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黎花知音”公益課堂如約而至。11月22日至23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的叉河鎮和七叉鎮的村民們從田間走進課堂,奔赴一場知識與溫暖的邀約。從“中醫養生保健”到“婦女健康管理”,這些扎根於鄉土的課程,如涓涓細流,正悄然滋養着淳厚質樸的鄉風民風。
從“灶&”到“講&”:公益課堂賦能女性成長
“黎花知音”的課堂上,總不乏新面孔。因農忙遲到的叉河鎮坎頭村村民李玉鳳在教室外躊躇許久,最終在工作人員鼓勵下走進課堂。“第一次來上課,很慶幸沒有錯過。”她感慨,常年高強度勞作和健康意識的匱乏,讓她落下不少舊疾,“老師教的養生方法,我以後一定要堅持用起來。”

叉河鎮坎頭村村民們正在認真聽課。新華網發
在七叉鎮乙在村的課堂上,村民何秀娟記錄着各類草藥的辨識要點與藥用價值。“以前在地裏當雜草清理的植物,沒想到都是有用的中藥材。”她説,老師介紹的幾種常見藥材在村後山上都能找到,這讓她萌生了利用農閒時間採集藥材的想法,“既不增加負擔,又能養護身體,很值得推廣。”
七叉鎮重合村網格員邢婷虹多次參與組織“黎花知音”活動,對課程帶來的實際效果感受頗深。她介紹,該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健康知識相對匱乏,不少老人習慣小病硬扛或隨意用藥,容易延誤病情。她觀察到,村民對慢性病預防、科學用藥等知識需求迫切,而“黎花知音”講授的草藥識別、飲食調理、養生操等內容,方法簡便、成本低,易於被村民接受和踐行。

方碧梅在七叉鎮重合村教村民養生操。新華網發
23日,琼海市人民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醫師、院感辦主任方碧梅來到重合村授課,她以通俗語言講解女性常見疾病預防知識,帶領村民練習養生操。“手臂伸直,緩慢上舉,注意呼吸配合……”在老師的示範下,村民們跟隨練習,動作認真。課後大家&&,這些簡單實用的舒緩方法,有助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放鬆身體、緩解疲勞。
這些溢於言表的稱讚與認可,是“黎花知音”賦能鄉村女性的生動縮影。曾經的她們,或囿於生活瑣碎,或困於認知局限,而“黎花知音”公益課堂,為鄉村女性打開了一扇認知之窗,讓她們在學習中開闊視野,在實踐中找尋健康與生活的新可能。
從“一人學”到“全家和”:鄉村家庭和諧激活治理效能
項目初期,課堂參與者以女性為主。隨着課程持續深入,越來越多村民發出新的呼聲:“家庭是兩個人的責任,如果丈夫也能走進課堂,很多矛盾就能從根源上化解。”這一普遍需求,推動了項目內容的拓展與深化。

七叉鎮乙在村村民在認真聽課。新華網發
“一個家庭的和睦,關鍵在於夫妻共同成長。”七叉鎮乙在村婦聯主席符春嶺的這句話,道出了“黎花知音”帶來的深層變化。作為組織者與參與者,她見證了課堂從最初主要面向女性,逐步拓展為帶動全家共學的過程。同時,她將課堂所學的溝通技巧用於家庭生活,改善了夫妻關係,如今她常與丈夫分享所學,共同營造更為和諧的家庭氛圍。
這種“一人學習、全家受益”的積極效應,很快從家庭延伸至更廣闊的鄉村治理領域。符春嶺介紹,過去調解村民矛盾多依賴個人經驗,效果有限;如今運用課堂所學的專業溝通技巧,調解工作更有説服力,群眾信任度顯著提高。
這一變化在多個村莊得到印證。坎頭村婦聯主席林秀靈觀察到,隨着婦女們將知識帶回家中,村裏因夫妻糾紛、親子矛盾尋求調解的情況明顯減少。重合村婦聯主席袁世春注意到,村民參與熱情持續高漲,家庭溝通類課程因實用性強尤其受歡迎。
在叉河鎮婦聯副主席文海瑩看來,“黎花知音”宛如一簇文明星火,正呈燎原之勢。“這些課程既為夫妻關係注入了潤滑劑,也為青少年成長營造了更和諧的環境。”她評價道,“項目從鄉村最基本的單元入手,切實有力地夯實了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基。”
從“知識傳遞”到“靈魂塑造”:文化鑄魂賦能黎鄉
11月23日下午,七叉鎮重合村的課程在熱烈掌聲中結束,許多村民仍圍在講師身旁諮詢交流,久久不散。合影時,一張張笑臉寫滿了收穫的滿足。

七叉鎮重合村的村民在課後與老師合影。新華網發
“黎花知音”項目發起人、海南省影視家協會主席林青在採訪中指出:“‘黎花知音’不局限於知識的傳授,更希望能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
如今,穿行於昌江的黎族村落,能清晰感受到文明新風正悄然生長。村民普遍反映,鄰里糾紛少了,互助行為多了;封閉觀念淡了,開放心態多了;閒來打牌的少了,參與學習的多了。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恰恰是“黎花知音”項目最珍貴的成果。
部分村莊借此東風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地游客走進黎鄉。“以前總想著走出大山,如今是山外的人主動進山來。”一位村民的話語中透着自豪。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黎花知音”如一粒種子,已在昌江大地生根發芽。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明的播種、精神的扎根。未來,這樣的“精神動能”將繼續滋養黎鄉,助力山海黎鄉邁向更具活力的明天。(王雯君 房津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