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增速放緩,降幅收窄,GDP三季度增長數字引人關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面臨兩難,中國經濟前方的路該怎樣走?《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王小丫):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繼續我們今天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三季度經濟統計數據的解讀。剛才我們財經頻道的節目詳細地解讀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就是簡稱的CPI,那麼接下來我們要關注的是GDP,也就是説這是國內生産總值。那麼第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了9.6%,那麼前三季度的國內生産總值的同比增長是10.6%,那麼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之下,這個數字是高了還是低了?當前中國經濟的健康指數是怎樣的?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的走勢又會怎樣呢?有哪些問題和挑戰需要我們來面對的呢?
今天我們的兩位評論員,一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袁鋼明先生,歡迎您,另外一位是我們的評論員馬光遠先生。那麼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通過以下的幾種方式參與到我們的討論中來。
首先我們還是要再來回顧一下今天統計局發布的幾個重大的經濟數據。
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10.6%,這條消息成為今天財經新聞的最熱點,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數據,國內生産總值,一季度增長11.9%,二季度增長10.3%,三季度增長9.6%,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9.6%,二季度增長15.9%,三季度增長13.5%。
農業方面,秋糧預計增長較多,全年糧食産量有望再獲豐收,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前九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9%。
針對記者提問,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及工業生産在三季度出現回落的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三季度經濟增速的回落是基於去年基數較高,以及今年主動採取一些宏觀調控的措施。
此外,為了推動結構調整,各地政府加大了節能減排的力度,一些高耗能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回落的速度比較快,由此也帶動了工業速度一定程度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是在收窄。
盛來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我們判斷當前的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回升向好的勢頭進一步鞏固,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也正是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不少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像國外目前的經濟運行環境,還是複雜多變,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是步履蹣跚。
主持人:今天我們要討論這個重大的數據,首先從GDP開始,那麼我們看到發布的這個數據GDP是上升了9.6%,但是我們今天討論這個上升的數字要從一個下滑的數字開始,我注意到二季度GDP比一季度是下滑了1.6個百分點,那麼三季度比二季度又下滑了0.7個百分點,也就是説,從這個0.7和1.6,這兩個數字來比,這個下滑的速度是在減緩的,那麼這些數字應該怎麼解讀中國經濟目前的一個狀態?
袁鋼明:這還是一個好的變化吧,因為總的來説我們第一季度的增長速度太高了,達到11.9%,這個高度是不太合理的,因為當時房地産過熱造成的經濟增長速度過高,過高了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從第二季度開始調控,出現了一種下滑,這個下滑是調控的目標,是一種主觀的主動的一種調控,那麼第二季度,但是下滑的太快了,從第一季度的11.9%下滑了1.6,降低了1.6個百分點,那麼這個下滑速度太快的話,也會造成下一步的更加快的下滑,有可能會變成第三、第四,更多,過度的下滑,那麼現在第二季度縮小到了,只下降了0.7個百分點,所以這種緩慢的,或者合適的下滑表明着下滑速度也得到了控制,這是達到了一種合理的調控的目標。但是我們同時還要看到,我們到底下滑到多大合適呢?應該説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10%左右比較合適,比如説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平均增長速度大概是9.8%,那麼近五年來是10.6%,所以大概在10的上下剛合適,那麼現在前三季度剛好是10.6%,而第三季度9.6%,比10有點低了,但是如果照着這個速度再繼續下滑下去的話,還是有點過度了,所以現在我們還要觀察下一步下滑的情況到底會不會得到控制,或者在我們的合理範圍之內,現在這就是我們所關心的GDP增長的水平和增長變化的一個情況。
主持人:也就是説目前的增長也好,下滑也好,它的速度也好,它是在一個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合理的一個範圍當中,可以這麼理解嗎?
