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漲會引起全面通脹嗎?
    2008-07-04    謝太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油價上漲並非通脹根本原因    ●對消費者物價指數影響有限
    ●政府部門能夠通過政策調控    ●可削弱其對物價的推升效果

    一段時間以來,一路攀升的石油價格成為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國際熱點之一。2007年初石油價格還在每桶60美元左右,隨後便猶如脫韁野馬,一路狂奔,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裏,國際油價上漲已經超過1.3倍。國際油價的迅猛上升對國內市場形成了巨大壓力,最終迫使我國不得不對石油價格做出調整。然而,在目前國內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較高的情況下,國際油價的持續攀升和國內油價繼續調整的預期,又引發了人們對全面通貨膨脹的深深擔憂,一些人甚至認為,油價漲則一切商品價格都會漲。那麼,油價的調整對我國物價真會産生“一漲俱漲”的效果嗎?對於這一問題,筆者並不像一些人所預期的那樣悲觀。
    應當承認,鋻於石油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一旦石油價格上漲,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一種連鎖式的反應,不僅直接帶動國內能源價格的上漲,而且通過增加諸多行業的生産成本也會對國內物價産生“成本推進式”的上升效應。特別是在目前國內CPI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人們因油價上漲而産生的對全面通貨膨脹的擔憂也並非毫無根據。但是,筆者認為,我們在承認油價上漲對國內物價具有推高效應的同時,也大可不必為此而憂心忡忡,因為,油價上漲對物價的影響或許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嚴重。
    首先,油價上漲並非國內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歷史和現實表明,石油價格雖然會對物價産生影響,但油價和物價之間並不存在“一漲俱漲、一跌俱跌”的“一一對應”關係。換言之,油價上漲只是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之一,而非這些因素的全部,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在國際石油市場低價運行之時,國內外也都發生過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至於我國本輪CPI的較快上升,更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石油價格的上漲,而應從我國經濟運行內部尋找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説,投資和經濟增長速度偏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引起的流動性過剩、經濟結構失衡導致的農産品價格快速上漲等,才是我國一段時期以來CPI保持高位的決定性因素,油價上漲雖然加大了物價上漲的壓力,但將其視為CPI上漲的根本因素卻顯得較為牽強。
    其次,CPI的構成決定了油價上升未必會引發物價的全面上漲。在我國,構成CPI的有8大類商品和服務,其種類和權數分別是食品(3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4%)、居住(13%)、醫療保健個人用品(10%)、交通通訊(10%)、衣着(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6%)、煙酒及用品(4%)。顯然,在上述幾類商品和服務中,受油價上漲直接影響的只是人們的交通支出。由於交通支出在CPI中所佔比重較小,因此,油價上漲對CPI的影響比較有限。
    再次,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調控,抵消油價上升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政府部門可以用來對衝油價上漲壓力的政策很多,主要有:(1)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利率、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措施加大緊縮政策的執行力度,嚴格控制貨幣信用投放,以此沖銷油價上升對物價的負面影響。(2)財政政策。財政部門可以通過對交通運輸、農業等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的部門發放油價補貼,來保證交通服務、農産品等價格的穩定,降低油價上漲對物價的推升效果。(3)産業政策。我國本輪CPI的上漲主要是由於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引起,因此,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實施傾斜性的産業政策,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産品供應。如果農産品價格能夠回落,則可以部分抵消油價上升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4)價格管制政策。在油價上漲有可能引發物價全面上漲時,政府部門也可以借助臨時價格管制來直接限制企業的價格行為,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
    總之,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儘管油價上升加大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但若將油價上升視為引發物價全面上漲的決定因素,理由並不充分。只要我們能夠適時採取有效的應對之策,也完全可以消弱油價上漲對CPI的推升效果。

(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稿件
高油價下我們怎樣生活 2008-07-04
油價上漲,水運升溫 2008-07-04
[編讀互動]高油價時代,我們怎樣生活評論 2008-07-04
油價飆升再創新高 道指跌入熊市區域[圖] 2008-07-04
高油價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中國應及早應對 200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