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遵化市環城水系猶如一條玉帶穿城而過。雷向東
攝 |
河北遵化,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千載文明源遠流長、積澱深厚。歷史可以追溯到千萬年前,其資源豐富,鐵礦石儲量4.2億噸。正是如此得天獨厚的稟賦曾令遵化的經濟發展明顯依賴資源:灰色鋼鐵工業成了遵化經濟的“單一膚色”。
稟賦漸漸變成了制約,一場新的變革隨之啟幕。“不能緊緊抱着鋼鐵不放,10年後再去考慮轉型,那就要‘變形’了!”遵化市委副書記、市長趙山這樣&&。
工業園區、機械製造業帶和中小企業孵化園……這裡正在孕育遵化轉型的新夢想——變“一柱擎天”為“四龍騰飛”,遵化的“鋼鐵膚色”在變換中迎來了與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建材其他三大産業相輝映的多彩時代。
世人稱道的“風水寶地”
“萬里河山有燕塞,千年風氣自荊軻”,充分展示了遵化誘人的風貌。
遵化,自古便以“風水寶地”而被世人所稱道。據史料記載,五六千萬年以前,由於地應力的劇烈運動,地殼發生了變動,燕山的疊起,平原的下沉,這裡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塊“山石塊壘、危峰雄特、水冽土厚、風高氣寒、其草木皆強幹而豐本,蟲鳥之化亦勁踵,毳而瞿瞿然迅飛”之地。險峻崢嶸的燕峰,繁星似地點綴在這肥沃的土地上;綿延巍峨的萬里長城,巨龍般地展現着躍躍騰空的雄姿:奔騰的黎河之水舞綢般地飄蕩在丘陵、平原之間;密集的村莊棋子一樣地羅布在三山兩川,輝映着勃勃生機的洞天福地,昭示着這裡的物阜民豐,繁榮昌盛。
遵化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頭枕燕山,身偎灤水,北倚長城,西眺北京,南臨津唐,東通遼沈,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境內三山兩川,總面積1521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2個街道,648個行政村,總人口72.3萬,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
遵化於五代後唐始設縣治,“遵化”之説來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清康熙年間因建清東陵升縣為州,稱古右北平,1913年改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縣境一度被分屬於豐遵玉、遷遵興、薊遵興等聯合縣,抗戰勝利後恢復縣制。
新中國成立後,遵化人民譜寫了改造山河的壯麗詩篇,五十年代西鋪的“窮棒子社”,被毛主席稱為“整個國家的形象”;六十年代沙石峪人“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産”被周總理譽為“當代愚公”和“中國北方農業的一面紅旗”;七十年代,“五小工業”聞名全國。
1992年遵化撤縣建市,是唐山市第一個縣級市。從2002年開始,連續五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並且位次不斷前移,2006年位居第48位。在第三屆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評比中名列第64位。200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擴權的22個縣(市)之一。2009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産總值392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全部財政收入19.61億元,完成調整後任務的100.0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9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2008年、2009年連續入選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鋼鐵開刀促轉型
提到遵化,不能不提鋼鐵産業。遵化北部逶迤的群山中,鐵礦石儲量達4.2億噸。於是,鋼鐵産業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遵化的支柱産業,一度對財政的貢獻率高達70%。灰暗的天空、烏黑的鐵精粉、低端的鋼鐵産品……黑色,曾是遵化經濟結構的主色調。
但是,隨着資源的深度開採,明顯依賴資源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同時,鋼鐵産業作為資源消耗大戶,需要大量的水、煤、電等匹配資源作支撐。一旦資源短缺,“鋼鐵之優”就會變為“鋼鐵之憂”,靠大量消耗資源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子已難以為繼。
正因為如此,遵化産業轉型大幕開啟首先是從壓控鋼鐵産量開始。
“這幾年我們增産項目一個也沒上,現在已經把産量死死壓在400萬噸。因為遵化不能再延續以往一鋼獨大的産業格局了,雖然鋼鐵仍然是遵化的支撐産業,但不能再把鋼鐵作為主導産業,要做好産業提升的文章。”遵化市委書記郭競坤向本報記者介紹説,“這兩年鋼鐵産業形勢好時也有其他鋼鐵生産企業&&來遵化落戶,但我們都沒有接納。遵化鋼鐵産業的調整要實現優化,首先就要堅決控制住盲目增量。”
