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12-07 作者:李雲崢 來源:證券時報 |
|
|
轟動一時的“中俄大飛機交易未履約”事件,近期俄方終於有了公開表態:俄軍工企業負責人明確&&俄羅斯不可能為“第三方原因所造成的合同無法履行”承擔責任。按照他的説法,2005年中俄雙方達成的合同規定,俄方將負責飛機發動機和輔助動力設備的生産與供應,伊爾-76機體的生産是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飛機廠的工作,“但是,烏方對中國提出的價格不滿意,從而拒絕同俄方簽署生産協議,導致中俄協議至今未能得到履行。” 大飛機問題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於其關係國家戰略安全等因素,“大飛機”是指大型運輸機,因為大客機屬於有錢就能買到的,而大型運輸機則與國家間關係等非經濟因素相關聯。從近期的一系列消息來看,國際上大型運輸機研發、生産和交易的勢力格局正在打破數十年來的平衡發生變化。以印度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開始拋棄俄羅斯飛機選擇美國飛機,是近期國際大型運輸機交易領域的一個“風向標”:印度國防部上個月已經決定,放棄採購俄羅斯伊爾-76飛機轉而購買美國波音公司生産的C-17“全球霸王”。對於印度為何願購買價格比俄産伊爾-76高三倍的C-17?印度方面的外交式錶述是C-17維護起來更容易和簡便。而這個背後,是俄羅斯自身的産業已經接近“燈枯油盡”有關,要交貨就要重新在俄羅斯境內建設新廠,必然會遭遇坐地起價。 美國依舊是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研發製造一線陣營,但是因為來自美國國內的訂單開始萎縮,向海外市場拓展成了維繫其發展的關鍵步驟。早在2006年8月,美國波音公司就曾宣布,因為無法接到來自美國政府方面的足夠訂單,將逐步關閉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長灘市的C-17軍用運輸機組裝廠,按照計劃,到2009年中期將全部關閉。不過從印度等國開始拋棄原有的俄羅斯飛機選擇轉而購買美國貨時,美國大型運輸機的命運前景並非幾年前預想的那麼糟糕和“短命”。 歐洲國家依靠“空中客車”項目的延伸,也在大型運輸機項目上獲得了一席之地。但在2008年底,歐洲空中客車母公司——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集團總裁路易.加盧瓦在向訂購A400M大型運輸機的有關國家高層官員通報該項目進展時&&,他已無法預言何時能向用戶交付該運輸機,並稱該項目是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集團一個“非常大的風險”。
對於中國而言,因為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存在,獨立自主的大型運輸機研發生産成為唯一的未雨綢繆之選:200噸國産大型運輸機將在年底亮相的消息,中國已經在11月官方宣布,相信中國産大飛機“突破之旅”,是對那些圍堵中國和失約國行為的最好回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