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又漲價了,網絡上出現大量對油價“跟漲不跟跌”的質疑。有學者建議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縮減調價周期並降低調價幅度。令定價機制漸趨合理只是網民的訴求之一,還有網民&&,無論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調整,能否嚴格執行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定價機製成漲價機制?
“漲價總是如期而至,降價卻是千呼萬喚。”新浪網網友“風影賀71”在微博中寫道。有網友調侃,成品油定價機制已成為“漲價機制”。
搜狐網博主“黃海”&&,定價機制雖明確了“22工作日+4%變動幅度”的調價公式,但“可相應調整”的表述為政策的執行留下了充足的“靈活空間”。
黃海指出,今年以來,國內油價有數次調低的機會,卻由於種種原因均“擦肩而過”;但10月以來由於投資者預期美聯儲將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美元繼續小幅貶值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小幅走高,並預計將繼續保持在高位震蕩,結果就是剛剛滿足“4%”和“22天”變化的規則後,油價即果斷上揚,再次上演了“跟漲不跟跌”的鬧劇。
有學者建議縮減調價周期並降低調價幅度
一些網友提出國內油價不夠市場化,調整不及時,成品油定價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其博客發表文章,建議減少成品油調價的周期和每次調整的幅度,將定價機制由現行的22天和4%調整至14天和3%。
林伯強認為,這種調整可以減少油價傳導過程中的遲滯效應,使國內油價更加及時地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係、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變化。而且從可能産生的影響來看,調整後的結果對各方均是有利的:對於政府來説,可以減少投機和避免公眾的不滿,也有利於向市場定價過渡;對於企業來説,可以使國內油價跟國際油價更加貼近,得到更真實的價格信息;而對於消費者來説,使得價格機制更為真實,而調價頻率的增加會讓大家對於調價更加習慣,不再過於關注和期待。
此外,林伯強指出,這種調整不會增大發改委調價的難度,在當前狀況下易於實現。
壟斷油企利益導致“漲多跌少”
有網友擔心,即便是新的定價機制&&了,也可能不如想象中的好,很可能調整變得更及時了,但仍是漲時快而跌時慢。
是誰在阻礙定價機制嚴格執行?一些網友透過油價“漲多跌少”的表象,看到了壟斷油企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影子。
新浪網博主“畢曉哲”分析道,該降的時候“等一等”,一是每多等一天就多賺不知道多少個億,二是“等一等”的過程説不定就把降價的可能性“等”沒了。而符合漲價的條件之後,立馬“調價”,每提前漲一天又不知道多掙多少億進了腰包。這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壟斷油企和相關機構完全掌握主動權,這樣的“等”或“不等”,一來二去又會掙到多少錢來充自己的政績和面子?這恐怕也是“故意等”或“刻意不等”的根源所在。
“該‘等’的不等,而不該‘等’的一味故意説條件‘不成熟’,這是不是有關部門在‘拉偏幫’?公眾自有公論。”畢曉哲&&,在遏制壟斷國企的趨利性上,政府應強化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