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産業體系將構築中國經濟下一個支點
傳統製造業、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現代産業體系的三條主線
2010-10-20   作者:記者 方家喜/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10月18日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會議公報指出,“要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提高産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同一天,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我國新興産業成長路線圖最終敲定。
  專家和學者們在接受採訪時&&,五中全會從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國後工業化時期現代産業體系的發展路徑。他們建議“十二五”規劃需要緊扣這一政策指向,看清危機後世界産業格局的發展趨勢,圍繞傳統製造業轉移和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效率三條主線,構築起中國經濟的下一個支點。

  轉型 傳統製造業轉移與升級並行

  記者最近採訪數十位經濟學家和産業專家,他們總體認為,金融危機後世界産業格局將呈現兩大特徵,一是國際産業轉移向縱深進行;二是新興産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導致國際産業轉移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鄭雄偉&&,一方面,國際産業轉移更加注重滿足東道國的本土市場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研發中心伴隨着生産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
  “對於傳統製造業,一個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順應國際産業發展趨勢,採取差別性的區域經濟引導政策,實施傳統産業有序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
  數據顯示,2009年,西部地區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13.5%,分別高於各地區加總平均水平和東部地區1.9、2.8個百分點,增速連續3年高於東部地區。2008年,我國中部地區利用外資的發展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區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區對FDI吸引力加大,外資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趨勢日益明顯。
  多位權威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國際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後,中央政府迅速&&了“4萬億”投資計劃。金融危機仍在肆虐之時,十大産業振興規劃依次出爐,這是走出危機之策,更是製造業技術改造和産業升級之舉。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指出,這種選擇實際上蘊含着兩層意思:第一,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遠未結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二,應對金融危機要從實體經濟發力,在這點上中國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張莉&&,自《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發布後,工信部對牽頭負責的每一項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並聯合其他部委&&了《關於加快推進我國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這將對整個行業的自主創新和産業升級産生推力。
  金碚也&&,金融危機實際上反映了實體産業經濟中存在的深刻缺陷,未來中國傳統製造業必須告別“粗放製造”“快速擴張”的時代,形成“精緻製造”“清潔生産”的機制,進一步夯實製造業競爭力的微觀基礎,真正具備現代工業文明的精髓。

  加快 新興産業重要性凸顯

  國際權威機構的預期是,危機後世界産業格局的另一個特徵就是新興産業的份額和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
  “我國需要加快新興産業核心、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産業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産業科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
  劉峰説,當前新一輪的産業革命席捲全球,誰能夠在這一次産業革命中脫穎而出,誰就能搶佔國際經濟科技最高點,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都認識到了新興産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有重點地突出發展新興産業。
  去年以來,國務院多次召開新興戰略性産業發展座談會,闡述了以新能源、物聯網和傳感網技術、新材料、生命科學、空間與海洋探索等為重點的産業規劃。
  10月18日,《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指出,根據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特徵,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産業基礎,現階段將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到2015年,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增加值佔中國GDP的比重將提高到8%,到2020年將升至15%。
  據記者了解,國家已經將新能源産業、傳感網與物聯網、微電子等新型材料、生物技術、海洋工程等七大領域約20個産業納入新興産業規劃之中。備受關注的新能源、電動汽車、環保型産業、信息與通訊技術、關鍵材料、醫療器械等將搭上此輪新興産業發展快車。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産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測算,未來3年新能源産業産值可望達到4000億元;2015年環保産業産值可達2萬億元,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萬億元,而數字電視終端和服務未來6年將累計帶動近2萬億元的産值。

  提升 服務業迅速發展

  專家和學者們&&,五中全會重筆點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這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其關係到現代産業體系的完整和效率。
  “在未來十年,我國有可能從現在的人均GDP4000美元提升到1萬美元左右,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未來我們的發展空間在哪?如果僅僅靠第二産業,這不現實也不應該,因為第二産業是一個高耗能、高耗資源的産業。”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唐元説。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一、二、三産佔GDP比例,第二産業還在45%到50%之間,第三産業佔40%,第一産業佔10%到20%。在發達國家,三産佔GDP的比例一般都是70%到80%,美國佔77%。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我們急迫需要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産業的狀況,加快第三産業發展,使一、二、三次産業結構相協調。”
  鄭新立&&,第三産業發展滯後是産業結構中的突出問題。2008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40.1%,第三産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33.2%,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第三産業落後,造成就業矛盾突出,制約經濟發展。專家們認為,中國第三産業嚴重落後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研發、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滯後。二是現代中介行業發展滯後。會計、審計、法律、價格評估、招標投標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規模和效率沒有得到真正提升。三是社區服務業發展滯後。
  多數專家和學者建議,“十二五”規劃需要從三方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是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産的服務業,以發展生産服務業為重點,帶動我們整個服務業加快發展。二是要規範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務業,要大力發展社區衞生,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等社區服務業。三是重視改善面向農村的服務業。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我國新興産業成長路線圖敲定 2010-10-19
新興産業的戰略要義:競爭力至上 2010-09-24
新興産業對産業結構升級的意義 2010-09-17
政府作用方式關係新興産業發展成敗 2010-09-10
扶持新興産業 勿走粗放老路 2010-09-1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劉濤:中國貨幣政策調整正當其時[思想]韓志國:關於徵收房産稅的政策建議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