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北京"的車輪卡在何處
2010-11-22   作者:記者 李志勇 王蔚 劉元旭/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在北京南三環趙公口橋附近的一條馬路上,自行車車道被機動車擠佔。記者 李文/攝

    北京方舟自行車服務公司日前宣布倒閉。作為從2008年開始從事公共自行車租賃業務的企業,方舟公司曾經在北京市有150多個站點、車輛最多時達到1萬多輛,在苦撐兩年多後,最終由於資金短缺“倒下”。
  除了方舟公司外,北京的公共自行車租賃行業整體情況都不容樂觀,另一家比法國巴黎還早、從2005年就開始從事公共自行車租賃業務的公司貝科藍圖也是在苦苦支撐,隨時都在破産的邊緣。
  “綠色北京”是奧運會留給北京的寶貴財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和接受了綠色出行的理念。自行車作為一種完全綠色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市民和政府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的公共自行車租賃卻舉步維艱,到底是什麼卡住了“綠色北京”的車輪。

  資金缺口朝不保夕

  方舟公司負責人介紹,倒閉的原因就是資金短缺。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公共自行車租賃很難依靠租金來維持運轉。
  對於這一點,從2005年開始從事公共自行車租賃、目前仍在苦撐的北京貝科藍圖公司董事長王勇也深有體會。5年的時間裏,王勇已經為貝科藍圖賠進4200多萬元,如果沒有他經營的餐飲業的收入頂着,貝科藍圖可能早就關門了。即使這樣,為了維持,他已賣掉了自己總共價值1000多萬元的兩套住房。
  王勇説,開始公司有300多名職工,每個職工最低一年的費用是2萬元,300多個職工一年最少就是600多萬元。為了實現業務的智能化管理,他花200多萬元請專業的軟體公司開發了一套後&軟體系統。與銀聯合作開發一套智能刷卡系統花了150萬元,每年還有30萬元的服務費,一個POS機每個月108元。此外還有廣告、宣傳、辦公等費用。
  租賃自行車辦卡平均每天才2角錢,靠這點收入根本不足以抵償支出。王勇説,貝科藍圖的註冊資本是30萬元,如果按照這個算早就該關門停業了。
  剛開始的時候貝科藍圖平均每個月要投進去100萬元,後來通過減少站點和人員降到50萬,再到10萬,一直到現在只剩20多個站點,不到30名員工。王勇説,2007年的時候還敢進行大的投入,和媒體合作進行宣傳推廣,一花就是上百萬元,現在真是撐不住了。“當時真沒想到會這麼花我的錢。説實話當時如果想到了,我可能也不會做。”

  政策缺位舉步維艱

  與資金短缺相比,讓這些企業經營者更苦惱的是公共自行車租賃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當初知道會遇到困難,但沒想到會這麼難。”王勇説,要建一個站點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要通過市政、建設、規劃、工商、電力等十多個部門。而且這些站點都在不同的城區,還要和不同城區的這些部門去分別&&。“當時我就跟祥林嫂一樣,每天見到不同部門的人就要把一樣的話説一遍,有的時候一天要説十幾遍,最開始的這100多個站點就是這樣一個一個跑出來的。”
  王勇説,最困難的是沒有一個主管部門明確管這件事,都&&是一件好事,應該支持,但怎麼支持就不知道了。讓一個私營企業去面對這麼多的政府部門協調,可以説是舉步維艱。
  另外,在公共自行車的經營模式上,王勇説,開始考慮的是通過自行車租賃點進行一些商業開發以補償收入的不足,例如廣告、商業零售等,但一直苦於沒明確的政策規定。
  目前國內公共自行車租賃推廣比較好的是杭州,以及上海的閔行區。這兩個地方都實行的是政府出資、企業運作的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對此,王勇説,如果能夠依託北京城區內的租車站點進行廣告等商業開發,那麼這個收益將是很可觀,不用政府出一分錢,就能做到自行車租賃的良性循環,甚至做到讓消費者方便、免費騎行。

  環境缺失難以普及

  目前,城市中自行車騎行環境的缺失也成為阻礙自行車出行的重要原因。
  在經歷交通擁堵和污染的國外城市紛紛提倡鼓勵使用自行車時,我國一些大城市中,對於保證騎車人權利的相關立法不健全,對佔用自行車道的行為處罰力度不夠重,自行車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惡化。
  記者在北京、天津等城市調查發現,自行車在路權上的弱勢都普遍存在。例如北京,除了一些幹路有自行車道外,很多次幹路和支路都沒有自行車專用道,而且不少自行車道被機動車佔用,行人、自行車、機動車混行現象非常嚴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上海自行車協會秘書長郭建榮説,在上海市區內,自行車的出行同樣較為困難,因為上海市區內根本沒有慢車道,自行車、電動車、機動車混行,非常危險。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説,當前各地對發展自行車存在偏見,認為城市自行車多是“丟人的事”,城市交通體系都是圍繞小汽車進行的,將自行車逼到越來越窄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上,甚至有的地方提出要在城市中“消滅”自行車。
  除了路權問題外,停車、接駁這些設施也比較滯後。記者調查發現,在許多城市的公交車站、地鐵車站等場所,絕大部分沒有統一規劃的自行車停車場,自行車隨意停放現象普遍存在。而一些商場、繁華街道供自行車停靠的設施同樣不是沒有,就是設在不起眼的地方,而且管理極不規範,丟車成為城市裏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
  目前,我國自行車使用率已經下降至較低水平。根據交通部門統計數字,1986年,中國的自行車出行佔交通出行總量的67%,而目前自行車在交通出行的比例只有18%左右,並且還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成思危:大力支持綠色金融發展 2010-11-10
斯蒂格森:在"綠色競賽"中尋求利潤增長 2010-11-10
全球綠色增長大會在哥本哈根開幕 2010-11-09
2010中國綠色發展排名出爐 2010-11-05
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的區別 2010-11-05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黃祖斌: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低於國際同業[思想]財經洞察:“氣荒”瀕臨 何以解憂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