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業連番利好卻"增産不增利"
2010-11-16   作者:記者 傅勇/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中國彩電産業鏈的完備還需要時間。資料照片

    平板電視市場銷量增長速度逐漸趨緩、外資品牌依靠上游優勢快速拉低産品毛利率、台灣代工廠家憑藉其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進軍平板電視市場……努力重回巔峰的中國彩電業正經歷一連串“黎明前的煎熬”。

  陷入“增産不增利”怪圈

  得益於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補貼等刺激彩電業發展政策的不斷&&,中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市場。
  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最新研究報告預測,今年中國平板電視的銷量將達4000萬台,超越美國市場的3900萬台,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市場。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郝亞斌説,這來自於近兩年來不斷&&的各項利好政策的推動。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平板電視納入家電下鄉範疇,加速了平板電視在中國在三、四級市場的普及。2010年10月,全國家電下鄉實現銷售額165.9億元,銷售額居前三名的産品是彩電(50.1億元)、冰箱(49.7億元)和熱水器(17.0億元)。
  2010年年初,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全面拉開序幕,這對中國彩電業來説又是個好機會。截至2010年11月4日,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新家電銷售2672萬台,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
  在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彩電成為最受益的産品之一。不僅僅如此。今年年初,隨着三網融合政策的不斷推進,彩電業發展的機遇再度擺在眼前。
  不過,中國彩電企業並沒有從市場的大增長中獲得高額利潤。相反,近來多家彩電企業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國內彩電企業利潤普遍走低,一些企業甚至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比如,TCL多媒體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虧損9.91億港元。
  事實上,“增産不增利”早已被業界公認為彩電業歡笑背後的隱憂,而郝亞斌認為這與在中國市場發生的價格戰不無關係,“從傳統CCFL電視到LED電視、3D電視,再到現在的智能電視,價格戰已經成為中外彩電企業展開市場競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對中國彩電業來説,另一個不好的消息是,平板電視市場規模增速正在明顯放緩。國內市場調查機構奧維資訊的數據顯示,從2004至2009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連續6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特別是2009年超過100%的大幅增長給市場增強了信心,也對未來保持超樂觀的預期,但由於産品升級較慢和刺激政策效應減弱,2010年增長幅度大幅滑到50%以下。市場增長幅度低於預期導致銷售額增長幅度不高,同時也造成了庫存的積壓。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10月27日發布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彩電業盤點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今年彩電庫存預計將達500萬-600萬台,高出正常庫存1.5倍的水平。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孫新果透露,今年我國彩電業生産規模“高開低走”的趨勢明朗。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國家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全國彩電産量8360萬台,同比增長7.8%,增速相比一、二季度的40.3%、16.4%明顯回落。
  顯然,今年彩電企業的産銷銜接已發生明顯波動並帶來較大的存貨壓力。