袁鋼明:而且越來越合理,應該是這麼説。
馬光遠:我覺得這個數字本身還是比較漂亮的,我們衡量一個經濟體的速度,要看它是一個長跑還是一個百米短跑,我們老是認為一個經濟體處在一個亢奮的狀態,老是百米短跑的話,他是跑不下去的。
主持人:永遠在衝刺。
馬光遠:不要説四個季度了,一個季度跑下來都累得夠嗆,所以從10.6來看的話,全球第一,從改革開放30年來講的話,仍然還是比較高的,所以這個數字首先我是肯定的;第二點,我們要看原因,為什麼下滑?事實上我覺得有一個基數的原因,因為去年的時候,一季度基數比較低的,6.5,二季度的8.1,恰好1.6,今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恰好也是1.6,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在一、二季度之間,這種所謂的大幅下滑,我認為大家有點虛驚,我認為是主動調控的一個結果,第二點,我們宏觀調控在調整,到二季度的時候,到三季度的時候,我們的一些高能耗的行業,一些重工業本身下降的幅度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如果單純的看速度的快,可能就會忽略它結構的一個完善,所以到三季度9.6,我覺得如果説四季度也能保持這麼一個速度,今年整體非常好,達到10%以上。所以我覺得整體來講,第一,我認為這個速度本身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速度,第二點,結構更加合理了,包括我們的一些高能耗的行業,那麼逐漸的在下降,佔的比例也在下降,那麼第二點,我們的三駕馬車本身的結構來看的話,也逐漸的在做一個小小的微調,在做一個完善,特別我們看到,這個消費本身一直保持18%左右,這個應該説,在今年這個外在環境非常複雜,內在的這种經濟波動比較大的情況下,我覺得來之不易,所以我覺得9.6本身,如果我打分數的話,我覺得還是一個A++以上的分數。
主持人: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了一個數據,但是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一個健康的速度,那麼現在很多觀眾朋友對統計局發布的很多數據都是非常的關注,因為涉及到自己的切身的利益和未來的生活,今天我們就連線了一位在江蘇的朋友,喂,你好。
網友:喂,你好。 主持人:你好,請問你在江蘇的哪?
網友:我在江蘇泰州。
主持人:我知道那個地方的經濟還是非常發展的,非常活躍的,你對今天的這個數據感觸最深的是什麼?你最關注的是什麼?
網友:我是這樣的,我今天聽到説經濟下滑,對於我們中小企業,我應該説比較樂觀一點。
主持人:那比較樂觀,那你覺得你作為一個中小企業業主,你對未來的經濟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或者説你目前面臨最大的一個挑戰或困難是什麼?
網友:目前我作為一個中小型企業的一個主要負責人,我發表我個人的意見,第一個,我們有關部門對中小型企業多關心一點,特別在技術、資金、研發方面,多給他們一些支持,另外一個就是説,再從監管這一塊,也給我們作出一個合理監管,包括我們生産出來的産品,有益於社會,包括我們自己本身企業,也有益於健康發展。
主持人:好,剛才這位朋友多次提到了健康發展,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的國人在追求發展的同時,更注重了健康,而且把健康排在了發展的前面,我在想這是一種成熟和進步。那麼對於今天公布的這些數據,很多專家和學者也有他們的解讀,現在我們就通過一個短片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前三季度整個GDP和工業增長速度這種回落,從同比基數的原因來看,從主觀調控,抑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優化結構來看,會看到,整個經濟保持在一個趨穩的狀態,中國經濟今年保持在10%這樣一個增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華創證券宏觀分析師周東海&&,三季度,工業增加值仍舊增長13.5%,這更加確定了一個信號,經濟增速出現企穩,貨幣政策可由寬鬆轉向穩健,有加息必要,但無立即連續加息需求。
摩根大通認為,中國經濟年中的下滑趨勢已經結束,預計下半年的國內生産總值環比增長將靠穩於7.5%—8.1%。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指出,對經濟放緩要有一定的容忍度,經濟結構需要調整,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轉變。只有把經濟增長速度控制在潛在經濟增長速度之下,才能為生産要素的配置騰出空間,才能調整要素,投入結構和産業結構,才能緩解和環境的瓶頸制約。
主持人:現在很多朋友就是有這樣的一個不叫擔心,就是有這樣的一個預測,就是説你看,二季度比一季度下滑了1.6,然後三季度比二季度下滑了0.7,它是一個下滑,那麼也就是説四季度會不會依然是一個下滑的一個態勢,比三季度又下滑多少?這個有沒有?
