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天津舉行的第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跨國公司和有關專家再次將視線聚焦於中國的投資環境。觀點交鋒之後,中國投資環境的整體圖景也漸次清晰,不少外企已經認識到,中國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不會逆轉,轉變經營理念,以積極的態度尋找成長空間才是繼續立足於中國市場的當務之急。
爭論基調漸趨緩和 冀望加強法律法規建設
期待跨國公司高管就中國投資環境展開激烈爭論的CNBC主持人傑夫 卡特莫爾似乎有些失望,由他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主持的有關中國投資環境的電視辯論中,眾嘉賓雖有觀點交鋒,但整體表現理性而平靜。
這位主持人的提問匯集了海外媒體和輿論對中國投資環境的批評言論,猶如是對中國投資環境的一次集中指責。
雖然問題尖銳,但答者似乎有意避其鋒芒。可口可樂太平洋集團總裁耿卓棟説,可口可樂收購中國匯源果汁的確因中國的否決而以失敗告終,這個並購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本來以為會被批准,我們雖然公開&&過失望,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只能摸索前行。如果規則是這樣的,我們要了解實際情況,因此非常希望中國的有關法規能夠更加明確。
通用電氣國際業務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費迪南多 貝加利 法爾科在電視辯論中澄清説,“有外國媒體關於通用電氣負責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報道,是被媒體斷章取義地誤解了。”他指出,中國演變成為一個工業大國的過程勢必引來更激烈的競爭,這使一些外資企業的經營更加困難,但這並不是説中國的投資環境在惡化。
法爾科&&,中國生産力成本上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歐洲國家的發展也經歷了類似的成本上升過程。而跨國公司的決策不會只看成本方面,通用電氣永遠不會以勞動力成本來衡量投資的標準,通用更看重的是中國日益成熟的市場和創新的技術。
針對政府採購問題,參與辯論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政府採購照顧本土企業在全世界是公開的秘密,美國也一樣。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後,一些國家&&政策要求率先採購本土産品。他指出,雖然中國目前還不是WTO《政府採購協議》成員,但中國正積極努力進行談判,一旦談判形成條款,中國會遵守。
賈康也認為中國在招商引資中確實存在一些不規範行為,一些地方對外資還存在“開門迎客,關門打狗”現象。但總體上,中國的投資環境是好的,對待外資也是友好的,很多地方對外資仍有特定的優惠政策,如一些地方政府會提供土地優惠。
有外資企業建議,未來中國應該在制度建設,包括跟商業有關的法律規章制度方面執行度和透明度有所加強,來提升中國的投資環境。例如,在實施新的法規前,沿襲公布草案的做法,為各利益相關方提供提出意見的機會;在反壟斷法方面,取消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規定,公布裁定(包括交易批准),並更詳細地公布有條件批准和不予批准的裁定;建議“在政府採購中,外企在華投資生産的商品算作本土企業的國內産品”的規定通過頒佈法律法規的形式,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明確指明。
跨國公司繼續看好在華投資環境 有意挺進中小城市
在電視辯論中,多位外企高管認為,近年來,中國投資環境確實出現了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市場演變的結果,有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言論是對這種變化的誤讀。
耿卓棟説,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中國的市場對於任何一個跨國公司來説都變得越來越重要,正是這些大量的新進入者使得中國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而且,中國的市場是隨着經濟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隨着市場的成熟,成本上升是很自然的。跨國公司應調整策略,要在中國打造更高的價值鏈,要以強大的品牌吸引人才,應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
耿卓棟説,跟很多國家一樣,中國的市場在演變,政策在變化,這些變化都是跟經濟的發展相關的。可口可樂願意與中國未來發展融為一體,繼續為中國市場和中國發展做出貢獻。
日本連鎖便利店羅森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新浪剛史甚至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逐漸變好而不是相反,在零售行業尤其如此,雖然目前中國仍然有些産品屬國家專賣,如香煙,但這比以前已經有很大改善了,禁止外資零售業銷售的産品非常有限。
他説,雖然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的競爭很激烈,對外資的渴求程度不如以前,但中國還有眾多中小城市,它們&&很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進入。
耿卓棟認為,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有很多省份,它們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決不能因某個地方、某個領域出現的問題而否認中國投資環境改善的事實。
中國投資環境愈加公平 外企回歸“國民待遇”是大勢所趨
與會的中國企業家和專家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不僅沒有變壞,而是變得更加公平了。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博文廣説,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説,東道國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對一些相關政策進行調整不但是一種自身的權利,更是世界主要國家的一個規律。作為一個致力於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來説,都不應該苛求東道國的政策特別是有關先前針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一直不變,而應該主動適應東道國的種種變化,變化的快與慢對於一個國際企業的持久競爭力來説,具有重要的意義。
天津財經大學副教授孟昊認為,中國投資環境的變化不是變壞了,而是變公平了。“事實上,多年來很多領域的外資企業享受了‘超國民待遇’,當前狀態的轉變只是向正常‘國民待遇’的回歸,加之中國企業的不斷強大,加劇了同外資企業的競爭,外資企業可能覺得不適應。”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馮雷也認為,中國國內市場環境越來越趨於公平合理透明,外資不再可能利用中國市場的不成熟而大量獲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一個必然的規律,准入門檻的提高也是必然的現象,自主創新政策合乎東道國政府的立場。這要看外資企業如何看待這些因素的變化。“積極的態度會給外資企業帶來大量的市場機會”。
堅持有利於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再給外企吃“定心丸”
天津市政府一位負責人認為,溫總理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言及與企業家座談時就投資環境的多次表態,無異於給外商吃了一顆“定心丸”。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3日在第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説,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是全面互利的,一切有利於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們都會堅持下去。中國始終致力於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開放、公平的良好環境,中國高度重視知識産權保護,已經將保護知識産權提高為國家戰略,中國也願意與世界各國進行知識産權的交流與對話。
溫總理重申,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註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製造的産品都是中國製造,他們研發的創新産品也都是中國創造,在中國境內註冊的外資企業都享受國民待遇,同時中國的政府採購對外商投資企業和中資企業在中國生産的産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産業配套能力和穩定公平的市場環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到中國投資興業。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經有470多家在中國落戶,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已累計吸收外資1.05萬億美元,連續18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在與企業家座談時,有企業家向溫&&&問:最近有人指出,中國的經商環境似乎在惡化,這觀點是因為信息錯誤呢,還是他們誤解了中國政府相繼&&的有關政府採購和自主創新的有關文件呢?
溫總理説,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增長,已經説明外國企業並沒有失去對中國的信心。但是最近議論比較多的是關於自主創新、知識産權和政府採購,這些問題不完全是外國公司的誤解,同我們政策不夠明確也有關係。其實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兩句話,一句話是,所有在中國依法註冊的外資企業都享受國民待遇;第二句話,在自主創新、政府採購和知識産權保護上,我們將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我們將完善政府的有關規定和法規,同時,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政府採購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