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財經》雜誌報道,我國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人數達到1.4億人,而保守估計的目前農民工失業人數在1000萬人以上。據此粗略估算的失業率業已超過7%,更何況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刷新着。
雖然中國的農民工不能像資本等生産要素那樣可以相對自由地跨國流動。但是,中國農民工生産的皮鞋、玩具、打火機等製造商品在中國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幾乎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暢通無阻”。事實上,中國農民工通過他們自己生産出來的“價廉物美”的製造商品已經徹頭徹尾地融入到了國際化的風潮之中。農民工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最“國際化”的工種。較為極端地説,是國際化誘致了中國最近幾年農民工隊伍的持續興盛。 隨着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內的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訂單數量急劇減少,結果造成很多企業停工的停工、減産的減産,在廣東、蘇南、浙江等地甚至出現了大量出口製造企業倒閉的現象。“農民工失業潮”現象應運而生。 根據我們的分析,由於國際消費需求的恢復需要時日,而農民工就業市場的均衡卻與國際消費市場有着“唇亡齒寒”的關係,所以“民工失業潮”或將持續幾年的時間。 雖然啟動內需代替外需來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看起來非常誘人的方案。但是,中國的內需潛力恰恰也來自於農民工。問題在於,當前的農民工正面臨着失業風險或者已經失業,那麼我們又如何希望他們能夠擴大消費需求呢? 同樣,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農民工要想再就業是非常困難的。那麼農民工的出路就只能是“逆轉化”為農民,然後等上幾年時間,慢慢地再脫離土地,重新走向工廠作坊。所以,政府現在應該做的是要做好農民工的返鄉工作,然後實行各項必要的經濟體制改革,讓中國的産業結構更加關注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在沒有組織起來時,農民工是靜悄悄的農民;當他們被賦予發展方向之後,他們便是推動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最強大力量。 筆者所期待的是,在農民工再次進城時,他們不再僅僅是貿易順差的製造者。他們需要一個服務於他們自身的經濟指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