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三年鉀肥大單壟斷交鋒:年漲100美元惹爭議
2010-11-10   作者:王潔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春風得意的中化化肥或許不曾想到,簽下一張三年的買單,卻掀起一場質疑的波瀾。
  10月20日,中化化肥與加拿大鉀肥供應商Canpotex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商定2011-2013年,中化化肥將繼續獨家代理Canpotex公司在中國的鉀肥銷售,總量不低於我國海外鉀肥進口量33.33%的份額。
  在必和必拓“逼宮”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 Corp、試圖在鉀肥領域再謀供應壟斷的時刻,中化化肥方面認為,此舉本應被解讀成保證中方鉀肥供應的好消息。
  但由於被披露的擬議鉀肥價格,經折算後分為每噸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遠遠高於今年以來400美元的均價,頓時激起千層浪。
  “從供應保障來看,這明顯有利於中方。但從價格來看,大幅飆漲則令人難以理解。”11月8日,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李加楠對本報記者&&,“這讓外界不得不産生懷疑,中化化肥和加鉀集團之間的利益關係。”
  Canpotex是由Potash及另外兩家加拿大鉀肥生産商平均擁有的公司,而Potash持有中化化肥22%的股份。
  11月8日,中化化肥的一位內部人士則向本報記者表達了一絲無奈:“那只是一個框架協議,向加方提出供應約束。擬議價格也只是未來價格的一個上限,還要在這個範圍內進行談判。”
  該人士坦言,在經歷了兩年的市場低谷後,目前隨着鉀肥價格的回暖、關注度的加強,鉀肥進口談判機制也重新面臨質疑,作為中方談判代表的中化化肥再次感到壓力。

  年漲100美元

  根據中化化肥與Canpotex簽署新的諒解備忘錄,中化化肥將在2011、2012、2013這三個年度分別從後者購買共100萬噸、105萬噸、110萬噸鉀肥。
  由此,一方可以鎖定鉀肥的中期供應,另一方則可以將中國市場佔有率恢復至33%。
  但根據擬議價格,為三年分別不低於6億美元、7.3億美元、8.7億美元,有媒體折算後分為每噸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
  “從資源的稀缺性來看,現在去估計鉀肥未來三年的價格走勢比較難。但從今年1月份以來,我國鉀肥的平均到岸價也才400美元/噸。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也曾上升至800多美元/噸的情況,但眼下國內外經濟狀況都遠未達到金融危機之前的程度。”李加楠分析認為。
  全國政協委員、國際肥料工業協會前任主席武四海則於11月8日向媒體指出,中化化肥與加拿大3家鉀肥供應商簽署鉀肥備忘錄一事,是一件“應引起國家重視的事”。
  他翻出一段歷史。2006年4月10日,中化化肥也是與加拿大Canpotex公司簽訂2007~2009年鉀肥備忘錄,約定中化澳門獨家從Canpotex購入加拿大鉀肥。按照備忘錄簽署的貿易額與貿易量計算,鉀肥進口噸價在未來幾年將年均上漲30美元左右。
  “當時在我們與外方就鉀肥進口噸價的談判處於僵持階段的關鍵時刻,中化化肥與對方簽署了這樣一個備忘錄,其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武四海説。

  協會力挺

  但上述中化化肥內部人士則向記者反駁認為:“具體的進口價格還需再談,我們怎麼可能冒着高價賣不出去的風險?何況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價格低谷才剛剛過去。”
  中化化肥自2004年起,一直是Canpotex在中國市場的獨家銷售代理商,並獲得了行業協會的理解和力挺,至今已三次簽署了三年合作備忘錄。
  此次備忘錄還指出,中化化肥與Canpotex同意以市場情況為基礎,以每6個月議定價格的方式定價。這意味着,至少中加之間的鉀肥年度定價機制,已向更貼近市場波動的方式轉變。
  11月8日當天,記者獲得的一份來自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的報告顯示:合作備忘錄只是框架性地約定每年的進口數量,目的是為了及早鎖定加拿大鉀肥對中國市場的供應總量,保障未來幾年國內鉀肥供應的基本穩定。
  “在執行備忘錄時,中化化肥還需每年在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達成價格協議的基礎上,與供應商Canpotex再商談具體的進口價格、數量等。”
  鉀鹽分會有關負責人認為,在必和必拓收購Potash Corp的“時段內”,中化與加鉀這一合作備忘錄的簽訂,正逢其時。
  一方面能放緩世界鉀肥巨頭“壟斷”的步伐,另一方面會給予其他國際鉀肥供應商一定的壓力,能為中國鉀肥進口聯合談判爭取更多的籌碼,也為保證國産、進口、境外三者的有序發展爭取了時間。
  眼下,我國的鉀肥供應仍處偏緊狀態。據中國化肥網11月8日公布的市場周報顯示,氯化鉀的港存數量已經降至80多萬噸,中化和中農兩大公司都&&現貨緊張、控制接單,貿易商大多對後市存在樂觀預期。
  “80多萬噸,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港口庫存量。預計今年年底我國鉀肥的港口加社會總庫存大約為400萬噸。”李加楠認為。

  談判機制爭議

  業界不少聲音認為,國內鉀肥供給的缺口,為擁有進口壟斷優勢的中化、中農提供了在不完全競爭狀況下的便利。
  在2008年“兩會”上,武四海就曾指出中化、中農對鉀肥進口權和國內銷售整體上都形成壟斷,從而能左右價位,獲得鉅額的壟斷利潤。
  據了解,我國共有10家企業具有鉀肥進口經營權,但真正具有談判、議價權力的只有中化、中農等進口企業組成聯合談判小組。這一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已經施行了五年,且利弊各異。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常務副秘書長亓昭英8日&&,這一機制現在有些爭論,但“比較適宜現在的國情”。
  據海關和商務部統計,中國2007年進口鉀肥平均到岸價格每噸為243美元,同期印度275美元、東南亞350美元、巴西350美元左右;
  2008年我國進口價格雖然每噸上漲到600-650美元,但與同期巴西每噸超過1000美元;
  2009年,由於進口渠道統一,中國堅持全年沒有進口高價鉀肥,最終迫使供應商在2009年底簽訂了中國2010年到岸合同價每噸350美元的全球最低價。
  因此,亓昭英認為:“誰代表中國與跨國企業談判不重要,只要能保持國內進口鉀肥價格是世界鉀肥價格的‘洼地’,農戶能用得起鉀肥,就是成功的進口談判。”
  而每一次要求打破進口壟斷的呼聲,也都面臨造成市場混亂、各家企業難有共識、延誤談判時機等的未知挑戰。
  對此,李加楠認為,“這些理由都客觀存在,但是目前中化化肥已經不能完全代表本國進口企業的利益,打破壟斷的形式還是很有必要。至少要成立中立的鉀肥談判機構,以國內使用用戶為主體。”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最低315萬噸 中化獲加拿大鉀肥獨家供應合同 2010-10-22
中化獲加拿大鉀肥獨家供應合同 2010-10-22
中化化肥與加拿大鉀肥生産商簽署供應協議 2010-10-21
傳中化收購加拿大鉀肥已失敗 2010-10-15
中化國際就聯合收購Potash接洽印度NMDC 2010-10-1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誰是“柴油荒”的禍首?[思想]陳曉彬:貨幣戰未必真打起來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