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也是中國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大海嘯衝擊的優異表現,讓國人為之振奮,也讓世界更加不敢怠慢中國。如果説舉辦奧運會加深了世界對中國的驚訝甚至嫉妒的話,那麼,應對金融危機表現出來的責任則為中國贏來了更多的感謝和敬佩。中國崛起,正在從理想化為現實;中華文明復興,似乎已經恢復現在時。 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中國、闡釋中國進一步登上西方輿論聚焦的中心舞&,傳遞、表達中國的聲音和看法也成為歐美傳媒的時尚和學術的顯學。這無疑增強了一些國人“中國真的強大了”的感覺。其實,這並不足奇。面對日益強大的夥伴和不容忽視的對手,西方如果集體失語或淺嘗輒止、浮於表面,那才是不正常的。西方的傳媒也可能浮躁,但一向以嚴謹見長的美歐學界卻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在這個時候推出的《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便是這股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如果説有差異的話,那就在於用英文寫作的這本書卻首先翻譯為漢語在中國出版;能在中國引起高度聚焦,更多地源於它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斯比特先生。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大趨勢》的出版也順應了一種趨勢,引領着一種潮流。 圖書有很多種類型。有的提供教化,有的輸送信息,有的用於查閱,有的渲染情緒,有的陶冶情操,有的可以催生新的思考,……。 對於普通的西方讀者來説,《中國大趨勢》這本書透露了不少關於中國的信息,比之西方一些報紙、雜誌關於中國的只言片語,它豐富多了,也飽滿多了,可以滿足關於中國的不少獵奇。儘管這本書的中文譯文文采平平,並無太大的特色,如果沒有奈斯比特的名頭,僅就文字本身也可能很難引起太多人的關注,但因為中國崛起的話題和奈斯比特個人的聲望,它起碼會引起熟悉《大趨勢》影響的“奶”粉(奈斯比特的粉絲)們的關注。在這個眼球就是影響、賣點就是財富的市場化時代,這也使這本書的大眾化、産業化特徵過於鮮明。對於中國而言,關注這本書的西方人越多,關注中國的人越多;讀完這本書的西方人越多,對中國的隔膜就會越少。這個世界上,只要善意對話,就不會決裂;只要真誠溝通,就不易偏激。奈斯比特在書中講了這麼一句話,“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政治狀況誤解太深,而中國共産黨所作的解釋也太少。”頗令局內人感慨。事實上,不是我們宣傳得太少,而是我們的宣傳難以達到西方人樂讀願信的地步。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激奈斯比特先生,他以80歲的高齡寫出這樣一本展示中國的書,無論他的動機如何,都有助於減少一些西方人對中國的陌生和隔閡,起到我們再怎麼努力也難以達到的宣傳效果。 然而,感激歸感激。不容否認的是,對於中國知識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信息未免過於家常、過於膚淺,雖然換了一個面貌,但是很多語氣和內容卻讓人似曾相識。立足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有助於解決中國的問題,卻未為中國問題解決提供太多有創見的建議。對於我們來説,它增進了我們的自豪,卻沒直接幫助我們深刻。雖然因為奈斯比特的聲望,這本書付梓伊始就引起了高度關注,它以一個權威的身份來解讀、闡述中國的變化,即使並不權威,也足以驚動權威、影響凡眾。不過,這本英文寫作隨後翻譯為中文的圖書,卻在中文面世後近半年才推出英文版本。這到底是一種高深莫測、欲擒故縱的技術處理,還是作者對於圖書質量的心虛,卻令人頗為不解。 開卷有益。大多數情況下,只要讀書,就不會空手而歸、無功而返。閱讀奈斯比特先生的這本圖書同樣如此。人們渴望更多的信息,但更需要借助讀書來深化思考、昇華認識。一本真正的好書的價值也在於此。《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延續約翰?奈斯比特影響深遠的《大趨勢》、《亞洲大趨勢》等著作一以貫之的風格和方法,對中國的發展進行了一番細緻的解讀。隨着他的梳理,中國的讀者也可以跟着回味一下當今中國的發展變化。在一種旁觀者視角的引導下,必然會有一些新鮮的感觸。這或許也是這本書對於中國知識分子和機關幹部們的最大價值。 回首三十年前,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折騰,國民經濟頻臨破産的邊緣。這個時候,最迫切需要的是要解決生産不足、物品緊缺問題,因此,在那個所有領域存在困境的時刻,經濟領域最為突出,也最易突破。舊有的經濟格局已經無法煥發出創新的活力和動力,唯有引進或鼓勵體制外的力量才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的改革事實上也是沿着這樣的道路行進的。除了設立經濟特區是中央的決策外,其他的許多影響深遠的舉措和形態都不是中央主動設計出來的,比如,包産到戶、社隊工業、前店後廠、小商品市場、縣鄉招商引資,等等,他們都是普通百姓或基層幹部的創造。面對這些創造,中央沒有制止,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給予了保護和鼓勵。