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4-16 作者:余運彪 來源:證券時報 |
|
|
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對於本國的農産品出口,都實施高額的補貼政策,由此還時常發生美國與歐盟相互指責對方的農産品高額補貼政策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爭論。雖然中國進口大豆(資訊,行情)的原産地並不完全都在美國和歐盟國家本土,但世界大豆的生産和貿易的操控權是完全掌握在這些國家手上的。中國進口大豆的低價,絕對不是市場化的生産成本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美國及西方利益集團的戰略意圖。隨着中國進口大豆的規模及數量逐年增加,中國所面臨的潛在危險將十分可怕。 從目前能夠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與信息中,可以發現伴隨着進口大豆的逐年高速遞增,國內豆農的利益和生産積極性在大幅下降,已經到了威脅中國糧食主要作物生産安全的地步和關口了,中國政府提早作出應對措施與防範政策,已經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事情和工作。同時,進口大豆不正常的低價,不僅衝擊了國內大豆的種植、生産和銷售,而且嚴重地影響到了國內油脂油料企業對於國産大豆的收購,種種跡象都表明,即使是按照國際慣例,也都可以構成中國啟動對於進口大豆的反傾銷調查的“要件”。
中國對進口大豆實施反傾銷調查,目的並非是完全禁止大豆的進口,實施貿易保護主義,而是為了徹底地認知為什麼進口大豆會如此的價低並且其售賣條件還會如此的優惠的根本成因,是為了發現問題,從而採取正當的應對措施。中國可以借助反傾銷調查,合理合法地了解進口大豆的種植、生産、銷售等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情況,從而汲取到先進的生産和管理經驗,也有利於國內大豆的種植、生産及銷售等等。 中國的進口大豆,大多以轉基因大豆為主。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始終都還沒有達成共識,中國既國門大開,放任轉基因大豆堂而皇之地進入,豈不有替他人進行大規模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安全性實驗的嫌疑? 國産大豆的質量,遠比進口大豆的質量好,國內油脂油料企業之所以不願意收購進行加工,僅僅只是由於進口大豆的價低所“壓制”,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優勝劣汰,反而變成了劣勝優汰了。這種現象,就已經不僅僅是影響中國農民的切身利益的問題了,而且是威脅到中國的糧食生産安全的地步了。一旦中國的農民都不願意進行大豆的種植和生産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就從何談起呢?是希望世界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大豆隨時隨地地滿足中國龐大人口的需要嗎?難道非得等到危機出現和爆發之後,再來亡羊補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曾經遭遇的慘痛教訓,是絕對不能夠忘懷的。 中國雖然目前也有大豆的保護價收儲等等一些政策,但從近年的具體實施效果來看,越來越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收儲和補貼政策,當初制定的時候,並沒有把國際的因素考慮進去,從而造成了目前的被動局面。同時,進口大豆的配額制政策,並沒有協調好國內大豆種植與生産的關係,客觀上形成了一種惡性的壓迫國內大豆種植積極性的循環;即進口大豆價低,“壓迫”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下降,需求缺口擴大,從而導致進口量上升,又反復“壓迫”種植面積下降,周而復始。 中國應儘早實施對進口大豆的反傾銷調查。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世界範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不斷抬頭,中國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趨複雜,如何參與到國際分工與協作中去,又如何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等等,都需要中國人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防患於未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