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地方煉油板塊,一直處於夾縫中生存的山東地煉,在這個漸冷的季節迎來陣陣暖流。這是因為,擁有統一的標識、集中對外銷售成品油、擁有統一的原油採購渠道……這些一直縈繞在山東地方煉油企業心頭的夢想已經變得觸手可及。
“目前我們正在設計標識,爭取盡快拿出統一的方案。山東省石化企業集團的組建工作也在推進,‘十二五’期間肯定能完成,如果條件合適明年組建也有可能。”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愛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加快推進地煉企業整體發展步伐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近日&&《關於加快我省地方煉油企業成品油銷售網絡建設的意見》,鼓勵地方煉油企業積極探索統一標識的終端銷售。此前山東省&&的政策也明確&&,推進地方煉油企業組建山東省石化企業集團。
根據山東省相關政策,將鼓勵山東地方煉油企業與中央企業的聯合重組,並根據地方煉油企業多、規模大、整體實力強的特點,推進組建山東省石化企業集團,發揮集團化發展的優勢,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組織和協調,加快推進地煉企業整體發展步伐。
據劉愛英介紹,自2000年國家清理整頓地方煉油企業結束後,山東省經清理整頓保留的地方煉油企業共有21家,此外目前還有10家已形成了一定煉化規模的地方煉油企業。
“現在地方煉油企業的整合正在加速進行。原來保留的21家企業中有2家歸中海油控股,6家由中國化工控股,都是地方佔有49%的股份,此外還有13家純地方煉油企業。”劉愛英説,對地方煉油企業進行整合重組的目的是為了集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規模優勢項目,加快推進地煉企業整體發展步伐。
此前,布局散、煉化能力不集中和購銷渠道不統一等難題,一直困擾着地方煉油企業。
“整合之後,一部分地方煉油企業可以通過吸引央企的參股而獲得更多的原油採購渠道,其他地方煉油企業也可以通過一個集團來獲得原油指標,增加在原油和成品油市場的話語權,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劉愛英説。
夾縫中長成“霸王龍”
山東一家地方煉油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緩解原料緊張、煉油成本高帶來的壓力,我們正在以小油頭大化尾為方向,調整産品結構,延長産品鏈,以生産特色油品和專用化學品為主,提高産品的附加值。”
劉愛英説,“從地方煉油企業發展勢頭看,都在重點向石化後加工發展,這條路子很寬,鏈條也可以做到很長。目前,不少高端化工産品都是國家空白的。大多數企業都在搞後加工,後加工增加值增長迅速。”
據介紹,山東地方煉廠的裝備多數是近十年建立起來的,全部微機控制,柴油、汽油、原料加氫設備,也都是引進的國際先進技術,與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的新上設備是一樣的,工藝技術一樣,産品質量也是國家達標。所以在設備和技術上,地方煉油企業向後加工發展不成問題。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認為,昔日面臨淘汰的小煉油,今日已成長為地方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其裝備與發展能力不可小視。
劉愛英表示,在繼續爭取原油供應指標的同時,地方煉油企業還將加大對終端銷售網絡的整合,通過統一的品牌來擴大山東地方煉油企業的影響力,對國內成品油供應市場形成有力補充。
根據近期&&的《山東省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試行)》,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萬噸以上、符合國家産品質量標準的汽油和柴油年生産量在50萬噸以上的煉油企業均可申請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
目前,山東省經信委已先後為9家地方煉油企業申請辦理了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山東省還鼓勵其他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照商務部《成品油管理辦法》的要求,積極申請成品油經營批發資格。而據記者了解,其他目前沒有拿到成品油批發資格的企業,也在積極申請辦理當中,目前批發業務並未受到影響。
此外,山東省還支持地方煉油企業與加油站進行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地方煉油企業可以參股、控股加油站,也可以租賃、託管加油站。鼓勵地方煉油企業在有效供油範圍內與加油站簽訂長期供貨合同,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通過布局加油站和統一成品油標識,將會使地方煉油企業在銷售終端掌握更大的話語權,在成品油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留自己的優勢。”劉愛英説。
期盼打破原油供應壟斷
目前,山東省地方煉油企業煉油能力已經達到6500萬噸以上,其中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的有6家企業,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100億元的有6家企業,其餘企業銷售收入在10億元-50億元之間。
“去年山東地方煉油企業上交國家稅收70億元左右,利潤超過了50億元,為地方稅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地方煉油企業發展迅速,但仍受到原油來源緊張的制約。地方煉廠目前原油來源仍是國家計劃經濟時期分配下來的指標,全省不到170萬噸,由兩大集團來分配,執行國際原油價格標準。其餘的原料缺口主要靠加工燃料油,相比成本增加很多。”劉愛英説。
山東省東營市一家地方煉油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原油進口資質有嚴格的限制,地煉一般不具備這種資質,常會面臨原料供應無法滿足的局面,嚴重時造成地煉開工率偏低。
“受原料油來源限制及煉化規模限制,地方煉油企業面臨着産業模式的艱難抉擇。與此同時,出於控制區域市場、完善産業鏈、控制油源、擴大市場佔有率等目的,央企和外資石油巨頭紛紛把目光投向國內地方煉廠。地方煉油企業的生存面臨着國有石油公司和國家政策的雙重考驗,一直在夾縫中艱難地求生存。”這位負責人説。
記者從山東省經信委了解到,為加快山東省地方煉油企業輸油管道的規劃與建設,提高原油、成品油輸送能力,改變原油、成品油運輸成本高、效率低、不暢通的局面,山東將爭取3年內以日照至東明、黃島至濰坊、煙&至淄博的三條主管線為骨架,支線輻射全省地煉企業的較為發達的輸油管網構架,年輸送能力4500萬噸。
據劉愛英介紹,目前中石油與山東東明石化集團已經簽署協議,將合作建設一條年輸送能力1000萬噸的原油輸送管道,兩家公司分別持有70%和30%的股權。管道建成後,東明石化的煉化能力將在目前500萬噸的基礎上翻一番。
不過,這種合作方式並不能解決大部分地方煉油企業的原料保障問題。燃料油主要從新加坡、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進口,都是人家原料加工後的“渣油”,而且現在的價格比原油還貴。一般進口到企業需5200元/噸-5300元/噸,但現在的原油每噸也就4000元。燃料油生産出的汽柴油要脫硫,必須加氫,更增加了地方煉油企業的成本。而即使如此,單純從煉油環節來説,地方煉廠的人均利潤仍高於兩大石油集團。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山東地方煉廠的原油供應問題,已引起國家部委的重視。繼商務部2005年後幾次前往山東調研後,發改委價格司、體改司等官員今年上半年已實地調研至少4次。“凡是來調研的人都説,山東地煉有這麼好的設備與質量,解決了原油問題對國家和社會都好。但目前仍遇到來自兩大集團的阻力,何時開這個口子不好説。”這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