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全球經濟自主性增長乏力、金融系統恢復尚需時日、經濟調整、去産能化漫長、全球通脹壓力驟然加大、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疲弱影響着世界經濟的復蘇。
4月份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大多結束自由落體式的下滑態勢,主要經濟體國家的各項先行指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彈。不過筆者認為,短期回暖未必標誌着經濟復蘇在即,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長期性風險依舊存在: 一是全球經濟自主性增長乏力。在主要經濟體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的強大推動下,全球經濟大幅度下滑初步得到了遏制。據摩根大通銀行分析,美國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對於經濟刺激作用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將拉高GDP增長4個百分點(環比折年率),從第四季度開始的貢獻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於主要經濟體已步入零利率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時代,未來流動性泡沫導致的長期通脹壓力和政府財政負擔的加重使“去政策化”預期不斷加強,大規模刺激計劃不可持續,而一旦各國選擇逐步退出策略,私營部門的投資需求不足,自主增長又缺乏增長動力,全球經濟復蘇依然脆弱。 二是全球金融系統恢復尚需時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如果要將杠桿比率降至17比1,美國、歐元區和英國分別需要5000億美元、7250億美元和2500億美元的額外股本,在市場資金和融資需求之間存在着巨大的“融資缺口”。IMF還對金融救助的最終財政成本做了估算,成本最高的是美國和英國,分別佔GDP的13%和9%,其他國家的成本遠小於此。這意味着金融救助仍然在主要經濟體能夠承擔的範圍之內,但金融市場再度繁榮,尚需經歷較長的時期。 三是大級別經濟調整決定復蘇之路曲折漫長。從經濟周期調整的幅度和時間看,每次大級別的經濟調整總是漫長的。最近美國經濟的一些先行指標表明美國經濟有望趨穩,但離經濟復蘇還有一段距離。一般而言,美國經濟周期約8-10年,從周期頂部到探明底部,平均需要約3年時間。據此我們判斷,美國經濟開始趨勢性復蘇應該在2010年中期,那麼在美國周期的趨勢性影響下全球復蘇也將延遲顯現。 四是供需缺口決定去産能化過程更為漫長。全球經濟數據顯示,與庫存調整相關的基欽短周期已接近尾聲,但是與全球去産能化相關的中長周期卻剛剛開始,這必將影響未來長期潛在産出。 從各大經濟體看,産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繼續。5月份美國製造業産能利用率已下降至68.3%的水平。歐元區製造業産能利用率降至70.5%;今年1季度日本鋼鐵行業和石化工業産能利用率也分別出現了30%和20%左右的下滑。同樣,作為新興製造業大國的中國也經歷了産能集聚後難以釋放的困境。由於多數製造業産業關聯度高、“迂迴生産”環節較長,因此“去産能化”和“再産能化”的周期和調整幅度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五是中長期全球通脹壓力驟然加大。隨着發達經濟體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全面實施,全球基礎貨幣供應將持續上升,新一輪惡性通脹已在悄然醞釀之中。據統計,僅今年1月,美國M0增長就高達107%,是190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3位數增幅。根據對貨幣政策時滯的經驗判斷,M2、M3增長都大約領先通脹16個月(約1年半)左右。我們用美國國債收益率與TIPS(防通脹債券)收益率之差反映的近似預期通脹率3個月以來已經大幅上升。而且從歷次金融危機的歷史看,經濟緩慢復蘇的過程中都出現了通脹態勢,甚至出現了滯脹的局面。 六是發達經濟體固定資産投資增長極度疲弱。美國前一次國內私人固定資産投資高峰出現在2004年左右,目前正處於固定資産投資周期下行階段。美國、歐盟國家的房地産市場低迷制約着居民住宅投資增長。據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5月份預測,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美國居民住房投資環比折年率將分別大幅下降27.7%和18.1%。哈佛大學聯合住房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國家房地産業狀態》年度報告顯示,美國的住宅房地産市場正處在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調整中。據此我們認為從中長期看,發達經濟體的固定資産投資和房地産投資的疲軟將使本輪經濟周期性收縮可能至少持續到2-3年。 大危機必然需要大調整。全球經濟復蘇曙光可期,但路途似近還遠。(作者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