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房地産化是偽命題 要點在於民生財政
    2009-12-30    作者:黃湘源    來源:上海證券報

    有人認為,中國需要去房地産化。筆者以為,這其實是個偽命題。
  房地産本是産業分類中建築業的一個分支,是不是可以稱為“支柱産業”,理論界始終有爭議。不過,“支柱産業”的提法淡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文件,只是反映了經濟發展思路的轉變,並不是否定房地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房地産是國民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門基礎性行業,其上下游産業鏈條拉得很長,沒有哪個行業能像它那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接或間接地引導和影響很多相關産業的發展。據統計,在我國,每增加1億元住宅投資,其他23個相關産業將相應增加投入1.479億元,被帶動的直接或間接相關較大的産業有60多個,在增加國民生産總值和提升就業率上,自有其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大約12萬億的國民消費總額中,房地産消費就佔到了一半左右。這個最大的“消費源”,對於擴大內需的貢獻,是任何道德的評判所無法否定的。 “去房地産化”,如果意味着全盤否定房地産對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則不僅無視過去六七年的經濟建設實踐,也不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的基礎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總體要求。
  “推進城鎮化”和“擴大內需”、“優化産業結構” 一起被定為明年經濟結構調整的三大着力點,意味着房地産在新歷史條件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歷史使命。誠然,“房地産化”不等於“城市化”、“城鎮化”,但不可否認,加快“城市化”、“城鎮化”進程,首先拉動的就是住房需求,房地産行業將在“城市化”、“城鎮化”過程中最先受益。國際上,當一國人均GDP3000處在美元時,城市化率大概在55%至60%左右。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工業化中後期60%的均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內消費需求的釋放與升級。加快城市化,是培育經濟新增長動力的唯一選擇。
  不過,未來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發展重點並不是大城市化,而是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適時放寬戶籍限制,推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這預示着,未來的城鎮化不僅將突破城鄉二元結構,使由於城市化建設滯後於工業化而造成的城市結構不合理、空間布局不合理、土地資源使用不節約、生態環境不理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跟不上的狀況獲得根本性改善的機遇,而且,隨着3億多農村人口逐漸轉為城市人口而帶來的對就業、住房、教學、醫療以及其他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將為經濟發展開闢更為廣闊的增長空間。可見,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非但不意味着任何意義上的“去房地産化”,反而為包括房地産在內的相關産業的産業升級提供了新的突圍方向,成為它們在依託消費擴張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持續增長的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社會矛盾的焦點,實際是部分城市房價漲得太快。若將“去房地産化”表述為“去房地産泡沫化”,或許更符合原意,但將“去房地産泡沫化”表述為“去房地産化”,不僅是簡單的概念變換,而且如果作為政策選擇的傾向性解釋,也是嚴重誤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的樓市新政,主要意圖並不在壓縮房地産市場,而是為了促使房價回到更理性的軌道。抑制一部分城市漲得太快的房價,究竟是從打擊投機泡沫入手,還是調整住房政策入手,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大課題。以當下我國城鎮在職職工的平均收入,大多數在職職工根本就承受不起越漲越高的房價。那種把適宜通過經濟適用房滿足自住需求的那部分人群不分青紅皂白一概推給商品房市場的做法,不僅是損不足而補有餘,而且也是累積商品房市場民怨的真正源頭。
  我國房地産市場現在的問題很多,但在筆者看來,主要癥結並不是所謂的“房地産化”,而是在於它的功能定位的錯位。由於房産産權私有化同土地制度國有化之間存在巨大的可調節空間,客觀上使得房地産業在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凸顯出來的過程中,很容易成為顯示當地政府業績的舞&,而其滿足社會成員住房需求的社會功能卻往往被不適當地撂在了一邊。這與其説是“房地産化”,不如説是“土地財政”。因此,中國住房制度或者説房地産政策改革的要點,絕非“去房地産化”,而是將“土地財政”改為“民生財政”。 只有在還房地産業本原的條件下,作為民生性産業的房地産,才有可能是強國富民所必不可少的真正支柱。

(作者係知名市場分析人士)

  相關稿件
國土資源部掛牌督辦全國18宗房地産閒置土地 2009-12-24
房地産健康發展的一點思考 2009-12-24
遼寧房地産投資躍居全國第二 2009-12-23
不應讓房地産成為地方政府“名利場” 2009-12-22
2010中國房地産峰會將舉行 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