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大連25億美元芯片項目獲批
    2007-03-21    記者:聶晶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訊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其網站上發表公告,批准全球第一大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在大連的芯片製造項目。業內專家指出,此舉將對國內芯片製造産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發改委的公告顯示,該項目總投資為25億美元,全部由英特爾公司自籌解決,資金將用於建成一座具有月産12英寸、90納米集成電路芯片5.2萬片生産能力的工廠,主要産品為CPU芯片組。
  國內一家權威研究機構的專家指出,目前國際上的芯片製造技術正處於更新換代階段,90納米的芯片技術正在被65納米的新技術所替代。考慮到英特爾新工廠的建設周期,該項目建成投産時,國際上90納米的芯片技術很有可能已被取代。“但即便如此,到時英特爾的90納米技術在國內也是比較領先的。國內芯片廠商雖數量眾多,但其中技術真正成熟的卻較少。英特爾在大連的項目應該對國內的芯片製造業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對於英特爾在大連建廠,發改委的公告沒有透露更多信息,英特爾方面也未有更多信息披露。不過,國外媒體報道卻較為詳細。美國《商業周刊》14日撰文&&,英特爾在中國的第五座工廠將用於生産電腦內部的關鍵組件——芯片組、內存芯片以及鍵盤和鼠標等。彭博新聞社日前援引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的研究稱,大連工廠的投産將使英特爾公司的銷售總額在五年內翻三番,從2005年的410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1240億美元。
  “對於芯片製造商來説,中國是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原因有兩個,首先是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另外一個是芯片製造商所需要的各種零部件本地供應也很充足。”野村證券公司的半導體分析師裏奇徐在接受美國彭博新聞社採訪時&&。
  英特爾公司最近上報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年報顯示,2006年,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銷售額超過121億美元,佔其全球總收入354億美元的34%以上。
  美國加特納市場研究公司半導體分析師唐穎浩認為,此舉將大大降低英特爾芯片組的生産成本,有效緩解英特爾在美國本土的製造成本壓力。
  不過,英特爾在華投下如此鉅資,也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些許爭議。美國《商業周刊》指出,美國國內有人擔憂:一方面美國本土的工廠將因此閒置,另一方面美國戰略性製造技術轉移到中國,將降低美國在此方面的領先優勢。但不少人也指出,目前英特爾公司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以及馬薩諸塞州共建有21萬平方米的製造工廠,這些工廠目前可觀的銷售狀況以及未來良好的銷售勢頭足以證明以上擔心純屬多餘,僅僅美國國內訂單就已經讓這些工廠應接不暇。
  而對於戰略信息技術方面的擔心更大可不必。美國亞利桑那州默丘裏市場諮詢公司總裁迪恩麥卡倫對《商業周刊》&&:“英特爾公司最先進的並不是將要在中國應用的芯片組製造技術,而是其微處理製造技術。英特爾生産處理器芯片的技術已經達到了65納米製程工藝水平,但是它生産芯片組的技術仍停留在上一代即90納米製程工藝水平上。”
  據悉,此前英特爾微處理器的主要産地在美國、愛爾蘭和以色列。2006年,英特爾方面曾&&,在其176億美元固定資産中,超過116億美元的資産在美國國內,28億美元資産位於愛爾蘭,僅有38億美元資産位於以色列、馬來西亞、越南和中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