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糧食貿易安全意義重大
    2008-09-01    白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糧食安全是重要“維穩”舉措    ●進出口貿易思路需相應調整
    ●須強化自身的糧食生産能力      ●千方百計加大農業投入産出   

    近年來,由於受到需求規模擴大、大量糧食作物用於生産乙醇燃料、美元流動性過剩、大糧商壟斷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明顯上漲。例如,今年5月份泰國市場上含碎率為10%的大米價格一度達到每噸1000美元的高價位,大約為1年之前的3倍。
    應當看到,作為各國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糧價上漲不僅難以約束到人們對糧食的依賴,而且也無法抑制人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規模。事實上,不僅中國的老百姓的錢不夠花,世界各國老百姓的購買力也都是有限的。由於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糧食,面對着國際市場越來越高的糧價,只能夠暫時犧牲其他消費而先“顧嘴”。更進一步看,甚至將一部分原先由於支付副食品、衣着、耐用消費品、旅游等方面的預算削減,將節省下來的鈔票用於購買糧食。如果人們因此反而比以往購買更多的糧食,糧食問題可能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發展為一個政治問題也不足為奇。據説,在一些欠發達國家,已經因為糧食價格上漲而出現不穩定。
    俗話説,無糧不穩。從這個意義上講,確保糧食供應安全對於宏觀經濟來説是最重要的“維穩”舉措之一。為此,發展糧食進出口貿易的思路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
    從維護糧食安全的需要出發,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轉變一個觀念:糧食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要與國際市場糧價波動周期律的變化相適應,以面對各種各樣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將糧食安全定義為“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起又能買得到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隨着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突破原有的周期律,中國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所面對的壓力會更大,“買得起”、“所需”、“基本食品”等概念也需要與時俱進。
    糧食進出口貿易為強化自身糧食安全做出貢獻責無旁貸。糧食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要兼顧糧食安全的迫切性和長期性這兩個方面的需要。減少糧食出口短期內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穩定國內糧食供應,但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出口貿易規模也不是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再出口一粒糧食,也並非就能夠確保國內糧食安全。事實上,從出口上“卡”下這點糧食只能夠應急。從長期看,在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問題上,必須立足於強化自身的糧食生産能力,而保持適當出口糧食將有利於國內糧食生産能力處在相對穩定狀態。
    糧食凈流出過多可能造成國內糧食供應不足,加劇國內通貨膨脹,容易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遇到了三年困難時期。為了解決國內糧食供應短缺的燃眉之急,當時周總理要求外貿部及時組織進口糧食。受到外匯短缺的制約,當時進口糧食數量並不是很多,但進口糧食貿易本身的示範意義卻很大,客觀上對於穩定國內糧食供應來説無異於起到“定心丸”作用。
    糧食凈流入過多有可能造成國內糧食供應過剩,而谷賤傷農的局面一旦形成,對糧食安全更會帶來長期隱患。迄今為止,發達國家在開放本國農産品市場方面總是猶猶豫豫,而要求其他國家開放農産品市場,以至於多哈回合進展不順利。為什麼?很明顯,就是這些發達國家要保護本國的農業。事實上,這些國家是工業國家,GDP的絕大部分來自製造業和服務業,農業對GDP的貢獻相對有限。算來算去,發達國家的農業能夠賺多少錢很難説,但這些發達國家政府用於農業補貼方面的錢沒少花。這些發達國家之所以要保護本國農業,照我看來,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確保本國的糧食供應安全。看來,不僅中國人懂得無糧不穩這個道理,地球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總之,現階段確保國內糧食安全要從進出口貿易入手加以管理,但更重要和更艱苦的工作還在於千方百計加大農業的投入産出。

  相關稿件
國家糧食信息中心:今年中國糧價將保持平穩 2008-09-01
山東諸城“糧食銀行”解決農民的儲糧難題 2008-08-28
讓種糧者有錢賺才是糧食安全的根本 2008-08-25
糧食期價“高&跳水”能否助推CPI回落 2008-08-15
有關專家建議國家應建立糧食補貼長效機制 20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