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洋大豆之爭 實乃産業鏈的抗衡
    2010-05-07    作者:劉登高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近《求是》雜誌刊登了農業部原副部長萬寶瑞關於《振興我國大豆産業的根本途徑》的文章,這是難得的權威聲音。文中包括了作為中國大豆産業協會會長的他,在長期的調查研究中,對中國大豆産業發展戰略的全面思考。
  第一,為什麼中國大豆市場需求旺盛,而國産大豆卻發展受阻?中國是世界大豆原産地,也是世界生産大國、出口大國,為什麼如今卻成為進口大國,在世界市場喪失了話語權。為什麼大豆主産區的農民經營慘澹,大豆主産區的企業停工待料,國庫豆滿為患,而美國大豆卻乘虛而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洋大豆的涌入,我們應該思考在國際化條件下,國家、大豆産業和主産區加工企業該做什麼?
  我研究過美國大豆産業的發展史,政府的扶持政策對大豆産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該學習美國抓農業的經驗了。美國的大豆産業協會、大豆産業基金會、大豆出口協會在大豆産業開拓國外市場中發揮了紐帶作用。中糧當年以出口國産大豆為主業,曾經是中國大豆出口的龍頭,而今卻成為進口洋大豆最多的企業。“一盤散沙”的農戶,“孤軍奮戰”的主産區加工企業,只能成為壟斷糧商的犧牲品。
  第二,“四化”反映了中國大豆産業現代化的客觀走勢。當今世界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是産品與産品、企業對企業的爭鬥,而是國家之間産業鏈與産業鏈的抗衡。中洋大豆之爭,不再是數量的對比,也不是中外加工企業競爭,而是兩個國家大豆産業鏈之間的抗衡。
  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政府的責任不只在於“催種催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國際化趨勢整合、強化中國的大豆産業鏈。中國悠久的大豆生産經驗,優良的大豆品種,勤勞的農民,艱苦奮鬥的加工企業,強大的國家儲備,都是中國大豆産業重新崛起的最寶貴財富。
  第三,關於主産區加工企業聯合採購和加工國産大豆配額,只是民族加工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極有必要又切實可行,亟待政府部門拿出具體政策。任何時候,企業的聯合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政府要關心民族産業的興衰。貿易是國家之間利益的博弈,只有自信、自主的國家才能恰當地利用國際貿易原則保護本國利益。貿易原則是為進口國家捍衛本國産業服務的,不是“軟骨病人”的滋補品。
  關於聯合採購需要國家&&進口大豆的貸款、結算和物流的配套政策,關於配額,關鍵在價格,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應該和美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價格相當。

(作者為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

  相關稿件
黑龍江前兩個月大豆進口量同比增長11.6% 2010-03-17
黑龍江55家大豆壓榨企業將獲首批財政補貼 2009-12-25
大豆産業:期待政策拐點 2009-12-21
黑龍江敞開收購玉米大豆 2009-12-11
[商品解讀]地球還能增産多少大豆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