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質量問題亟需體製革新
    2010-02-03    作者:吳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農業增長方式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轉變的時候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業。現在,如果糧食産量基本有了保障,是不是應該到了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糧食質量的時候?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研究了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等在工業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國家,布朗先生把上述發現寫成長文“誰來養活中國”、刊登在1994年第9-10期的《世界觀察》雜誌上。他發現,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這些國家耕地大量流失,糧食大量依靠進口。基於這樣的歷史經驗,他早在1994年就預測:在1990年到2030年間,中國的穀物産量將減少20%、降到2.72億噸,國內市場將出現2.07到3.69億噸的缺口。因此,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穀物進口國,並大幅推高世界糧價。布朗進一步推斷,糧價上漲將加劇某些低收入國家和低收入人口的貧困問題,有可能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崩潰。其危害不亞於19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
  15年之後的現實與布朗當年預言大相徑庭:中國國內的糧食産量不僅沒有大幅下降、而且基本保持了持續增長趨勢。國內糧食市場保持了總量自給自足(但是每年進口數千萬噸),沒有對外部世界造成衝擊。布朗的預言不僅沒有成為現實、且未來也不可能成為現實。
  這並不是説布朗的預言沒有意義。國家統計局和農業部的研究認為:到2030年,全國糧食需求總量會達到7.04億噸,比布朗計算的6.41億噸還要高。布朗報告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及時提醒了中國政府應該高度關注糧食問題。從提高糧食總量的角度來説,政府農業工作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成功提高糧食産量的同時,糧食質量也需要重視。首先是,一些糧食品質有待於提高。比如,一些國家的大米為什麼可以比中國大米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除了關稅和包裝等營銷方式等因素,我們更應該多想想如何進一步提高質量與品質。其次,國産農産品的普遍低價導致國內工農業收入剪刀差仍舊維持,近幾年沒有縮小的跡象,制約了農民務農收入的增長。農民的收入增長主要來自外出打工。
  解決糧食質量問題需要我們從相關制度着手。由於有關農産品質量的信息不透明,消費者往往無法鑒別産品質量,因此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第三方。然而,作為政府部門的第三方從來沒有強制執行過糧食質量標準。一些農牧地區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大企業收購當地産品,因此大企業在當地“大得不能倒閉”,即使生産、銷售了有害産品,那些地方政府也不敢對其進行應有的懲罰。地方政府一旦開了“寬容”的先河,大企業更加有恃無恐。於是2008年封存的毒奶粉一年多以後會再次流入市場。
  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一些現象提示我們需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比如,毒鴨蛋、毒大米等危害消費者健康的事件在農産品市場上屢有發生。一些地區的農田被周邊工業廢物污染了,當地農民本來是受害者。但是他們沒有通過正當途徑維護自己利益,卻把自己不吃的糧食賣入市場,成為害人者。
  農業産出的數量上升、質量下降,絕不能説是農業的進步。只能説是為了確保糧食供應數量,有時不得不以降低糧食質量甚至衞生指標為代價。這是過去十多年延續的農業工作路線決定了的:農村工作的首要目標是保證糧食生産總量、維護社會穩定,其次才是發展農業、富裕中國農民。現在,一切都表明我們需要迫切地關注農業增長質量問題了。

  相關稿件
糧食安全:全球共同關注 2009-11-18
倫敦農業峰會聚焦糧食安全 2009-10-21
李克強:管好糧倉 確保糧食安全 2009-10-10
聯合國召開糧食安全會議 2009-09-28
G8峰會糧食安全聲明草案出爐 要求各國盡快應對 200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