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冬天生産哈密瓜,吐魯番溫室大棚讓農民兄弟收入倍增,《今日觀察》系列節目《新疆新觀察》聚焦《吐魯番新變化》。
主持人(史小諾):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援建新疆”成為廣受關注的關健詞。那麼從今天起,我們推出三集系列評論《新疆
新觀察》。今天要説的話題是“設施農業”。那很多人會對哈密瓜、庫爾勒的香梨,還有吐魯番的葡萄記憶猶新,一直以來,充足的光照和獨特的土質,也是讓新疆的水果舉世聞名,但是風沙、乾旱、高溫等時常會出現的惡劣天氣也是讓從前的新疆農業面臨很多的困難。但是,前不久我們記者在新疆的很多地方看到,現在這裡的農業種植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發生着驚人的變化。設施農業給農民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央的新政會給新疆現代農業帶來怎樣的新的機遇?那今天我們將會就此展開評論。
今天我們的評論員是吐魯番行署副專員孫健新先生還有張鴻。
首先一起來了解一下吐魯番的一個普通的農民,他生活當中發生的一些變化。
不管你去沒去過新疆,你總會聽到這首歌頌新疆的歌曲,“早穿棉襖,午穿紗,圍着火吃西瓜。”這是新疆溫差大的真實寫照。説起農業,正是有了充足的光熱資源,這幾年當地在設施農業上做起了文章,在吐魯番亞爾鄉亞爾貝西村,村民阿不都熱合曼告訴記者,以前種棉花,每畝地收入是1500元,前幾年,他把自家的三畝地改建成了一畝日光溫室大棚,種植辣椒、哈密瓜,兩個季節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阿不都熱合曼(新疆吐魯番亞爾貝西村村民):一個溫室經濟上的收入是25000元到28000元年收入。
潘增旗(記者):阿不都熱合曼老人算的是自家的一筆帳,在我身後是1200多戶農民所組成的專業合作社,這裡的大棚呢有3000多座,它們的産品呢主要是面向國外出口,那這樣呢效益就更可觀了。
這個合作社種植的農産品主要出口到吉爾吉斯斯坦,他們註冊了自己的商標,大棚、種子、肥料採取統購的方式,並通過接國外的訂單組織農民按需生産,統一銷售,今年還要興建1000個大棚。
程建林(吐魯番新希望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總):像西紅柿兩個月以來給農民每公斤貴5角錢,給農民創收利潤是180萬。
設施農業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在新疆烏魯木齊每年80%的蔬菜要由周邊和內地省份調入,淡季時溫室大棚的蔬菜更有市場,去年來自設施農業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是729元,成為了吐魯番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産業。
主持人:剛才我們通過一個片子也是了解到新疆的這個設施農業,那説到“設施農業”,我不知道我這個理解是否正確,設施農業就是指這個大棚,大棚生産,是這樣嗎?
張鴻:這個理解很難説它是錯的,就是我們在片子裏也看到,這個大棚就是設施農業的一部分,但是它絕不是設施農業的全部。什麼是設施農業呢?大概來講就是有一個設施,我們現在可以直觀的把它理解成比如説大棚,然後它改變了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從而改變了它的生長周期,就是我們都知道,過去很多蔬菜冬天裏是吃不到的,那現在呢,你因為在大棚裏,所以冬天裏你也能吃到了,這就是設施農業。但是一個大棚僅僅是有設施的農業,但不能叫設施農業,當我們談一個農業的方式的時候,它其實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不光包括了建築,包括了園藝,也包括了機械,還包括了自動控制,等等等等,就是它是整個的一個系統工程來保證整個的一個農産品的一個區它能夠變成一個改變生態環境,改變生長周期這樣一個農業環境。
主持人:那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孫專員,因為剛才我們也是通過片子了解到了,設施農業給我們當地的老百姓生活和生産方式帶來很多的變化,能不能具體給我們介紹一下,在新疆當地這個設施農業給我們老百姓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帶來哪些變化?
孫健新(新疆吐魯番行署專員):好,大家看,這個哈密瓜在過去我們吐魯番,只能在7月份到9月份的時間在新疆生産,現在通過這個設施栽培它,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生産出這樣的哈密瓜,給這個設施農業下個定義,也就是按照工業化的標準,設施的條件能夠一年四季不受季節影響,可生産的農業産品,可調控的農業,這就叫設施農業。
主持人:那也就是説這個哈密瓜,我記得以前都是夏天,七八月份咱們才能吃到,那現在冬天是不是也能吃?
