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期間,中海油將會再建設5000萬噸油當量的生産能力,油氣總産量要達到1億至1.2億噸油當量,總投資將超過2500億到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工程建設部總經理金曉劍在9月1日上午召開的“2010年中國海洋油氣鑽採與工程裝備高峰論壇”上説。他&&,這將為國內造船、裝備製造等相關行業創造巨大機會:“在未來五年,一個新的裝備建設和發展高潮將會到來。”據其測算,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市場目前年需求量約400億到500億美元,我國“十一五”期間用於海上油氣資源開發投入將達1200億元,“十二五”期間的投入將更多。
截至2009年底,中海油擁有國內在生産氣田77個,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底輸油管線4813公里,海底電纜380公里,浮式生産儲油輪裝置(FPSO)17條,水下井口已建成6套,陸上終端已建成11座,2座在建設中,這些海上工程裝備和設施已使中海油具備了5000萬噸油當量的生産能力,而中海油“十二五”的産能目標,相當於“再造一個中海油”。
産能翻番擴大海工裝備需求
金曉劍在會上介紹,“十二五”是中海油從綜合型能源公司向國際一流能源公司全面跨越的重要時期,公司能源供應總量大幅提升。3月24日,中海油相關負責人曾提出,“十二五”中海油的油氣預計産量為8000萬至1億噸,而此次的目標上升至“1億至1.2億噸”。其中,國內油氣産量要達到6500萬—7000萬噸,海外要達到2000萬—3000萬噸,進口液化天然氣要達到1500萬—2000萬噸,煤制天然氣要達到80億—100億立方米。為實現這個目標,中海油將會在我國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將産能翻番,同時將會有2—3個深水油氣田建成投産。 金曉劍還透露,中海油計劃耗百億鉅資打造一支“深海艦隊”,包括向外高橋船廠訂購的第六代3000米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和向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訂購的3000米深水起重鋪管船。同時,中海油的深水工程裝備項目也將啟動,即將建造第二批重大裝備,總投資約300億元,將於2015年前後投運。不過他&&,未來五年,中海油仍將把重心放在淺海開發上:“深海的投資成本是淺海的5到10倍。”“十二五”期間的深海試水是為“十三五”的“全面下海”做準備。
核心技術缺失制約深海戰略
據了解,我國目前仍以近海大陸架300水深以內的區域油田開發為目標,海上平台設施主要是鋼樁基礎、導管架支撐和上部組塊,這種模式支撐了中海油石油産量的90%以上。然而世界石油界已形成共識:海底氣田特別是深海氣田才是未來世界油氣資源資源的重要來源。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近十年發現的超過1億噸儲量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佔到60%,其中一半是在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與會的中國石油和石化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我國正在加快南中國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這一海域水深在500至2000米之間,而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在這一水深海域進行油氣勘探和生産的技術,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深海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 中國海洋事業的建設發展,油氣裝備業是基礎。目前我國在海洋油氣裝備研發設計、關鍵工藝、核心設備國産化、系統調試等方面,與國際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急需彌補。金曉劍&&,海工裝備建造商分為三個梯隊:歐美公司屬第一梯隊,壟斷着海工關鍵裝備開發、設計、工程總包及關鍵配套設備供貨和高端製造領域;韓國和新加坡公司緊隨其後,在功能模塊設計建造、總裝設計建造領域佔據領先地位;中國公司總體處在製造低端産品的第三梯隊。儘管部分骨幹企業已經和正在初步形成功能模塊設計建造、總裝設計建造和調試的能力,但與歐美、韓國以及新加坡企業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受經濟危機影響,傳統造船業務不景氣,再加上中國海洋油氣事業的蓬勃發展,海工裝備需求巨大,近年來很多船廠紛紛上馬海工項目,謀求轉型。業內人士在會上指出,我國大多數海工企業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小,而海洋油氣裝備産業國際化和集中度非常高,這給後起的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設立了很高的門檻。金曉劍總結説,中國海工裝備與國際的差距不但體現在研發設計水平上,在建造效率和配套設備國産化水平上也有體現。企業互相壓價,造成惡性競爭,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制約了中國開採深海氣田的能力。
“十二五”海工裝備
發展規劃亟待&&
對此,金曉劍建議將海工裝備納入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除了企業間的自發合作,國家和政府也要從戰略高度給予支持,這其中既包括在國內提供寬鬆的土地、財稅政策,也包括在國外協調外交政策、融資政策和其他商業交易。據《中國證券報》報道,趙志明&&,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已基本草擬完畢,即將推出,《規劃》對中國海洋石油開發利用的相關裝備製造等做了明確細緻的規劃。 “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對於當前許多東部地區來説,具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形成新的增長點。”金曉劍還做了這樣的表述。雖然這意味着海工裝備製造業面臨着巨大的商機,但同時人們也不應忘記,每當一輪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時,地方政府為了實現GDP政績,往往會毫無節制地審批和上馬相關項目,造成無序發展,最終引發産能過剩。《規劃》的早日&&,應該能為即將到來的“過熱”市場打一劑預防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