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影響
《陳志武説中國經濟》連載
2010-08-09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網
 

  2008年全面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産生了巨大衝擊,包括中國經濟。這場危機是否昭示著美國發展模式的終結?

  問:陳教授,您通常都是在美國,美國這次的金融危機而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不知道您從一個學者的角度怎麼去解讀這件事情?
  陳志武:
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在美國過去兩百年裏,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金融危機。大家可以看看1817年的時候,1857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等,差不多每隔十年又會來某種規模的金融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次發生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的經濟危機,我覺得沒有什麼可吃一驚的。有的人早就預期美國的這種金融支援消費,消費帶動增長的模式最終會出現金融危機的。要我去預測的話,我也可以這樣預測,這次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未來還會再發生金融危機的。如果説過去幾年預測這次金融危機會出現的人預測得準確的話,我相信我對未來美國還會發生金融危機的預測,肯定也會是百分之百準確的。
  主要的原因不是説我這個人有什麼特殊的本事,而是因為人類的發展歷來就是這樣子,需要很多的人去做技術創新,在金融領域裏面也要允許很多金融創新。在這些金融創新的品種和形式變成我們的常識之前,其間肯定要經過很多發展和出問題的過程,也會出現一些危機。美國歷來的金融創新模式就是這樣,先容許人們去創新,然後大家去看創新出來的東西到底會不會出現問題,如果不出現問題,監管部門不會去管,也不應該去管。
  只有在出現問題以後,監管者、立法者才有可能知道創新出來的技術出現問題的方式到底是什麼樣,性質是什麼樣。那麼,通過危機的發生認識到問題的方式和性質以後,監管者才可能反應性地設計出來怎麼樣去調整監管規則、架構和制度。根據這樣一個創新和監管邏輯去理解的話,以後在美國也必然會因為新的金融品種、新的金融市場、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而帶來一些新的金融危機。這種規律是不可能改變的。
  問:那就是説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們會不斷發生危機,而且通過這樣的危機不斷來積累一個正確發展的道路和方式,是這麼理解嗎?
  陳志武:
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本身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
  問:這次的情況好像特別嚴重,波及到全球很多國家。
  陳志武:
這次之所以非常嚴重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美國的住房按揭貸款市場還有很多其他的金融市場已經發展深化復雜到這樣的程度,在最終資金的使用方和最終資金的供給方也就是美國國內和全球的投資者,在兩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鏈條已經被拉得非常非常長,這就為問題的出現奠定基礎,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在金融全球化已經把美國各種各樣的金融産品推銷到全球各個國家,同時又沒有一個具有強制力、具有立法、執法和行政權力的世界政府,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已經越來越全球化的金融證券市場跟沒有世界政府,沒有世界中央銀行,也沒有世界的執法機構,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産生這麼大的衝擊,更加凸現了金融化的實際水準跟制度安排所能支援的金融化容量之間的不平衡已經越來越嚴重。
  這次金融危機讓各國實體經濟都受到牽連,這給各國決策者、社會人士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去理解過去這些年的商品市場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跟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所建立的世界秩序之間的矛盾到底有哪些,表現在什麼地方。在這個基礎之上,大家都可以更加理性地、冷靜地作出相應的制度調整和制度改革,使接下來全球范圍內金融化、資本化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有一個更好的全球性制度架構。
  問:那您覺得次級債的危機是不是再一次提醒了我們隨著金融發展的深入,經濟波動的風險也在加大呢?
  陳志武:
可能恰恰相反。我們可以這麼看,美國在1900年的時候,金融票據加證券的總值相當于美國GDP的32倍,到2006年金融票據總值相當于美國GDP的10倍。高度金融化的美國經濟,在方方面面都有非常發達的金融證券市場。
  很多人以前擔心過度金融化的經濟是不是會産生很多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由此大大增加美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但實際情況正好跟那種擔心相反。如果大家看一下美國經濟,看從1980年到現在美國GDP出現負增長的月數有多少,計算一下就會發現,在美國經濟越來越金融化的同時,出現蕭條的頻率也在不斷下降。實際上,從1980年到現在,這27年裏面,只有16個月裏美國經濟出現負增長。盡管這中間經歷了1987年的股災、80年代末的美國儲蓄銀行危機、9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又經歷了2000年互聯網股票泡沫的破裂,還有2001年的“9?11”事件。
  每次危機時都有很多人認為“這次危機會把美國社會、美國經濟衝倒”,可是每次都平穩而過。為什麼會這樣呢?關鍵在于,有這麼多發達的金融證券市場,有各種各樣的金融工具之後,企業和家庭都擁有了它們所需要的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使不同的企業和家庭可以根據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和願意承受的風險,去精確安排好各種各樣的投資和財務組合,這使美國社會抗拒風險的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而這樣一種配置風險的能力本身就是現代金融發展的核心目的之一。
  問:美國政府出手援助貝爾斯登、“兩房”、AIG,這是否意味著美國自由經濟原則的動搖?
