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本報記者從接近國家發改委的權威人士獲悉,航空航天産業和海洋産業將一道取代原先計劃的“裝備製造業”,進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 地方已聞風而動。 記者獲得的一份名為《上海臨港航空産業發展的戰略》(以下稱《戰略》)的核心材料顯示,航空航天産業被定位於上海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産業升級換代的優先發展産業。 綜觀全國,航空航天産業爭奪戰已經展開。 不完全統計,西安、成都、天津、哈爾濱、貴州安順、珠海、上海等地都在力推航空航天産業,蘇州等新興城市緊跟其後。 地方競爭的背後是航空航天産業巨大的拉動效應,《戰略》就預測,未來航空航天項目産業有可能每年給上海帶來100億美元的産值,帶動相關産業10萬人就業,帶動上海GDP提高超過0.5個百分點。
激烈爭奪
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永滿此前舉例,“大家常説汽車工業對相關産業的帶動作用是1:4,而航空航天産業對相關産業的帶動是1:10。航空航天産業的帶動作用極大。” 正因為此,這個大蛋糕誰都想吃。 其中,天津發展得最為迅速,航空航天産業在天津被列為當地八大優勢支柱産業之首。 數據顯示了天津航空航天産業的優勢,天津航空航天製造業2009年完成産值112.25億元,僅次於陜西(269.55億元)、遼寧(161.80億元)和四川(156.99億元),居全國第四位。 據天津方面預測,天津航空航天産業規模將從“十一五”初期的幾億元,到2010年年底將達210億元,以年均增長180%的速度高速發展。 按照正在制定的航空航天産業“十二五”規劃,天津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航空航天産業産值1000億元。 為此,天津正在着力打造中國民航科技産業化基地航空産業園,據本報了解,這是國家發改委層面批准的園區。 其它城市亦不甘落後。 據不完全統計,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産業基地、成都空天高技術産業基地、哈爾濱民用航空産業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貴州安順民用航空産業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天津中國民航科技産業化基地航空産業園、珠海航空産業園都已經成為各地招商的重點地區。 這些園區所在的城市正是中國航空航天工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其中,大部分具有産業基礎,《戰略》就介紹,西飛、沈飛、成飛等憑藉自身實力,已經打入了空客、波音的生産配套體系,在部分部件上還成為唯一供應商。 這其中,除珠海是省級批復的園區外,其餘都是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基地,其中,瀋陽的面積最大,達50平方公里。 不僅如此,一些新興城市也在致力於發展航空航天産業,以縣級市昆山為例,其已經形成了周市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基地、巴城空港産業配套基地、淀山湖航空産業基地,逐步形成規模。 上海也在競爭行列之中,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落戶上海就是一個案例,上海方面試圖將商飛的總部、研發、製造都搶過來。 即使在上海內部,競爭也很激烈。 中國商用大飛機項目的選址上,大飛機被“拆解”成了幾部分:總部落戶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研發中心則落戶張江,部分研發和客服中心則在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而總裝中心最終花落臨港産業區。
錯位競爭
由於航空産業特殊,投資巨大,率先啟動的各個園區都試圖避免産業同構。 一般意義上,現代航空産業鏈可分為管理、設計、材料、部件、機身系統、動力系統、製造、測試共9個大類。 臨港方面向本報記者透露,臨港産業區落戶的“航空城”將形成1平方公里發動機基地、5平方公里發動機零部件基地、20平方公里産業配套基地。 古城西安航空園區則將打造成為製造加工、創業研發、航空博覽旅游、教育培訓和商務生活等不同的功能區。 西南成都則試圖打造成為集科研、設計
、生産、商務等六大功能為一體,主要發展包括高級豪華公務機等。 北部的哈爾濱則主要重點發展支線飛機、通用飛機和直升機的設計、製造、小型航空發動機等。 位於大西南的貴州則強調發展領域為通用飛機、民用無人機、航空發動機、航空轉包生産、航空機載設備、電機電器、專業化産品及營運服務和機械加工業等。 東北瀋陽注重發展飛機、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等機載設備的設計、研發、製造和維修項目,重型燃氣輪機等航空高科技衍生産品和成套設備製造項目,航空培訓和工程技術研發項目等。 而天津則強調首期發展航空産業外,還包括發展民航産品設計中心、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綜合研究院、支持中心、試航審定中心、技術認證檢測中心、培訓中心和航空技術展示中心等。 南國珠海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航空展覽基地;通用航空製造基地、亞太地區綜合性的航空維修基地、國內重要的民用航空數控加工基地。 顯然,各地注重自己的特色,發展自身優勢航空産業,儘管如此,同構現象依然部分存在。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以航空零部件為例,上海、蘇州、天津、珠海等都有這方面規劃。 不過,“中國大飛機項目,特別是大型客機的研製,還缺乏不同層次的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劉沛清教授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沈以赴被借調到中國商用飛機有限總公司負責人力資源事務,他就告訴媒體,“中國的航空人才還是很緊缺,到2020年,商飛需要1萬-2萬人,而現在只有5000多人,大多是從上海幾家航空公司劃歸過來的。” 據其透露,最主要的工程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達3000-5000人,目前只有幾百人。 當下,包括同濟大學在內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航空航天學院,試圖破解掣肘這一産業發展的人才不足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