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海外並購為何面臨勞工關係難關?
    2010-03-29    作者:梅新育    來源:東方早報

    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熱潮中,不少中國製造業企業將跨境並購的目標指向海外汽車製造企業,從前幾年的上汽收購雙龍,到已於昨日簽約的吉利收購沃爾沃。然而,現階段中國汽車製造企業海外並購的目標主要是獲取技術和品牌,因此其目標只能是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而正是在這類國家,特別是在一些平均收入水平高於中國並實現了民主化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製造業投資項目,尤其是並購投資項目,中國企業將面臨棘手的勞工關係問題。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這類經濟體與中國的競爭關係比較明顯,工人更擔心生産向中國轉移而減少他們的就業機會。其次,工人擔心他們的收入水平降低。第三,這類國家實行民主體制不久,尚未形成類似歐美成熟的社會各階層相互制衡機制,其國民行使民主權利的熱情高漲而履行義務的意識相對淡漠,容易形成極端的群體性行為。此外,這類國家國內各個階層、各個群體行事風格好走極端、內鬥不休,方才有利於外部大國操縱控制。
  這方面最典型者莫過於韓國。統治朝鮮歷史五百餘年的末代王朝李朝就以官僚內鬥不休而聞名;今天,韓國的民主帶有濃烈的極端色彩,幾乎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當作藉口煽動起一場上十萬人、上百萬人的游行示威,而他們的抗議活動又常常演變成為無視一切國內、國際法規的暴力行動。韓國參加工會的勞動者比例不過11.4%,明顯低於美、日等發達國家,因罷工而損失的工作日卻明顯高於發達國家。無論韓國工會、農會等維權組織曾經有過如何正確、光榮的歷史,時至今日,他們已經成為韓國社會一大動亂因素,也給韓國國際形象塗抹了越來越多的污點。
  讓我們看看上汽收購雙龍案吧!2006年,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下文簡稱“上汽”)用5900億韓元(約合30億元人民幣)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株式會社51.3%股權,此後又屢次注資解救雙龍,結果雙龍汽車最終於2009年2月獲准進入企業回生程序(即破産重組),成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迄今最大失敗案例,而上汽投資雙龍失敗的關鍵正是無法駕馭該公司工會,致使上汽作為大股東遭受了一系列不公正待遇:
  為了安撫雙龍工會並顯示中方合作誠意,上汽曾高規格接待雙龍工會代表集體來華訪問,上汽董事長親自接見;但在雙龍公司英文網站的公司簡介中根本無法看到任何關於上汽的標識及文字描述;在銷量持續銳減和債務不斷攀升的夾擊之下,雙龍汽車必須減薪裁員削減開支方有一線生機,但雙龍工會拒絕了一切這類提議;當傳出上汽有意和雙龍合作開發SUV車型時,雙龍工會立即毫無依據地向韓國司法當局舉報中國人欲“偷竊”本國技術……
  在雙龍工會層出不窮的無理要求和子虛烏有的指控壓力下,上汽再也無法承受無償“供血”卻得不到任何投資回報的尷尬角色,被迫決定停止繼續注資、聽任雙龍汽車破産重組,雙龍汽車工會也沒有任何反思,而是發動會員圍堵中國駐韓使館(2009年1月13日),並在韓國全國發動簽名運動,譴責上汽“竊取韓國汽車技術、違背當初投資協議”。從2009年5月22日起,雙龍工會又組織約900名遭裁員工佔據平澤工廠車間。在法院裁定工會佔據廠房係非法行為之後,韓國警方於當年8月5日強行驅散佔據平澤工廠70多天的工會成員,與佔據車間的工人發生激烈暴力衝突,至少50人在衝突中受傷。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他類別的政治性風險通常都在各國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的承保範圍內,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轉移和規避;但由於勞工問題引起的政治暴力風險通常不能向官方機構投保,只能由企業自我防範。
  所以,中國汽車企業們,在你們決定走出國門開展並購之前,好好調查一下自己能否“擺平”這些問題吧!

(作者係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稿件
中國汽車業面臨三大“關口” 2010-01-19
汽車業出口“見底” 2010-01-08
汽車業迎來較好的盈利環境 2009-12-11
汽車業走向“動力多極化” 2009-12-08
汽車業:産銷兩旺資金熱捧 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