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背後的“負經濟”體係
    2010-03-24    作者:秋風    來源:南方都市報

    繼蘇丹紅、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等令人震驚的産品之後,“地溝油”又隆重登場。其實,地溝油的生産、銷售已是一個至少有20年的行業。變化僅僅是,隨著整個社會物質消耗水準的提高,這個行業的産值隨之膨脹了很多,有更多地溝油走上了更多人的豐盛餐桌。
  太史公早就表述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數人,從大酒店餐廳的經理,到廚余垃圾收購商,到油品銷售者,再到餐館經理,卷入這個龐大的地溝油生産鏈條,就是為了一個“利”字。
  甚至可以説,主要就是消費者對“利”的追求,推動了這整個鏈條的運轉:像水煮魚這樣的菜品制作,需要大量用油。餐館為了吸引食客而盡可能壓低價格,一盆水煮魚只賣十幾二十元。當然,對如此喜歡價廉物美的顧客,餐館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地溝油。
  地溝油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人們普遍的生活狀態最佳象徵:社會上所有産品都是低價格、低品質的,為的是相互滿足無盡的物質欲望。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文化懷疑,尤其是過去幾十年猛烈的文化破壞,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説,這個社會已經喪失了精神的維度。生活就是追逐物質的享受。對自命為精英的人來説,這物質主要是權力;對普通白領來説,這物質就是名牌消費。但所有這些人都不拒絕口腹之欲的滿足。
  也就是説,所有人具有強烈而直接的物質欲望,在這種欲望驅動下,大家在一個迅速發育起來的商業體係中相互制造和滿足無盡的欲望。這個商業體係是由陌生人組成的,它的生産效率確實非常之高,因為,大家都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物質生産中。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沒有心肝,又彼此都是陌生人,所以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都可以輕輕松松地做到無所顧忌,不會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來降低造假制劣的效率。
  由此,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相互傷害體係:你在我吃的辣醬中加蘇丹紅,我在你家孩子喝的奶粉中加三聚氰胺,他又在大家都進的餐館中使用地溝油。作為生産者、銷售者,每個人在清點自己的賬目時都十分高興,因為通過使用廉價“原材料”,自己在競爭中獲得了優勢,爭取了更多消費者,賺到了更多利潤。
  大家如此交換、合作的經濟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在中國,幾乎所有産品價格都十分低廉,低廉得根據常識幾乎無法相信,比如,一盆水煮魚只要十幾二十元。如此低廉價格讓所有人的物質欲望都輕易地得到滿足。于是,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幸福,越來越幸福,甚至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奇跡時代,而有一種顧盼自雄的驕傲感。
  不過,我仍然想把如此高效率的欲望滿足體係稱為“負經濟”體係。因為,生活在這個體係中的所有人,在收獲超常規欲望滿足的同時,又會成為被傷害者。每個人一旦作為消費者,立刻會發現自己處于防不勝防的可怕位置。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公共服務,幾乎到處都是陷阱,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讓自己撞上。因此,這個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也許不會經常憤怒,但肯定經常處于惶恐、焦慮、不安的感覺中。這種負面感覺每時每刻在抵消著他從價格低廉的物質供應體係中獲得的幸福感、滿足感和驕傲感。經濟學上説,“經濟”的本質就是高效率地生産增加滿足感的手段,則如此一個高效率地産生不滿足感的體係,當然就是負經濟體係。
  遭遇傷害的人的反應可想而知:他會憤怒地討伐別人,討伐整個社會。很少有人去反省自己。但其實,幾乎所有人都促成了這個相互傷害的負經濟體係的出現,維係了它的運轉,或者是有意地,或者是無意地,或者是積極地,或者是消極地。
  這個負經濟體係當然具有諸多社會後果,比如惡化社會成員對他人的態度,人們彼此信賴的那種共同體感覺趨于淡薄以至消失。對他人,人們只有懷疑、防范、怨恨乃至憤怒。武漢火車站曾經的大幅標語就是這種人際關係的寫照:“不要相信陌生人。”
  然則,中國人有可能走出這種相互高效率地傷害的負經濟體係嗎?當然有可能,但難度不小。最大的障礙就在物質主義精神本身。常有人相信,只要社會有更多財富、人們更有錢,一切就都會好起來。這是把致命的病毒當成了救命的良藥。
  歸根到底,能夠相互提高福利的經濟體係,乃是人之作為完整的人的高貴精神追求的産物。當人把自己降低為純粹物質的存在,他就只配得到負經濟體係。結束負經濟體係,必得每個人放棄物質主義信仰,哪怕只放棄一丁點,不再只安于、陶醉于、驕傲于物質主義欲望機器的角色。

(作者係北京學者)

  相關稿件
[關注]網民:加強監管 截斷地溝油回流渠道 2010-03-22
用低碳生活對抗地溝油 2010-03-19
讓人人喊打的“地溝油”為人造福 200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