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轉基因作物是糧食增産唯一途徑?
    2010-01-11    作者:蔣高明    來源:第一財經

    備受爭議的轉基因水稻、玉米,近日獲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頒發安全證書。對轉基因安全性的疑問又被重新提了出來。最近,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三名委員做客人民網,逐條駁斥媒體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他們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存在風險,可放心食用,並批評媒體的“負面”輿論,妨礙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
  上述委員指出:我國制定了未來10年,即到2020年1000億斤的糧食增産計劃,也就是要比現在增産10%,而過去10年中國糧食增産僅為2.5%,未來10年的增産任務艱巨。靠什麼呢?常規育種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是單靠常規育種不行,一定要和新技術結合;轉基因技術是解決糧食短缺現狀一個“唯一可取”的技術,就中國制定的2020年新增糧食1000億斤的具體目標來看,轉基因技術商業化也是必由之路。
  筆者認為,“轉基因是提高糧食産量的唯一選擇”這樣的論調,是不符合科學事實的。
  影響糧食産量的因素包括“水、土、肥、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管(田間管理)、工(工具改良)”8個方面,轉基因僅在“種”上做文章,只是發揮了其中一個方面。
  要強調的是,轉基因作物本身並不增産。目前的品種只是對蟲害有所控制而已,其畝産量如果多種幾代就越來越低。美國是種植轉基因作物最多的國家,技術遠比中國先進,耕地還比中國多11億畝,但其糧食總産僅3.63億噸,遠低于中國的5.01億噸;單産也不行,中國糧食單産為278公斤/畝,美國只有125公斤/畝。
  所以説,糧食産量的提高,無論單産還是總産,得充分挖掘各種潛力,而不是片面追求技術就能做到。
  《第一財經日報》1月5日報道了雲南省農科院進行的一項新肥料實驗,水稻、玉米的標準實驗和大田實驗都取得了非常明顯甚至可以説驚人的增産效果,9畝水稻增産幅度21.55%是很大的。從雲南省農科院實驗所使用肥料的成分構成來看,氮磷鉀含量不足10%,有機質含量豐富,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效果。這項實驗即説明一個道理,肥料的改進、土壤的改良在提升糧食産量上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就我國的現實而言,糧食産量遇到瓶頸,這個瓶頸其實是人的因素。實際上,當下由于存在種地不賺錢的現象,有些農民不願意伺候土地,用地不養地,導致地力下降,這才是造成糧食産量提升緩慢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
  最近30年來,我國耕地退化的嚴重程度已令人擔憂,要恢復地力,需大量有機肥還田,並配合精耕細作。轉基因則是在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的基礎上,單純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懶,地越種越瘦,並增加了生産成本。
  轉基因的食品安全問題和生態影響問題也仍在爭議之中。上述委員稱,早在1993年,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晚熟西紅柿就已正式投放美國市場了,説明轉基因不存在安全問題。他希望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上種植轉基因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
  實際上,這其實繞過了安全問題。綜合來看,目前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在這些不確定存在的前提下,萬一出了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總之,目前制約中國糧食增産的主要原因不是技術不行,而是農民不願種地、耕地品質低,解決這兩個問題其實比推廣轉基因作物更緊迫。至于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則更須慎重。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相關稿件
西南大學研制成轉基因彩色絲綢 2009-08-28
我國未及時研發轉基因大豆教訓深刻 2009-07-24
轉基因之爭:“中國豆”的最後堅守 2009-07-01
進口轉基因大豆將帶來“基因污染” 2009-04-15
黑龍江:省內各地嚴禁收購進口轉基因大豆 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