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潮瑛(左四)和村民一起編織黎錦。新華網發
近日,來自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的張潮瑛在微信朋友圈裏分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結業證書。經過一年的學習,這位幫助黎族姐妹銷售黎錦服飾的“80後”黎族姑娘信心更足了,她打算將海南的黎錦帶出國門,讓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黎錦獨特的文化魅力。
為培育更多優秀的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2024年3月,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於圍繞農業全産業鏈培育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頭雁”的若干措施》,為“頭雁”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隨着2024級“頭雁”學員的順利結業,越來越多懂技術、善經營、有擔當的“領頭雁”活躍在海南的田間地頭、産業一線,成為推動海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力量。
技能賦能,激活鄉村特色産業
“從小就看到外婆在織錦,耳濡目染。真正學習是大學畢業後專心拜師學藝。”張潮瑛説,當時是為了完成大學的畢業論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知識産權保護》,她專門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非遺檔案室學習了一個月。2010年大學畢業至今,張潮瑛已拜訪了多位黎錦傳承人,一直在嘗試黎錦的創新。2016年,張潮瑛成立白沙燦然黎錦手工藝專業合作社。
五指山水滿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金漳,是茶産業的“領頭雁”。他深耕茶文化,不僅熟練掌握傳統制茶技藝,也引入現代種植管理技術優化茶葉品質,推動茶産業從單一種植向“種植+加工+文旅”全鏈條延伸,讓深山裏的茶葉走出了一條品牌化、産業化的發展道路,帶動周邊農戶通過種茶實現穩定增收。

五指山水滿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金漳在整理茶葉産品。新華網發
自己有技術,同時授人以技術。澄邁才存共享農莊創始人徐取俊整合近600畝土地,投入4000多萬元資金,打造水果採摘園、才存咖啡廠、自貿港熱帶産品加工倉儲基地、農味飯莊等産業。有了這個基礎,他創辦了澄邁才存鄉村振興學院。“把産業布局到鄉村後,我一直思考着怎麼讓百姓參與進來、從中獲益。”徐取俊説,如今的才存鄉村振興學院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講習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衝勁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技能是海南鄉村“頭雁”們撬動産業發展的關鍵支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衝勁,是“頭雁”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精神內核。
臨高縣調樓鎮魯樓村村民曾揚扎根基層,逐漸從村民成長為鄉村致富“領頭雁”。為掌握“隆道鵝”養殖技術,他四處求學,翻閱各類相關書籍資料,拜訪業內專家,不斷實踐與摸索,總結出一套適合本地環境的養殖方法。隨着自家脫貧,曾揚沒有忘記帶動鄉親共同致富,成立隆道養鵝合作社,邀請專家為村民講解養殖技術,讓更多的農戶養鵝致富。
澄邁縣橋頭鎮玉包村坐擁優質海域,卻因為散戶養殖“各自為戰”陷入困境。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文軍聯合周邊8個村(居)黨支部,牽頭成立玉包領航漁業公司,創新推出“技術培訓+分紅激勵”方式解決養殖戶缺技術難題,短短幾年讓玉包村晉陞為省級美麗漁村,從單打獨鬥的養殖散戶到抱團發展的産業集群。

澄邁縣橋頭鎮玉包村網箱養殖收穫豐收。新華網發
“農民就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只有勤琢磨、多嘗試,才能多條賺錢的門路。”説起這些“領頭雁”,海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符史涵認為,鄉村發展産業,不管是從無到有,還是從有到強,都需要一批産業振興的帶頭人。
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海南鄉村的“領頭雁”們深知,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全體村民共同參與的“大合唱”。
在“頭雁”示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也開始了創新,尋求改變。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崇德村委會淋水村鄺必傳因病致貧,後來家裏種了檳榔樹、青金桔樹,養了黃牛,自己也從養羊“小白”到成為村裏的“田教授”。文昌市蓬萊鎮群合村委會牛橋村溫邦東返鄉後,選擇觀賞魚新品種賽道,從20平方米魚池到7000平方米現代化養殖基地,打造“海南魚之夢”觀賞魚品牌,帶動村民發展觀賞魚産業。
作為琼中媳婦的胡桂蘭跟隨丈夫來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平鎮,從村裏租了40畝田種紫山蘭稻,創辦了紫山蘭品牌,成為了琼中中平蘭姐種植釀製山欄滴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黑龍江姑娘霍婷婷嫁到琼中14年,深耕助農直播,入選2024年全國農村直播電商優秀案例。韋秀芳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加釵村養五腳豬,從引進33頭種豬到養殖3000頭,再到建設保種繁育基地,成為琼中養殖業知名人物。
在澄邁才存共享農莊,徐取凡等20多名大學生返鄉後,跟着創始人徐取俊一起建設家鄉,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返鄉人才在産業發展中“求新出新”,通過建立合作社、簽訂幫扶協議等方式,為村民提供種苗、技術、銷售等“全流程支持”。
在琼海市博鰲鎮莫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頭雁”作用,黨員帶頭示範,探索稻蝦、稻魚等綜合立體種養模式,鼓勵並推動村民參與産業發展,讓村民在産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海南的“領頭雁”們正以有技能、有衝勁的姿態展翅高飛。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着“領頭雁”的責任與擔當,帶領鄉親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注入源源不斷的鄉村力量。(何倩)