孫健新:冬天也可以,過去我們傳統農業,每年都是春種秋收,那麼到了9月,10月份,收完以後,一直到來年的三四月份沒有事幹,農民基本上是冬天就休閒了,就是走親訪友啊。
主持人:閒着的時候大概有幾個月。
孫健新:閒着將近有半年的時間。那麼設施農業就不一樣了,設施農業我們真正種植時間,從7月份開始,到8月下旬就開始種植,一直到來年的6月底,結束,那麼到了這6月底結束,那一個冬天農民都有事幹,夏天就是設施農業不種的時候,他有葡萄,還有其他一些大田作物,他還要管理,叫一年四季有活兒幹,他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
主持人:生活特別充實。
孫健新:對,生活特別充實。第二就是這個設施農業它的效益可觀,那麼我們設施農業從8月份種下去到來年的6月份,可以種三到四茬作物,三到四茬作物,三到四茬作物種好的一年下來以後,好的可以收到四五萬,差的也能收到一萬兩萬,對於當年種植農民收入一萬塊錢沒問題,對於這個熟練農民收入兩萬塊錢也沒有問題。那麼也就是説過去我們大田作物種棉花來説,一畝1000塊錢的效益就是很好的,那麼一個大棚如果是種好了一畝地就收入20000塊錢,等於20畝棉花的效益,所以説對農民來説,種設施農業對他們收入將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大幅度提高,他的收入提高了,他的生産。
主持人:積極性也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是提高了。 孫健新:生活質量也會提高。
主持人:在我們節目進行當中呢,現在網友也是在參與我們的節目,我們看一下我們的網友,對新疆的設施農業有着怎樣的看法。
有一位叫做“鳶尾花”的朋友他這樣説,他説“設施農業更加科學,更加高效環保,不僅當下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因其對環境自然的良性利用,更能使農民的收入能夠長期穩定的增長,從而不再看天吃飯”。
現在新疆吐魯番的設施農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在當初建大棚的時候,大棚雖然很好建,但是裏面到底種什麼?怎樣種?種出來的東西好不好銷售?也是成了一大難題。那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我們記者在吐魯番當地的採訪。
托克遜縣博斯坦鄉吉格代村有954戶村民,7月3號,在收穫了哈密瓜和西瓜之後的農閒時節,當地推廣設施農業的技術員來到村裏的大棚基地,給農民們講授溫室種植的技術,並答疑解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去年9月,村子集中連片興建了106座溫室大棚,都種上了辣椒、西紅柿、哈密瓜等瓜果蔬菜,在春節前都賣出了好價錢。農民蔬菜種植平均收入達到9472元,人均收入增加了1758元,可是説起來縣裏去年年初,推廣設施農業時,吉格代村人的積極性並不很高,他們擔心大風會吹垮大棚,沒有種瓜種菜的經驗萬一絕收,怎麼辦?豐收了,賣不出去,怎麼辦?投入幾千到上萬元,賣不出好價錢,又該怎麼辦?
針對村民的擔心,當地安排了村子六小隊的60名村民,分為三批到農業合作社等設施農業基地進行培訓,看到設施農業實實在在的好處後,一部分農民動心了。針對大風的惡劣天氣,大棚如何抗強風,當地村民想了不少辦法,這是大棚專用的防風網,這是用竹坯固定龍骨,再加上可調節的集線器,多管齊下,抗住了今年一場12級大風的侵襲。
劉新勝(新疆吐魯番地委書記):通過去年搞了一萬多個棚,沒有聽説有一個農民説東西賣不出去,今年我們搞兩萬個棚,現在農民搶購得非常厲害,我們設想的一個棚一年保證能夠收到三萬元左右,這樣三萬元左右,一個棚裏邊常年需要的人大概是一個勞動力,就相當於一個人就業,而且這個産業我們想是個非常陽光的産業。
今年托克遜縣就要興建溫室5000個,到2014年,標準溫室大棚能達到20000個。
主持人:我們看到當初在這個新疆推廣設施農業確實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困擾,在我們記者在當地一線採訪的時候,也是採訪了很多農民,他們有一些親身的説法,那張鴻你這邊了解到的,一些咱們採訪的當時遇到的困擾,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説具體有哪些?
