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風險推升加息預期
專家預計未來貨幣政策主基調趨緊
2010-11-04   作者:記者 張莫 劉振冬 實習生 楊虹/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從監管層的一些表態來看,我國通脹壓力中長期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在美國重啟量化寬鬆前夜,澳洲央行和印度央行已經雙雙選擇再度加息。經濟學家認為,國內的通脹預期管理也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宏觀政策的側重點。如果10月份CPI再創新高,年內可能還將加息1次,到明年年底前我國可能需要連續數次加息。

資料照片
  應對 “被通脹”各國開始行動

  就在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大行其道之時,一些“被通脹”的國家已經開始行動了。
  印度中央銀行2日公布季度貨幣政策回顧報告,宣布把回購利率和反向回購利率各提高25個基點,以控制通貨膨脹,並維持當前經濟增速。這是印度央行今年年初以來第六次加息。今年印度央行已將回購利率和反向回購利率累計分別上調了1.5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數據顯示,9月印度的通脹由8月的8.5%上升至8.62%,而截至7月前,印度通脹曾連續6個月維持在兩位數水平。
  如果説,印度央行的連續加息在市場的預期之內,那麼澳大利亞的加息之舉就有些出乎意料了。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2日決定再次加息,將基準利率從4.50%提高到4.75%。這是澳大利亞央行自去年10月以來第七次加息,但也是近6個月以來首次加息。“儘管近期數據顯示澳大利亞通脹率或降至2.5%,但該數據會因煙草稅率的提高有所上行。因此,澳大利亞央行決定維持關於通脹率或會在未來幾年內上升的判斷,決定再次啟動貨幣緊縮政策。”澳大利亞央行行長史蒂文斯日前如此&&。
  香港《經濟日報》3日發表社評稱,美日不斷印鈔,造成熱錢流向亞洲與新興國家,吹大其資産泡沫與惡化通脹,加劇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的矛盾。量化寬鬆來勢洶洶,令澳印兩國面臨龐大通脹壓力,唯有先發制人。
  實際上,眼下日益擴大的內部需求以及食品和大宗價格不斷走高將進一步推高亞洲國家的通貨膨脹。美國銀行美林近期將2011年亞洲通貨膨脹預期從此前給出的3.3%上調至4%。滙豐在其日前發布的報告中稱:“西方越是實行量化寬鬆,新興市場將越是熱衷於量化緊縮。”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也&&,對於亞太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而言,控制通貨膨脹已經成為首要目標,一旦通脹率超出預期,這些經濟體都會採取加息的舉措。為應對通脹,巴西央行也曾在今年4月、6月、7月連續上調基準利率。
  不過香港《經濟日報》3日社評也稱,新興國家各施各法應對資金氾濫,但難兼顧遏制通脹與遏制貨幣升值,左支右絀下,反添經濟及市場風險。

  預期 10月CPI或再創新高

  “我們預測10月份CPI同比增幅為4.1%左右,漲幅將超過9月份的3.6%再次創出年內新高。”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此後兩個月CPI將開始逐步有所回落。但未來國際貨幣氾濫和國內流動性充裕、食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走高、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強等潛在通脹壓力仍將長期存在,使得物價回落的幅度和空間相對有限。他預計,2010年全年CPI漲幅為3.1%左右,而2011年上半年物價可能重回上漲通道。
  中投證券&&,國內流動性過剩的累積效用造成近期通脹快速攀升。而近期國內信貸反彈,美國量化寬鬆預期下熱錢流入更加劇未來通脹壓力。因此,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快與國內農産品供求矛盾加劇背景下,上調10、11與12月份的CPI水平至4.2%、4%與3.2%。
  其實,通脹預期的提高已經成為市場的一致觀點。WIND統計的25家機構的10月份CPI預期均值已經達到3.9%。央行對此已經&&警覺。在《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稱,國際經濟復蘇還比較緩慢,我國經濟增長較快,通脹預期和價格上行壓力不容忽視。央行認為這一方面源自全球流動性和貨幣條件仍將寬鬆,還在於國內的結構性價格上行壓力。
  10月份PMI分類指數的反彈也印證了通脹壓力加大的判斷。光大證券分析師潘向東&&,10月份購進價格指數繼續強勁攀升,達69.9,環比增速超出歷史水平兩倍有餘。在各國寬鬆貨幣政策下,我國經濟的企穩復蘇大大加速了資源價格的上漲速度。預計只要投資拉動經濟的政策不變,未來內需的復蘇勢頭將持續,但在目前各國增長都乏力的同時,流動性卻異常充裕,這將加大未來物價上漲的壓力。
  海通證券認為,當前經濟在經歷了一個小幅回調之後,迅速復蘇,PMI指數10月份達到54.7連續三個月從低點上升,存貨指數也開始止跌回升,實際上確立總需求高位企穩回升的趨勢。而通貨膨脹目前來看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在“保增長,調結構,管預期”三個政策重點的權衡上,管理通脹預期可能正在成為當前政策關注的重點。