面對星星點火,是添柴加薪、煽風點火抑或一腳踩滅,有着天壤之別。不爭論、允許試、允許幹,是當時的特徵,這也是奈斯比特總結的“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的意思。這樣呈現的亮點,本質上做的都是增量。在這個意義上,改革最初的支撐和成績都顯現在體制之外。“摸着石頭過河”,中央擺明的是一種態度,在行動上是理智的,是適當旁觀的,直接“摸石頭”、“淌河水”的是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和社會各個方面。中國人口眾多,不乏智者高人,只要放開束縛,智慧和才幹必然會充分涌流。改革起始階段的現實也的確演繹着這一規律。“自上而下”的權威和“自下而上”的幹勁有機結合,整個局面被迅速激活,改革開放由此高歌猛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初見雛形。 改革是利益的調整,單純的處處得益、人人叫好的局面不是常態,更不可能持久。做大蛋糕,皆大歡喜;重分蛋糕,則極易吃力不討好,甚至四處招嫌惹罵。與農村改革相比,國有企業改革顯得痛苦和驚險。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國企改革已經不是簡單的做大增量的問題了,它涉及到存量的重新分配。國企改革,不僅牽動着敏感的意識形態神經,對傳統的工人階級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和利益衝擊,遇到極大的阻力本是情有可原的。但自古華山一條路,當時的選擇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當時的陣痛換回了後來的繁華和長久的安定。時至今日,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目標早已實現,其成果也在100多家央企不斷做大做強的盛宴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肯定。世界市值最高、最賺錢的企業,等等,都是中國的“國”字號企業。這個現實的確有理由讓國人為之自豪。 國有企業改革的難度遠大於農村改革,對於今日面臨的改革難題也頗具 啟發意義。國有企業重新綻放青春、容光煥發的法寶有兩條,一條是抓大放小,向優勢領域集中,另一條是確保自主經營,突出利潤主線。這都抓到了關鍵。國有資本逐漸退出了缺乏競爭力的一般競爭性領域。企業,之所以稱為企業,它首要的功能是創造價值、實現利潤,不追求利潤的企業就不是真正的企業。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們一旦意識到並説服所有的決策者後,國有企業的春天就到了。以利潤為主線,不是不要其他的社會責任。一個稍稍把眼光看得深遠一點的企業家,他就會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塑造良好形象,與追求利潤的目標並不相悖,相反還是更大利潤的潤滑劑和策動源。越來越多的案例對此作了證明。對於國有企業來説,給予其充分的授權,並不需要過分擔心,因為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始終存在、不可替代的。 企業是發展的主體力量。奈斯比特在書中把中國視為一個“超大企業”的比喻,有不妥之處,但也惟妙惟肖。企業成敗的關鍵在於領導人的素質和科學的經營管理制度,而國家甚至任何一個組織也都如此。 向壟斷集中,以利潤為主線,這個一退一進,國有資本的活力瞬間被激活。找到壟斷這個關鍵,抓住利潤這個根本,國有企業改革走向海闊天高的這兩大法寶,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助推了中國企業國家隊穩步走向世界。時至今日,改革的重心已經從經濟領域轉移到了其他領域。在所有的改革中,經濟改革是基礎,但政治改革才是中心;而在政治改革中,幹部選拔任用改革又是關鍵。綜觀現今幹部工作的種種困境,最重要的是黨意表達不清,民意體現不夠。一方面,黨的意志到底是什麼,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幹部,長期含混不清,缺乏足夠的界定,另一方面,指標和參照體系過多過濫,且不時變換,常讓基層無所適從。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迫切需要像國企改革那樣找到“壟斷”與“利潤”這兩個輪子。 從閱讀《中國大趨勢》出發,“到位的監督”和“充分的競爭”似乎應是政治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的兩大關鍵。“充分的競爭”可以幫助最優秀者脫穎而出,“到位的監督”可以淘汰不合格者,最關鍵的是優良的導向一旦形成,良好的體制一旦定型,就會形成事半功倍的慣性。關鍵是改革設計站位要高、對策要準。現在看來,仍然任重道遠,卻值得期待。 作為市場化大潮中的一件文化産品,這本書無疑是成功的,暢銷也是必然的,但也並非沒有瑕疵。比如,譯者將吳曉波的英文譯著“Emerging
China”翻譯為《中國巨變》,就技術角度而言無可厚非,但卻不夠完美。論內容而言,“Emerging
China”顯然是吳曉波影響甚遠的著作《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的英文壓縮版。但譯者和出版方都沒有專門作一交代,無疑有點遺憾。這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産業發展中的一些共通的不足。當然,這已經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