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1日公布,2010年10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4.7%,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官方PMI出乎市場預料的上漲,一方面再次印證了中國經濟將企穩回升的勢頭,另一方面也預示着未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可能加大。
在此前市場的預測中,大多認為10月的PMI增幅可能較上月略降。因為從歷史數據來看,自2005年以來的絕大多數年份,10月份PMI均會有所回落。另外,由於今年是“十一五”減排達標的最後一年,達標壓力很大,而第四季度更是收官之戰,此前不少地方已強行拉閘限電,這勢必會對正常的工業生産造成衝擊。然而實際情況卻是PMI環比大幅上漲,這明顯超出市場預期。
通過對具體指標的分析,對這一數據可能的解釋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中國國內需求增長強勁,同時外需雖有下滑但幅度很小。2010年10月新訂單指數為58.2%,比上月上升1.9個百分點。10月份出口訂單指數為52.6%,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這説明未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將主要來自國內需求。
其次,需求和成本雙重驅動的小幅度補庫存展開。10月産成品庫存指數為45.7%,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指數49.5%,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這裡要着重強調補庫存展開的原因——需求增長的驅動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推動。
需求增長使得處於低位的産成品庫存需要補充,而成本價格過快上升使得企業有必要增加原材料庫存。10月份購進價格指數為69.9%,比上月上升4.6個百分點,在所有分項指數中最高。分行業來看,20個行業全部高於50%,其中化纖製造及橡膠塑料製品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等10個行業達到70%以上。分産品類型來看,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生活消費品和生産用製成品類企業均高於60%,其中原材料與能源和中間品類企業最高,達到70%以上。
通過對10月PMI環比超預期上漲的原因分析,可以得出兩方面結論:一是中國經濟7月開始顯露出的未來將向上增長的發展路徑再次得到確認。而且考慮到10月央行通過加息試圖影響通脹預期,年內經濟再度發生過熱的風險微乎其微,所以預計中國經濟四季度將保持穩健增長。
二是成本推動以及輸入性通脹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通脹壓力加大的主要推手。10月PMI總體表現良好,雖然表明中國的製造業仍然處於較為強勁的上升軌道,但不斷攀升的購進價格也表明中國製造業正面臨着較為嚴峻的成本壓力,而這一壓力未來可能會對下游的消費價格産生明顯影響。同時,美國上周公布芝加哥PMI指數,其中購進價格指數出現了顯著上升——10月份跳升14.9個百分點至68.9。這種情況可能意味着不斷上升的大宗商品價格正在不斷增加全球性通脹的風險。而由於美聯儲弱勢美元政策仍將持續,可以預測世界大宗商品的上漲趨勢仍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