  政策 連續加息可能性大幅上升

  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由於政策制定者此前對中國經濟“硬着陸”的擔憂過強而延緩加息,導致通脹風險上升,現在加息及貨幣緊縮政策已開始,年內進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整體顯示,貨幣當局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樂觀,但對通脹前景卻相當擔憂。魯政委預期,央行將嚴守年初確定的M2達到17%左右,信貸7.5萬億元的目標;年內還將存在提高準備金率1至2次可能性,年內也還存在加息1次的可能,從現在到明年末可能總共加息3至4次。他指出:“未來的政策主基調是趨緊的。”
  澳新銀行在報告中明確&&,美國上周公布的芝加哥PMI指數顯示,其分項的購進價格也出現了顯著的上升——購進價格指數在10月跳升了14.9個百分點至68.9。這種情況可能意味着不斷上升的大宗商品價格正在不斷增加全球性通脹的風險,而由於美聯儲弱勢美元仍將持續,相信大宗商品的上漲趨勢仍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存在。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看,由於過度的貨幣投放、好於預期的經濟表現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上漲的壓力,CPI通脹率可能遠未見頂。中國央行也需要不斷收緊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脹和通脹預期失控,我們認為,中國央行將允許人民幣持續升值進程,同時,我們維持年內央行再加息25個基點的預測,12月將是可能的時點。 
  不過,也有不少專家表達了“加息需謹慎”的觀點。北京大學人力資本研究所研究員易鵬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中國CPI面臨衝高回調,上升壓力已經得到釋放,中國第四季度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他也説,必要時不排除政府再次運用這種手段來抑制資産泡沫和通貨膨脹。“政府還應該從其他方面入手解決這一問題,比如理順境外投資渠道,引導國內過剩資金走向國際市場,緩解國內資金過剩壓力。”易鵬指出。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也撰文指出,不排除今年12月或明年一季度還將繼續加息1至2次。但如果屆時外需尚未完全恢復、樓市調控力度過大、經濟下滑跡象存在的情況下,啟動後續的加息政策可能就會十分謹慎。
  南京證券指出,四季度,流動性寬鬆格局將持續,收縮流動性的壓力可想而知,需要偏緊的貨幣政策進行配合,主要是依靠數量型貨幣工具,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資金來對衝外匯佔款被動投放貨幣的壓力、對信貸投放加強窗口指導等。高盛最新發布的報告也認為,目前的經濟政策重心已經轉移到控制通脹,不過,貨幣政策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緊縮,還未進入加息通道。“通脹壓力日趨明顯,至明年二季度,中國央行可能會採用數量調控為主的手段進行調控,而價格調控可能為輔。至於年內是否還會加息,可能會視具體的情況變化而定。”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宋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全球性加息或引發市場震蕩 2010-11-03
短期內加息預期連續削弱 2010-11-03
全球印鈔中國加息邏輯何在? 2010-11-03
澳大利亞央行意外加息 2010-11-03
對央行後續加息政策應合理預期 2010-10-29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讓創業板回歸“創業”本能[思想]僅憑“定量寬鬆”難救美國經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