  陳志武:
即使是最徹底地主張自由市場的人也會承認,政府在市場中不起任何作用的時代早已結束。
  在今天的世界裏,幾個大財團就可以綁架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社會的利益。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的發達,各地區的金融市場、商品市場已經在全國層面被整合在一起。在這種形勢下,很容易通過企業間的整合,形成規模極大、市場滲透面極廣、涉及眾多公眾利益的少數財團。于是,政府需要提供市場規則、産權保護的公共服務。而且,因為這少數財團綁架了太多公共利益,出現了“大到不能倒”的局面。特別是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跨國金融公司牽連到的公眾利益不只局限于其母國,而且跨越了國界,滲透全球,“大到不能倒”的局面更容易出現。因此,傳統的純粹自由市場已難以持續。
  問:這次金融危機是否意味著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了挑戰?
  陳志武:
國內一些評論認為,這次危機是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終結。我認為這誇大了危機導致的後果。美國式金融資本主義肯定還會繼續,這次危機帶來的衝擊,主要的影響是在量的方面,而不是質的改變。所謂的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模式,包括很多內容,例如,靠信貸來促進消費,然後靠消費來帶動經濟增長,這是與現在的討論相關的。這個模式今後肯定不會改變。這種發展模式不是美國專有的,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採用了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中國現在也要從投資驅動型的模式向消費驅動型的模式轉型。
  美國在19世紀後,基本是靠消費拉動增長,其原因是工業革命帶來生産能力的大幅提升。現代社會之所以都要靠消費驅動經濟,是因為工業技術、農業技術已足夠完善,人類的物質生産能力大大提高,不怎麼費力即能滿足物質消費需求。因此,最後制約人類經濟增長的不是生産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資不足,而是消費需求跟不上,消費是增長的瓶頸。各類金融市場發展的目的之一是通過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等來緩解因為人們收入不均勻而導致的消費不足問題。人們也通過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各類基金等金融品種,安排好未來的可能需求,以減輕青年、壯年時期的存錢壓力,從而促進消費。總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發展,都是圍繞著把人們從存錢壓力中解放出來,進而釋放消費的動力。不僅美國不會結束這種模式,而且,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應該趕快學習,否則,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只能依靠制造業和出口市場。
  那麼,次貸危機的結果會是什麼呢?首先當然是讓美國和全球的金融機構付出代價,中國的外匯儲備和商業銀行、日本的銀行業都已付出代價。其次是美國經濟和社會受到衝擊,消費信貸和其他信貸嚴重收縮,不僅美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投資會更加謹慎,而且其他國家的機構和個人給美國提供的信貸、資本會大幅下降。因此,美國未來一兩年的信貸消費很難增長。所以,我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將壓縮美國的信貸消費,使這種經濟模式在規模上下調,但不會是終結。
  接管“兩房”以及通過動用政府資金解救其他金融財團之後,美國財政赤字在這兩年至少多增幾千億美元,再加上伊拉克戰爭開支等,美國財政赤字會快速增長,需要發行更多國債。這會把本來提供給民間、企業的資金轉移到政府手裏,壓縮經濟增長和民間福利的空間,而且使美元傾向于貶值,進一步打擊國際投資者投向美元資産的意願,減少美元資金的供給。
  因此,從許多方面看,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遠,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打擊面很廣,也很深。但是,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金融和經濟模式,反而是強化了它,這次美國也會通過相應的改革再走出來。
  問:金融全球化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加劇了金融危機的廣度和深度,美國此次危機對于國際資本流動會造成哪些影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無可逆轉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需要採取哪些新的措施來遏制可能發生的危機,並在美國的危機之中獲得機會?
  陳志武:
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不應該作為加強中國金融管制的依據。因為美國和中國的情況代表了兩個極端。在美國,金融創新可以説是完全放開的,出了問題再説,沒出問題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國則是,如果沒有政府批準,任何創新都不行。我們必須知道,監管從本質上是反應性的,是對已經熟悉的事情而為的。但創新顧名思義是以前沒有的,是創造出以前不熟悉的東西,所以,從本質上,創新是不應該被監管的,否則邏輯上就有矛盾。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不顯著,那其他行業也不可能實現創新。中國式的監管,並不能夠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打個比方,把一個人關在屋子裏不讓他去學游泳,他當然不用擔心被水嗆住,但他也學不會游泳,等他下次掉進水裏,就會被淹死。
  美國允許自由的金融創新,當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不奇怪。因為必須通過出問題,才知道什麼地方應該要有監管。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因為次貸危機引發的問題,美國對證券、投行的管制,肯定要比以前增加。現在這麼多的投行需要聯邦政府和美聯儲提供保護,那以後美聯儲和其他的政府機構,就要建立起防范、監管的制度,來避免危機的發生。
  中國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沒有什麼代價,實際上這個代價在用其他的形式表現出來。為什麼在國際分工中我們只能做賣廉價勞動力的制造業?這跟金融發展落後、金融創新沒辦法放開手腳的關係很大。金融市場沒辦法發展,國內消費的增長就會很難,給中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代價是必須靠出口來拉動增長。
  我認為中國從這次危機中應該吸取的教訓是:千萬不要因為美國的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就認為我們不放開金融創新的做法是對的。中國必須學會游泳,即使要交學費,也應該去學。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第六屆江蘇讀書節在南京開幕 2010-07-20
深圳民間讀書會網羅愛書人參與 2010-07-20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 2010-07-01
[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2010-06-08
《懸崖邊的貴族》的斷想讀書留香 2010-05-18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觀察與預期[思想頻道]“競爭格局已成”是在粉飾壟斷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