  台資企業成潛在對手

  中國大陸彩電企業的業績不佳也與近來台資企業的新動向有關。
  一直以來,中國大陸彩電業都把日韓企業當作了自己的競爭對手,不過,近來台資企業的一些動向表明,他們或許將是中國大陸彩電企業最有力的挑戰者。
  11月9日,歐盟委員會批准荷蘭電器巨頭飛利浦公司把在中國市場的電視機品牌銷售和市場開拓等業務出售給中國的冠捷科技集團。飛利浦正式淡出中國電視機領域。
  根據雙方今年9月簽署的協議,冠捷科技集團將取得中國市場上的飛利浦電視機品牌授權。在此之前,飛利浦還在北美、墨西哥和印度等市場簽署了類似的電視機品牌授權。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飛利浦已經在全球淡出電視機業務。而對冠捷來説,收購飛利浦電視業務將使冠捷找到一個切入主流電視市場的突破點。不僅可以利用冠捷在代工方面的優勢,還可以借助飛利浦成熟的渠道增加出貨量,讓冠捷躋身一線電視品牌的地位。
  無獨有偶,台灣另一家代工巨頭鴻海精密工業(通稱富士康,含台灣奇美電子公司)今年7月6日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取得索尼斯洛伐克液晶組裝廠股權,累計持股達90.1%,交易價為3600萬歐元。
  去年9月,鴻海還收購了索尼的墨西哥整機廠。據了解,位於斯洛伐克的尼特拉電視機製造廠曾是索尼旗下最現代化的電視機製造廠之一,而隨着尼特拉電視機製造廠一同轉讓的,還有索尼銷往歐洲市場的電視機製造合同。
  奧維諮詢研究副總監趙茂軍認為,台資企業此舉勢必對全球液晶電視製造産業産生影響。僅就中國市場來説,中國國內彩電企業將面臨以下兩大問題:一是中國企業將面臨強大的産品出口壓力。台資企業承接歐美、日韓的製造廠後將實現其發達國家液晶電視市場的覆蓋,國內品牌勢必將喪失現有或可能存在的國際品牌OEM訂單。二是,中國企業將面臨外資品牌低成本競爭的壓力。今年元旦以來外資品牌推行低價策略給國內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若外資品牌攜手台資廠商展開闔作,通過低價策略衝擊國內彩電品牌的市場份額,國內品牌勢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形勢。
  事實上,這一問題已經顯現,目前大陸彩電企業利潤普遍下滑,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先前找中國大陸整機企業代工的日韓企業轉戰中國市場後,為了回避與中國品牌直接競爭,紛紛找我國台灣企業進行代工。

  彩電産業鏈尚未完善

  與大陸企業相比,台資企業擁有兩大優勢:一是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二是相對完善的平板電視産業體系。而後者一直是大陸彩電産業的薄弱之處。
  眾所周知,中國彩電業大而不強的最大的原因是仍未打通上游液晶面板這一重要環節,難以掌握液晶電視的定價權。而當初中國彩電業之所以能夠傲立CRT時代,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完整的産業鏈。
  源於過去的成功經歷,工信部做了這樣的設想:“就像CRT時代國家立項建設八大彩管廠並對玻殼、電子槍、偏轉線圈等彩管上游全線介入,政府也將全面完成液晶屏的全套産業布局。”
  在這樣的産業構想下,俗稱“5選2”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有望快速落地。
  今年初,在電子信息業振興規劃和彩電業振興規劃的鼓勵下,合肥、廣州、蘇州、成都、南京五市向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遞交了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材料,各地項目的技術、投資合作方分別為京東方、LGD、三星、富士康、夏普。
  出於産能調控的因素,上述5家最終僅有2家獲批。有消息説,廣州LGD8.5代線和三星蘇州7.5代線項目將最終勝出,京東方合肥項目和夏普南京項目則面臨出局;而富士康成都項目暫未能成行的部分原因在於,台灣地區對液晶面板赴大陸投資的相關政策限制。
  不過,雖然中國政府一再為中國彩電業展開上游産業鏈的戰略布局,但從産業鏈的成熟程度來説,中國彩電業想要復興CRT的輝煌顯然不是最為重要的,像日韓企業那樣在經濟危機中完成自己的産業調整才是當下之急。
  彩電産業的兩大核心是音視頻處理芯片和液晶模組,前者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數字電視的大腦,後者則是平板電視的心臟。如果不在這兩項核心技術上開闢新徑,中國的彩電業將沒有前途。然而就目前而言,本土家電企業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芯片領域的話語權十分困難。
  顯然,這是一場全産業鏈的競賽,也意味着挑戰重重。現在的中國彩電業具備龐大內銷市場和經濟危機的時間差,缺失的是上游資源和國際市場地位。在這段時間內,僅僅做好國內市場還遠遠不夠。不過,一旦建立起完備的産業鏈,中國彩電業的復興也將隨之不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國彩電業亟須破解三大戰略壓力 2010-11-16
中國彩電業庫存或為外資“製造” 2010-08-24
發力戰略轉型國內彩電業布局産業鏈上游 2010-08-03
三網融合大戲彩電業跑龍套 2010-07-27
中國彩電業造屏優勢或被消解 2010-07-2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金本位”復辟?[思想]央行官員經濟學家展望十二五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