視愛爾蘭危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