袁鋼明:應該説還是要繼續下滑的,因為咱們國家在前一階段,第一季度太高了,高中存在的隱憂主要是房地産泡沫太厲害了,而且房地産泡沫造成了鋼鐵、水泥的過快增長,如果你不把房地産泡沫調控下去的話,中國經濟會存在很大的隱患,將來高得過頭了,就極具下滑了,那就更糟糕了,所以現在是一種主動的調控,讓它提前先發泄,泄漏,泄出去,所以説將來下一步可能還會繼續下滑,因為現在房地産調控還沒有到位,所以下一步房地産調控如果繼續起作用的話,那麼房地産的銷售或者是房地産的各種方面的價格上漲,它還會繼續下落。
主持人:也就是説您説四季度有可能還會繼續出現這種下滑的態勢。
袁鋼明:對,還會繼續下滑,而只要這個下滑在這個合理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主持人:這有點像中醫學上説的,如果説一個病人去診斷的話,他可能先得給他泄火。
袁鋼明:對,正確。
主持人:先得給他清熱,然後再去鞏固元氣,再去補,可以這麼理解。
袁鋼明:對,如果我們把過熱的東西,隱患抽取掉了,造成經濟一定程度的下滑,也是合理的下滑,那是值得的,那使得經濟更加安全,更加合理,更加健康,那豈不是更好嗎。
主持人:所以我們不能它作為壓力,其實應該把它作為是一個調整。
袁鋼明:對,調整,就像我們治病需要嘗一下苦藥一樣,這是需要調整的,而且我們説我們跑是長跑,你不是短跑,今年稍微低一點,那麼為以後的更長期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基礎不是更好嗎。
主持人:用一個長遠的眼光看待。 袁鋼明:所以説不能光看一城一地的得失。
馬光遠:剛才你講了説這次增長沒有隱憂,用一張什麼臉來對待,我覺得如果用一張臉來對待的話,可能是陰陽臉。
主持人:陰陽臉。
馬光遠:對,我們看到的,一方面看到這種高增長,同時我們看到,第一方面,我們還是回到三駕馬車來看的話,我們今年是大力的刺激消費,大力在調整結構,但是消費本身的增長來看的話,基本上平穩的保持在18%左右,這個增長率,也就是跟去年差不多,如果從這個力度來講的話,三駕馬車的結構不會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當然去年是因為出口本身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去年出口的貢獻是一個負數,今年是一個正的,一個貢獻,但是總體來講的話,這個結構可能跟我們所設想的,最後就像“十二五”規劃裏邊,把消費放到第一的這麼一個結構,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第二點,我們看,比如説全年完成10%的話,10%的增長是誰貢獻的,我們現在經常看到叫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這個指數本身我們知道絕大部分的是大中型企業,來自大中型企業,那麼小企業的情況究竟怎麼樣?剛才問了一下以後,他還是有很多困難,很多不滿意的情況在,也就是説,未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除了剛才袁老師講的房地産以外,我們還應該依靠什麼來增長,依靠大企業來增長還是小企業來增長?我相信對於大企業來講的話,今年的整體情況,因為我們看了一下,大中型企業的利潤,前三個季度增長55%,這個毫無疑問,今年是個好日子,對大企業來講,那麼對小企業呢?我們現在看不到相應的數字,我相信肯定沒這麼好,那麼再一個,如果我們再繼續往下分析的話,那麼如果從這個,一個消費結構,一個投資結構,一個進出口結構本身這個來看的話,我覺得我們再往下走的話,可能探討起來,包括我們下一步要節能減排,包括我們下一步要推出戰略性産業的話,包括民間投資等等,所以我講,我覺得這個增長的動力好像非常足,但是困難仍然很大,壓力仍然很大,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很重,所以我覺得這個臉可能一半是笑臉,一半可能是隱憂,當然這個,我們講是隱憂,沒有形成一個很讓人覺得很明顯的這種……