不上一個鋼鐵增産項目,把鋼鐵産量嚴格定在400萬噸的同時,政府開始積極引導建龍、港陸兩大鋼鐵企業按照國家産業政策,加快裝備技術改造,以發展鋼鐵精深加工為方向,擴大冷軋、熱軋、品種鋼規模,並利用自身生産的板帶産品謀劃機加工項目。
郭競坤介紹,目前,遵化市正加緊組織實施總投資45億元的港陸40萬噸冷軋硅鋼、1500熱軋,建龍冷軋二期和品種鋼等一批技改項目,這些項目完工後,全市板帶比在唐山將率先達到100%,板帶就地加工轉化率將達到20%到30%。
轉型的動作不僅僅體現在鋼鐵鏈條延伸,對鐵礦開採等上游企業的整合也是力度空前。據透露,全市採礦企業已經從原來幾百家調整為126家,近期還要壓縮到67家。“針對上游採選企業小而散的狀況,按照關小並大原則,通過聯合、兼併、參股等多種模式,將全市礦山企業最終整合成4個年産鐵精粉超過百萬噸的企業集團,使資源利用率提高近30個百分點。”遵化市工業促進局局長趙永來説。
更為重要的是,在限産和整合的同時,遵化實現工業結構的良性循環,向技術含量高、産業結構優化的新型工業強市轉變的帆船也由此起航。目前,這個市積極引入的上海寶鋼在我國北方建設的第一條現代化鋼制易拉罐生産線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上海華篷公司HAN阻隔防爆項目、香港福來保健公司高科技醫藥等10多個對産業結構升級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已經落地生根。2010年安排的143個千萬元以上項目,有91個開工建設,完成投資31億元。聖龍水泥、眾邦泵業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為建設唐山現代産業體系發展先導區、新型工業聚集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區奠定了基礎。
遵化市委副書記、市長趙山説:“我們要從投資轉型、企業轉型、産業轉型、發展循環經濟等多方面入手,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加強投資引導,引導民營資本自覺地把資本投放到符合國家産業政策、有利於促進經濟轉型的項目上來。”
統計顯示,2009年,鋼鐵産業對遵化財政的貢獻率大約是45%左右。從最高峰時的70%到今天的45%,數字之變見證了這個市産業結構調整的艱辛努力和巨大成果。
礦老闆端起了“科技飯碗”
在遵化以鋼鐵工業為標誌的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有一群人備受政府關注,他們就是靠鋼鐵和採礦起家的大老闆。用當地人的話説,“因為産業發展較快,他們掙錢太容易了”。
記者了解到,遵化民間資本充足,金融系統各項存款餘額超過200億元。但習慣了“吃資源飯”的礦老闆們,想“發科技財”卻苦於摸不着門路,更有一部分人對在陌生領域創業躊躇不前,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使以往“吃資源飯”的企業再也難以生存。市場倒逼企業必須轉型,在政府指導下,礦老闆們開始“改頭換面”步入轉型之路。
他告訴記者,遵化市採取的辦法是先學習。為此,市裏專門與北京大學建立&&,組織民營企業家定期聽課培訓,外出參觀考察。隨後政府因勢利導,建起了一期佔地500畝的中小企業孵化園,同時&&多項傾斜政策引導礦老闆轉變投資觀念,進軍現代農業、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等領域。
結果收穫頗豐。礦老闆們紛紛改行,成為遵化近兩年來引人矚目的現象之一。據統計,這個市至今已有曉一礦業、北方礦業等30多家礦業公司實現轉型,轉型項目總投資超過30億元。佔地2000畝的中小企業孵化園二期工程正在謀劃中,已有30多家企業爭相報名入駐。據介紹,今年以來,已經有10多位礦老闆、煤老闆投資進入旅游業,10多位進入裝備製造業,甚至還有一部分人辦起了觀光農業。
在遵化市工業園區一角,一位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指着平整好的土地告訴記者,“這裡要上一個利用尾礦砂生産辦公、住宅用高檔倣木地板磚項目,總投資3億多元,韓國的技術,我們當地一個礦業老闆投了大筆資金。”
經了解,這個項目年預計可以消耗尾礦砂4萬立方米,可實現總産值7.5億元。“曾經令人頭疼的污染源,馬上就要變廢為寶了。”趙山興奮地説。
而對於那些仍然希望從事鋼鐵行業的民營企業家而言,遵化市給他們引進了一個活生生的範本放在那裏。這個範本就是寶鋼制罐。
成卷的鋼板,咔嚓咔嚓的機器聲,取材、拉抻、成型、噴漆、彩繪……一條現代化生産線流轉下來,一年可産6億支鋼制易拉罐罐體,而操控起這條生産線,只需要15個人。“我們用的薄板是從寶鋼運過來的,0.235毫米厚,這種板子在國內只有寶鋼生産,現在只供應給可口可樂和我們的合作商。”總經理馬國慶説話間透露着自豪。
儘管鋼材市場價格暴跌,但馬國慶不憂反喜,因為他們實行獨立核算。“這樣我們從寶鋼拿到的原材料價格就低了,而需求卻大大高於供應,何樂而不為呢。”
“遵化之所以不遺餘力引進寶鋼這個項目,目的不在於增加多少稅收,現代化生産也解決不了多少勞動力就業,但這是一個樣板,告訴我們的鋼鐵企業,他們就要有志向成為這種角色。”遵化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祖立江説。
置身市場跌宕中,寶鋼制罐游刃有餘般的市場生存狀態,是遵化市所希望看到的,它所昭示着的,恰恰是遵化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