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3年開始幹棉花,還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跟瘋了一樣”,高唐金髮棉廠廠長楊善虎一邊在接受記者採訪,一邊對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説,“棉籽先別賣了,等着明天早上還會漲!”27日,當地籽棉價格每公斤已經接近6.3元,而去年這時只有一半的價錢。近乎瘋狂的棉價,已預示着中國紡織業一場疾風驟雨的來臨。
拋售國儲棉難抑棉價漲勢
山東是我國棉紡第一大省。“漲價因素很複雜,有氣候原因,有棉花購銷體制問題,有個別省份棉花減産、農民惜售問題,有行業自律問題,也包括游資炒作問題。”山東省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劉新光説。
總體上講,今年棉花成熟期推遲,大約上市晚兩周時間。由於企業棉花庫存減少,國家為保障企業用棉,陸續開始拋售約百萬噸國儲棉。但業內人士認為,在儲備棉的競拍過程中,部分紡織企業缺乏行業自律精神,競相抬價,起拍價從1.65萬元,最高炒到2.5萬多元。
“國儲棉無限制拍價,第一次大約有800多家企業參與競拍,第一天一直拖到第二天凌晨兩點還在網上挂着。沒有最高限價,也沒有拍賣的時間約束。”一些業內人士對這次國儲棉拋售表現異議。
在國儲棉的拋售當中,新棉上市了。“説實話,國家賺錢了。但副作用是影響了新棉收購價格。往年,新棉五六元/公斤,現在漲到十二三元。新疆棉花賣到每噸2.7萬元,還拿不到手。”劉新光説,國家應採取限價措施,將棉價控制在每噸2萬元左右。
一些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説,棉花儲備後,品質會受到影響,時間長了等級會下降,棉花纖維強力會受影響,而且會增加棉花使用成本。與國家大規模儲備棉花不同,由企業自主儲備更能保證棉紗質量。因此,不少企業建議國家少儲備,企業多儲備。然而,企業儲備棉花卻不能享受農發行資金。據了解,目前一些中小企業貸不到款,只能靠民間拆借的資金來應付。
一個月後紡織企業將面臨虧損
山東是傳統棉花産區,記者近日在素有“金高唐、銀夏津”之稱的魯西棉花産區採訪時發現,多數企業是按2萬元的棉價簽下的訂單。而如果按現在的棉花價格交付訂單,企業將面臨虧損。
濟南元首針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路明告訴記者,公司産品90%出口澳大利亞、日本等市場,棉花價格上漲導致棉紗價格同比上漲了60%-70%,這使公司處於虧損狀態。
據山東省紡織工業協會介紹,目前從山東棉紡行業的生産情況與棉紗價格看,企業還有可觀利潤。“但一旦庫存棉用完,用上高價棉,棉紗價格能否撐住,是否會造成下游吃不住,這是我們所擔心的。”劉新光説。
現在,企業一般有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棉花庫存。業內預計,一個月後,由於棉花成本上升,棉紗價格肯定要上升,下游産品將受到波及,這對國內紡織品市場也會帶來直接影響。
建議加快國內棉花與國際市場接軌
業內人士提出建議:一是國家採取限價措施,對棉花收購價與供應價加以限制。按全國棉花工作會議説法,我國今年棉花種植面積與産量基本穩定。全球總體産量也穩定。業內反映,中國棉花既不放開市場,又不採取最高限價,要出問題。
二是取消棉花配額制,加快國內棉花與國際市場接軌。劉新光説,世界紡織品的價格與世界原料價格是挂鉤的,但現在國內與國外棉花價格不接軌,國內棉花價格大大高於國外棉花價格,而且帶動國外棉價上漲。
三是建議給棉農直補。目前,影響棉農種植積極性的,主要是效益問題。
劉新光説,國家通過直補可以讓農民嘗到甜頭,讓農民感受種植棉花有錢可賺。我國棉花生産方式仍然落後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勞動生産率低,比較效益低,這種狀況需要國家重視和加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