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日益嚴峻全球治理有待改善
    2008-12-31    于宏源    來源:解放日報

    在氣候危機、金融危機和能源危機的共同作用下,糧價高漲和供應短缺作為糧食危機的兩個方面分別在今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得以涌現。聯合國糧農組織會議總結道,“2008年全球糧食市場出現了劇烈動蕩,由于世界各國面臨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發達國家未來很可能會轉向保護主義,並削減國際援助,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將繼續面臨嚴峻局面。”

    應對糧食危機需要一場全面有效的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糧食危機是全球治理失效的直接後果,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以及其引起的各種自然災害、能源價格波動、金融市場投機行為等都對糧食安全有深刻影響。首先,全球變暖催生的幹旱、水災、海平面上升等還將長期困擾著人類的糧食生産。然而國際社會迄今仍未找到應對全球氣候危機有效之策,遑論其不斷加劇的天氣災難。其次,國際油價的波動不僅影響到各國對生物燃料的投資和生産,更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産本身。然而無論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能源機構還是八國集團等對于穩定石油價格和供應問題都缺乏有效措施。第三,由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經濟組織一方面在監管國際遊資炒作糧價方面令人失望;另一方面也無力管理糧食市場的無序操縱與糧食危機的市場恐慌。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更增加了世界糧食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上述這些困難也預示了全球糧食治理活動所面臨的舉步維艱的境遇。2008年6月全球領導人聚會羅馬,“決心利用一切手段減輕當前糧食危機所造成的苦難”。自此以後,2008年6月起,聯合國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八國峰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世界糧農組織大會特別會議、APEC峰會等重要國際和地區會議都將糧食安全作為重要議題,都對解決糧食危機問題提出了種種措施和主張,然而仍然應對乏力。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沒有針對作為生物燃料生産大國的美國採取任何道義上的譴責或實際約束。美國20%的玉米用于燃料生産,直接催生了高糧價。二是在履行對糧食援助承諾方面,也沒有更為具體和務實的執行辦法。三是歐洲等發達國家對農産品實行高額補貼,大搞貿易保護,衝擊全球農産品市場和價格。目前,以歐美為主體的全球糧食治理體係已成為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主要障礙。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發達國家卻總想把糧食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和印度,認為這些國家糧食需求的增長推動了世界性糧食危機。
    展望未來,糧食危機的最終解決必須通過全球治理體係的改造和重塑。當前國際社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盡量克服現有全球治理體係在氣候變化、金融和發展援助等方面的內在缺陷,減緩其對糧食安全危機的衝擊。在注入新的積極因素的同時,不斷改造現有的國際經濟體係。首先,糧食危機是各種危機的綜合體現,世界各國不能單純重視糧食價格和供應本身,而應統籌運用金融、貿易、援助、環境保護等各項措施。其次,糧食安全和世界貿易金融體係密切相關,世界各國需要減少和最終消除發達國家農業補貼、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第三,加強相關國際組織的執行力度,推動全球糧食峰會、八國峰會、聯合國大會等會議作出的各項糧食援助承諾得以落實。

  相關稿件
水危機與糧食危機 2008-10-06
全球糧食危機給南美國家帶來風險與機遇 2008-07-03
全球糧食危機對中國或許是大機會 2008-07-01
77國集團舉行會議商討糧食危機和貧困問題 2008-06-12
全球糧食危機下的非洲 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