袁鋼明:馬博士説的是結構性變化,這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提到一個結構調整,這是一個長期任務,而現在季度變化已經反映出來了,比如説我們是出口在下落,出口下落正是我們所要調控的方向,就是我們通過出口的下落來改變我們過度依賴出口,而要通過內需的擴大,內需的擴大,主要還是消費,現在消費增長這麼高是一個好的變化趨勢,就有利於今後的調整,還有第二,剛才説到小企業,這次的下落可能小企業承受的壓力比較大,但是如果下一步我們的政策着力點支持小企業的發展,那麼小企業的發展就能夠彌補經濟的下滑。
主持人:同時這個小企業發展起來之後,這個結構就更加健康。
袁鋼明:對,更加合理,因為小企業是就業比較充分,和老百姓的收入增長比較密切,所以小企業的增長,所以改善小企業的增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剛才小企業家提到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高度重視。
主持人:結構在更加的合理和健康。 馬光遠:對。
主持人:那現在就這個問題我們再來聽一聽特約評論員有怎樣的觀點和建議。
王建(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現在的難點實際上最難的,就是在通脹和增長之間,要做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央行加息也不是説覺得經濟熱得不得了,是覺得通脹在抬頭,但現在的問題就是雖然物價在上漲,但是經濟在走軟,這個情況就是説我們在保增長和保物價之間,我們要怎麼選擇呢?我可以肯定的説明年是物價曲線繼續往上揚,經濟增長曲線繼續往下走,是兩個方向的變化,這個變化使我們宏觀調控當局,或者説是央行還有發改委,當然主要是國務院了,面臨着更大的難題,到底是保增長還是保物價?那要我説最重要的是保增長。
主持人:今天我們看到了統計局發布的一組數據,可以説是為前三季度劃上了一個比較漂亮的一個句號,那麼第四季度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呢?大家一定是非常關注的,稍候我們繼續解讀。
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劇,國內經濟結構面臨轉型,重重困難和挑戰,中國經濟如何破繭化蝶?《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歡迎各位繼續收看今天的節目,今天我們就統計局剛剛發布的一些有關國民經濟運行的數據做了一些解讀,那麼我們也知道,十七屆五中全會當中提出的“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有一個詞是非常關鍵的,就是“經濟轉型”,那麼轉型也就意味着割捨和再選擇,那麼下一步的中國經濟會面臨怎麼樣的一些挑戰呢?現在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一起來了解。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最新的9月宏觀經濟運行數據。
國內生産總值,9月份增長9.6%;居民消費價格,9月份同比上漲3.6%,環比上漲0.6%;工業品出廠價格,9月份同比上漲4.3%,環比上漲0.6%;信貸,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955億元;房價,9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9.1%;外貿,9月進出口同比增長24.7%,總量創新高,9月,順差168.8億美元,降至5個月新低。
在今天發布三季度經濟數據時,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也&&,“十二五”規劃淡化一些量化目標考核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改善民生方面的要求。
主持人:剛才兩位評論員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就是一個長期的規劃,或者説一個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數據,那麼目前從中長期來看,我們這個中國的宏觀經濟的走勢是怎樣的一個態勢?