張鴻:現在看的結果還是挺好的,我們的記者採訪這個書記的時候,當時在現場書記還做一個現場的調查,説掙一萬塊錢年收入以上的請舉手,嘩,大概一共有60戶左右,大概有四五十戶都舉手,然後居然還有兩萬多塊錢的,收成都還不錯,然後他還給我帶來這樣一個表,這個表就是他們收入的整個一個統計,我算了一下大概每一個棚都能有一萬以上的收入,但是最初的時候確實是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很多人會擔心,首先吐魯番是一個風庫,就是它風特別大,一年大概有200多天是有風的,而且10級以上的風,是非常常見的風,居然會有風會把火車給刮倒。
主持人:有這樣的事情嗎?孫專員。
孫健新:2007年的2月25號,有一列客運列車給刮翻了,那就是在吐魯番。
主持人:這個風太大了。
張鴻:對,你想想這個風這麼大,然後現在跟你説,説你要搭個棚來在裏面種農作物,這一想,天天都颳風,那怎麼能弄那麼堅固的大棚呢?所以大家可能還不是特別的心裏有底;還有一個就是,我幹慣了傳統的這些農業,現在讓我新弄這個,我根本就不懂;其實還有一個門檻就是錢的門檻,那個時候可能當地的農民可能年收入也就兩三千塊錢,一個大棚,那個時候的大棚大概是兩三萬,最起碼也得一兩萬一個,就是還沒有像現在升級這樣的大棚,現在升級的大棚已經達到了五萬七一個,所以你想想對一個農戶來説,他投入這麼大的資金去做這個事情,而且未來的收成也未可知,所以他肯定是心裏是很忐忑的。
主持人:對,那我們先説一下投入吧,孫專員,就是剛才張鴻説的,以前一個大棚要一兩萬,後來是57000元一個大棚,咱們在投入上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孫健新:當時我們讓農民只拿5000塊錢的資本金,由銀行貸款40000元。
主持人:解決45000元。
孫健新:45000元,我們當地財政補助5000元,所以我們爭取通過去年吧,我們搞設施農業,國家農業部在農機補貼,能夠補個將近7000塊錢吧,就解決了這個投入的問題,去年這個效果搞得很好,特別是去年搞完以後,13000多個大棚建起來了,我們自治區光給我們貼息就給了2000萬,列入自治區的財政預算裏面了,同時還把節水資金給我們給了3000萬,所以説把這個投入問題解決了以後,農民通過第一年種植以後,有了收入以後,今年的積極性就非常之高。
主持人:對,那還有一個問題,我覺得可能當地老百姓思路轉變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就像剛才張鴻所説的,那麼大風天那麼多,可能會擔心這個大棚它難以維繫,所以在怎樣從傳統農業轉向設施農業,咱們怎麼樣去解決當地老百姓的困擾?
孫健新:這個農民對搞設施農業,説個實實在在的,開始顧慮很多的,顧慮最大的一個就是沒有技術,不會管不會種,怎麼辦?再一個,今後我種出來産品賣不出去怎麼辦?他非常擔心這兩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黨委和政府從去年開始,我們搞了有高科技農業園,就是專門在前期解決産前種苗的問題,農民買不上好的種子,最後生産不出來好的産品,所以在種子這方面,由政府直接把關,有高科技員,我們農業科技員直接把關,把全國最好的蔬菜、瓜果品種放在我們這個吐魯番這個地方,給農民把苗子育出來以後,直接農民拿苗子回去種就行了,農民管啥呢?你就是在這個生長季節裏面,按照技術員的要求怎麼樣管理好就行,什麼時候間苗,什麼時候掉秧,什麼時候掐頭,留多少果,這個時候你把這些活幹完就完了,到最後收的時間賣的問題,農民也非常擔心的,所以説我們現在建立這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由政府兜底管市場。我們成立了幾十個合作社,這些合作社都搞一些冷庫,把農民的菜保護價收購進來,收購進來他按照這個市場的需求不一定每天賣的菜都要賣出去,先把農民的菜收起來放到冷苦裏面,市場需要多少,我往市場投送多少,這樣就解決了農民賣難的問題。所以説解決農民前期擔心沒有好種子,沒有好的苗子,種不好的問題,又解決了農民産後,産後産出來的産品賣不出去,這個顧慮以後,農民今年搞設施農業積極性就大幅度的增長。
主持人:我覺得聽了您的介紹,我覺得新疆的老百姓真的是太幸福了,因為你們從這個技術上,資金的支持上,包括最後産品的銷路上,都是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那麼新疆的設施農業也是讓當地的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新疆的設施農業在今後的發展過程當中會有多大的空間?但是還會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遇到多大的挑戰?稍候我們繼續評論。
5年10萬大棚,高投入,高回報,設施農業有望創造産值千億元,援疆新政,如何助力新疆農業發展,《今日觀察》系列節目《新疆
新觀察》。
主持人:歡迎回到我們的節目,在今年的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後,國家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給予了新疆的設施農業很多的扶持力度,那麼新疆的設施農業也是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通過一個片子一起來了解一下。
記者:蔬菜瓜果的品質要提高,種苗至關重要,這裡是吐魯番設施農業的科技示範園區的種苗中心,它的總面積是32000平方米,能為3000到5000個大棚提供種苗。
不僅是種苗,從場地選擇,安裝骨架,等流程上,當地都進行了統一規劃建設,為最大限度的節約灌溉用水,興建大棚,都採用低壓管道輸水,溫室種植大部分實行膜下滴灌,每畝可節約70%左右,各縣根據財力對農民新建溫室大棚,每座補助在5000元以上。金融部門也給予了農民兄弟貼息的政策支持。
按照規劃,吐魯番2009年到2013年,要連續5年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10萬座。
劉新勝:後10萬個棚,我們準備用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就是讓一些大的企業到這來,和農民搞股份制,農民的土地作為股份加入,而大的企業,把資金拿來作為加入,然後再找大的農業科研部門作為技術(股份)來加入,形成大的資金、技術、土地股份制,現在正在運作這個事情,而且現在前景很好。
劉新勝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發展20萬座溫室大棚,用地60萬畝,而每3畝土地用來建1畝溫室大棚,能節約出約40萬畝土地的水資源,大約節水兩億立方,在吐魯番,一立方水用來開發農業能産出490元的效益,兩億方水將會創造近千億元的産值。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