袁鋼明:現在要盡可能地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叫持續下去,比如説10%左右的這個速度要持續下去,但是能不能持續還很難説,因為現在我們主要靠出口的話,現在國際形勢那麼嚴峻,而且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很大,會給我們出口造成新的壓力,所以單純依靠出口是不行的,把出口完全寄託在出口上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趕快轉型,轉型要擴大內需。
主持人:當然這是轉型的緊迫性。
袁鋼明:對,而且擴大內需上也不能完全依賴房地産商,或者依賴投資商,還要依賴到更多的民生産業的增長上。
主持人:尤其您剛剛提到的這個中小企業主,他們的發展。
袁鋼明:對,就業、收入增長上面,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割捨,出口過快的增長和房地産過渡的增長,或者是投資的過渡增長,而要着重發展內需,或者着重發展我們跟民生産業,民生相關的重要産業上,這是我們新的變化和新的選擇,在這種選擇的情況,因為涉及到一個先割捨的問題,可能會有一些增長速度會下滑,有一些新的變化會壓到我們頭上,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所以一些中小企業面臨壓力的時候還要趕快選擇,如果你這個企業是一個出口型企業的話,你要考慮如何應對出口下滑的變化,或者你是不是趕快轉向內需,或者是有的企業原來完全傾向於房地産的,是不是你趕快轉向一個更好的,更寬闊的發展領域。
主持人:其實經濟轉型也是一次革命。
馬光遠:對,事實上來講的話,因為袁老師剛才講的中長期,我説一下短期,因為短期大家關注的問題可能更多一點,四季度會怎麼樣?明年上半年會怎麼樣?我相信老百姓更關注這些問題。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如果説我們的經濟依然保持這麼一個增長的話,帶來的一大隱憂是什麼呢?就是通脹,這個物價指數一直在上漲,而且我們看到,前三季度就整個收入來講的話,政府的收入增長是最快的,6.3萬億,同比增長22%,這個居民的收入增長7.5,GDP增長10.6,在這三個數字裏邊,增長最慢的仍然是收入。我們現在看到我們外部的因素是非常嚴峻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是一個中長期的壓力。
主持人:對。
馬光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擴大內需的話,首先你不能過多的通脹,因為過多通脹的話消費能力就沒了,同時你要增加他的消費能力,增加他的消費能力的話,收入要提高,那麼收入要提高的話,你又不能有太高的通脹,所以在這幾個選擇裏邊,我認為速度可能已經不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我不太同意剛才袁老師講的,我認為速度不是最重要的,結構,居民收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下一步如果真的,我們面對外在的這麼多的壓力,這麼嚴峻的形勢的話,我們現在把很多産品我們拼命要出口,我們講順差低了以後又很擔憂,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擔憂,我們國內的市場這麼廣泛,我們為什麼賺那麼一小點錢,而且人民幣升值以後賺的錢更少了,賺那麼一點錢要拼命出口,國內消費就可以。所以我覺得,如果明年上半年整個通脹的形勢比較嚴峻的話,我們一定要控速,也就是説宏觀政策本身,第一個是貨幣政策一定要適度從緊,要有一個轉型,同時收入分配一定要破題,因為今年國家發改委關於今年的經濟改革的一個重點任務裏邊提出今年的收入分配方案,一定要&&,現在已經10月份了,還沒有&&,我們期待趕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是結構轉型的一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結構轉型我認為是一句空話。
主持人:也就是説不是説每個人都要去做劉翔這才是最好的,其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這才是最踏實的。
主持人:好,接下來我們再來聽聽特約評論員有怎樣的觀點。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宏觀研究室主任):一方面中國經濟是在復蘇,全球還處在一個復蘇比較疲弱的狀態,對於中國經濟來講會有一定的挑戰,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有可能會有熱錢的流入,會導致我們的資産價格的泡沫;對於未來來看的話呢,資産價格方面我們還是要關注的,最近的加息其實也是對於這樣的一種情況做出的一種反應。第二個問題仍然是流動性過多,我們要密切關注過多的流動性,可能會對於資産價格,還有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壓力,所以,包括管理通脹預期,包括抑制資産價格的泡沫,或者是上漲過快,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四季度的形勢我們認為GDP的增速,比起三季度還會有所回落,但是全年的增長,肯定是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比如説10%左右。
主持人:當然今天我們看到的,或者説解讀的分析的是一些枯燥的阿拉伯數字,但是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其實大家對這些數字都有很多的憧憬和期待,現在我們一起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
晨曦:經濟增長超過100%,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難能可貴。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